青海,我爱你

21.01.2015  21:28

      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省长郝鹏也指出,要自觉按照省委决策,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有人说,三江源“感冒”全球“打喷嚏”!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青海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

  最近几年,我省自觉肩负起保护生态这一重大历史责任,无论是在思路举措上,还是在保护成效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我们看到:三江源二期覆盖面积扩大到39.5万平方公里;青海湖水面新增加182平方公里,今年达到9年来最大值;西宁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至西部省会城市先进水平;湟水河水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青海从来没有这样美过,各族人民由衷地发出了赞叹:“青海,我爱你!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还要不要发展?省委斩钉截铁地回答: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并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

  在青海,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态建设就是抓最大的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让青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青海各族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

 

让独一无二青海大地绿更浓

天边飘来一朵吉祥的白云,开满金黄色花的湖畔,风儿轻轻吹过,经幡飘向蓝天。清清湖水荡漾,鸟儿飞过天边.......”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挚的感情,人们歌唱着大美青海。一个大美青海,把这里的大美优势和特色捆绑在一起。徜徉于大美青海的山间林内,我们感受到,这里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

  从2007年12月提出生态立省,到2014年青海省委提出“生态保护第一”理念,生态文明已经浸融在大美青海的血液里、骨髓里。为了让青海大地更美更绿,“十二五”期间,我省林业投资将超过100亿元,一项项重点林业工程得到实施的同时,我省还坚定不移地推动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重点区域进行铺绿,让广大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青海,这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人类的,更是生活在这里的411种陆生野生动物的,让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方,和谐相处,快乐生活!

   典范:  

  南北山将变环城公园  

  “走,到南山听鸟儿叫。

  “来,我们去北山京韵青风景区赏月季。

  今天,西宁南北山绿化已经成为高原城市生态建设的典范,广大市民享受到了她带来的众多福利。

   森林生态系统初成  

  自1989年实施以来,西宁市南北山一、二期绿化工程累计总投资16亿元多,绿化面积达20.93万亩,占西宁市郊总林地面积的72.6%,初步形成了以乡土针叶树为主,乔灌结合、针阔混交比较完善的山地森林生态体系。

  【盘点2014年】这一年,西宁南北山投入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950万元,实际完成5550亩,其中北山前坡面1900亩绿化治理任务是今年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工程涉及22个绿化区,通过各单位连续60余天的努力奋战,共栽植各类高规格苗木32万余株,绿化效果明显。

   五大效益已经显现  

  【效益一】通过持之以恒绿化,昔日荒凉的南北山重现生机,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优美的山林向城市渗透,构成了大规模的城市风景线和绿色屏障,使西宁市的自然景观有了质的飞跃。

  【效益二】曾经市区四周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植被较差。每年夏季,经常性暴发山洪,西宁周边大大小小沟道里的洪水就会像猛兽一样直扑市区。随着南北山绿化、沟道治理力度的加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西宁越来越宜居,市民生活越来越安逸。

  【效益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随着南北山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曾经一度绝迹的高原兔、环颈雉、“嘎拉鸡”、秃鹫等野生动物又多了起来。目前,南北山成为45种野生动物的家园。

  【效益四】为了让西宁人民充分享受南北山绿化成果,省市政府和有关单位,陆续在南北山兴建了一批公园、景区和景点,已建成湟水森林公园、石峡清风等景区,与此同时省环保厅、市教育局等10多个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也建成一批小景点。

  【效益五】在西宁南北山变绿变美之后,海东市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投入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突破3亿元,投入大、进展快、成效好。

  【群众感受】群众认为,首先,西宁的景色因为南北山的绿意盎然而更加美丽了。其次,风沙小了。过去每到春天,西宁的风沙就特大,沙粒敲打在玻璃窗上会发出“咚咚”的响声,如今很少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再次,雨水多了,空气也没有以前那么干燥了。西宁获得“清凉夏都”美誉,也应该有绿色南北山的功劳。

   行动:  

  智慧保护野生动物  

  藏野驴、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目前,全省85%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内。2015年我省将坚定不移地抓好保护与管理工作,力争自然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家园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天然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这些地方均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这些地方是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

  【动植物状况】青海境内现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现有陆生野生动物411种,其中鸟类292种、兽类103种、两栖爬行类16种,分别占全国动物物种的24.6%、20.2%和3.2%。

  【自然保护区】青海自然保护区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护青海湖候鸟起步,历经了初期、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12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处,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隆宝、孟达和大通北川河源区等均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95.26%。我省已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自然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坚定不移地抓好推进管理机构建设,力争自然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管理机构建设。逐步解决执法管理体系问题和制度体系建设问题,使保护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制度适应保护管理工作的形势需要。充实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监管力量,完成22个管护站点建设任务。

  ●推进生态保护工程。争取落实隆宝、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和大通北川河源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积极争取和认真组织实施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拯救工程,黑颈鹤、白唇鹿等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等。

  ●率先在全国建成“智慧保护区”。推进监测体系建设,落实自然保护区补贴项目,建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管理及监测体系。

   编制:  

  国家公园规划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

  ——积极谋划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创建工作,国家林业局将我省纳入国家公园体制创建试点省份。我省编制完成《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这是全国首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

  ——在全省102个国有林场、31个乡镇开展公益林、天然林保护补助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试点,全面完成任务。出台了《青海省国有林地管护单位考核评比奖补办法(试行)》,建立了导向明确、奖优罚劣的绩效考核评比机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肯定。

  ——组织开展大通县、平安县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服务试点,出台了《青海省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初步开展林权流转信息发布、咨询、申请、审批和交易服务工作,通过林权流转,我省农民获得了受益。

  ——全力推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工作,完成了《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综合报告》、《青海省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体系总体方案》等九大主报告的初稿。

   建设:  

  群众享受更多绿色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正因如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青海发展的“关键词”、“主题曲”。2015年我省林业建设就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力争完成林业投资25亿元,实现“十二五”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较“十一五”翻一番。

  -【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做好木里、江仓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做好青海湖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收尾工作,完成省级验收。加快湿地主体建设步伐,申报1-2处国际重要湿地,6-8处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6-10处国家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

  -【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福利】精心实施西宁、海东南北两山绿化工程。西宁地区完成造林绿化13.49万亩,西宁南北两山低效林改造2.3万亩;启动实施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规划。海东地区完成造林绿化13.2万亩,其中海东南北两山完成造林绿化2.53万亩。突出湟水河流域、沿黄流域人口聚居区、工业园区、光伏园区、支线机场等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将造林绿化5.6万亩。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支持西宁、格尔木等市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天空有那么一抹蓝叫青海蓝

有人说:青海之美,在于其蓝。天之蓝,水之蓝,纯粹的青海蓝让人沉醉于宁静而深远的大美青海中。青海蓝的背后,是青海坚持以生态保护第一为立省之要,是近年来青海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初步走出的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青海自然条件恶劣,但是清新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公共资源,为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我省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率先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一年多的集中治理,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空气中PM10等污染物浓度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城市扬尘等突出污染问题得到明显遏制,治理大气污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如今,无数来过青海、见过青海天空的人们,被那一抹透亮的蓝倾倒,而身处青藏高原的青海,也正因这一抹青海蓝,使得72.2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景色更迷人。

   东部城市群治污主战场  

  2013年初,全国中东部地区大面积的灰霾天气出现后,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大气污染治理,确定将全省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放在人口聚集的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提出了重点抓颗粒物治理,全面加强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煤烟型污染治理,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出台《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意见》,要求力争到2015年PM10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10%,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保持稳定,控制在二级标准以内,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5%以上。

  【西宁在行动】西宁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来抓。按照“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于2013年9月1日组织开展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从6大方面组织开展29项具体治理工作。2014年出台了《西宁市2014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以控制突出的大气污染环节,规范各行业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大气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为重点,分阶段明确治理工作重点,有步骤统筹实施治理工作。

  【海东在行动】海东市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和推进会,全面部署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县区政府切实承担起改善区域大气环境的责任,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以实实在在的成效造福人民。

   围剿“元凶”扬尘污染  

  城市扬尘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头号杀手”,针对西宁、海东两市建筑施工场地多、裸露面积大,冬春两季土壤风沙尘较多的实际,两市以抑制建筑施工场地、道路扬尘为突破口。

  【标准化治理施工扬尘】两市对建筑施工地狠抓“5个100%”施工标准,通过一年多的整治,全市95%以上的工地基本达到了“5个100%”施工标准要求;狠抓开复工源头审批,将施工扬尘治理现场审查作为企业开工建设许可的前置条件;狠抓大风天气停工等监管措施。

  【清净化治理道路扬尘】西宁海东两市投入8000余万元购置了225辆清扫、洒水、压缩垃圾车,加大道路清扫保洁力度。

  【实用化治理裸露地扬尘】两市对无法开展覆盖的裸露荒地、山地,采取了压实、硬化或洒水板结等措施;对建筑施工、拆迁现场、待开发用地等裸露地采取密目网覆盖措施,累计密目网覆盖裸露地1380万平方米,压实、绿化裸露地793万平方米。

  【对症治理区域环境扬尘】两市加强区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减少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卫生死角。

   构建联动治气大格局  

  为还群众头顶的一片蓝天,我省多部门以“大会战”的精神,纷纷参与到治污战役中,共同围剿各个污染源。西宁、海东两市打破区域界线,建立了联防联控、联合执法和预警预防等工作机制。

  【青海在行动】省级各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省发改委严控城市周边工业园区新建小火电机组;省财政厅连续两年向两市下达了专项治理资金共计2亿元,引导带动两市投入资金16.3亿元;省经信委严格清理并控制高耗能项目审批,组织落实27万吨落后产能淘汰目标任务;省公安厅建立了全省“黄标车”电子台账;省住建厅组织开展建筑扬尘治理工作;省商务厅组织开展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工作;省质监局加强油品质量监督。

  【西宁海东在行动】为防治冬季大气污染,西宁与海东建立了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针对海东平安、互助与西宁交界处大气污染底数不清的情况,两市组织人员共同对交界处公路5公里和10公里沿线和敏感地区的餐饮业、工业企业、农户燃煤炉、石膏矿、裸露地等进行摸底调查;相互设点围堵制止交界处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行为。

   拔烟囱治煤烟尘污染  

  结合我省燃煤锅炉冬季采暖夏季停运的实际,西宁、海东两市夏季大力推进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的改造。西宁市重新划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将禁燃区由80多平方公里扩大至166平方公里,并在禁煤区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开展燃煤锅炉“清零”行动;2014年两市完成燃煤锅炉“煤改气”改造1174蒸吨,今年在完成1109蒸吨的燃煤锅炉治理改造的基础上,超额完成65蒸吨燃煤锅炉改造任务。经测算,将减少用煤11.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969吨、氮氧化物227吨、烟尘1638吨,这将对两市空气环境质量尤其是冬季期间起到极大的改善效果。同时,通过稳步治理,发放补贴,鼓励餐饮企业实施餐饮油烟治理和清洁能源改造,289家餐饮单位完成“煤改气”, 470家餐饮单位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依法取缔城区露天烧烤店310家,基本消除餐饮业单位使用燃煤情况。

   重拳治机动车污染  

  西宁、海东两市以开展机动车污染治理和油气回收为抓手,开展移动源污染治理。

  【加速淘汰黄标车】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两市政府均出台了黄标车淘汰补助政策。西宁市政府还拿出近1.3亿元补助资金,对全市1.3万辆黄标车实施鼓励性淘汰补助政策。截至去年10月底,西宁市、海东市分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5271辆、3706辆。

  【提高车用油品品质】目前两市已全面停售90号车用汽油。进一步加大油品品质抽检工作,减少了因燃烧劣质燃油产生的空气污染物。

  【加油站实施油气回收改造】两市商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目前已完成89家的治理任务,17家加油站正在或即将实施改造,此项工作将全面解决加油站在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挥发性污染。

   染绿城市净化空气  

  为有效减少空气微尘,净化市区空气,西宁、海东两市结合东部城市群城乡绿地管理现状,积极开展湟水河沿岸南北两山和城区街道造林绿化工作。

  【昔日荒山今披绿衣】西宁市启动实施了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北山危岩体生态治理等大型生态绿化工程,通过增加空气水分含量和土壤湿度,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微尘含量。

  【城市裸露黄土绿起来】海东市重点加大了对裸露地的监管,加快了园区和机场以东地区的植树造林步伐。截至目前,西宁、海东两市累计栽植各类苗木100.38万株,地被植物267.6万墩,种植草坪29749平方米。整理土地13处2345亩,完成永久性绿化用地4500亩,临时性绿化用地3200亩。

   追绿色GDP治工业污染  

  西宁、海东两市以控制污染物排放为重点,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充分运用废气、废水在线监测设施和视频监控设施,对两市钢铁、火电、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重点工业企业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项目】西宁市督促企业投入6.7亿元实施28家重点企业44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海东市督促13家重点工业企业投入2亿元进行除尘设施改造。

  【违法排污行为处罚力度加大】对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的违法排污行为绝不姑息,严肃处理;对证照不全、违法开采的企业拆除设施,强行关停;对除尘设施运行不正常,烟气无组织排放的进行停产整治并予以处罚。截至目前,责令停产整改企业32家,限期整改企业2家,关停企业9家,已立案调查企业60余家。

  【调结构落后产能淘汰】两市关停了东胜化工电石炉、西部铁合金矿热炉等12家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生产线。西宁市根据甘河工业园区发展需要,对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铅业分公司等一些老旧生产线进行关停、淘汰,以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对167家污染严重、违法经营的石灰厂等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强制取缔。

誓还青海人清粼粼的母亲河  

全长374公里的湟水河,是黄河在青海省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她从海晏的包忽图山出发,一路奔腾不息地向东流去,流经了青海1.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哺育着全省近60%的人口、浇灌着全省52%的耕地,被青海人亲切地唤为母亲河。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流域人口相对密集,工农业生产布局集中,水资源利用率达60%以上,已严重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安全警戒线。作为沿湟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村面源污染的唯一受纳水体,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远大于河流环境容量,河水污染趋势日益加剧。

  湟水河的清澈与否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为了让湟水河这条关乎流域333万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母亲河能够永续利用,2010年起,省委省政府在流域内打响了一场湟水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战役,并于2011年向全省人民庄严承诺,“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湟水流域推进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改变水质,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

  如今,通过多年努力,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

   依法依规  

  推进流域污染治理  

  2013年我省积极推进法制治污工作,省人大修订了《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并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流域防治范围及责任单位、管理责任和禁止行为,以及相关法律责任,使流域水污染防治迈向依法从严治理的新阶段。

  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进一步强化流域水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在湟水流域设置了18个监测断面,在区域交界处的湟水海北金滩、小峡桥及民和桥断面建设了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湟水流域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重点企业安装了自动监测装置,实现了湟水流域重点污染源的“全测控”。

  历经四载春秋,我省先后投资25亿元综合施策治理河流污染,如今,站在西宁的报社桥、团结桥凭栏远眺,你会感受到湟水河的变化,昔日浑黄污浊、散发着阵阵恶臭的湟水河变得清澈起来,2014年湟水国控制断面小峡桥水质达标率为75%,民和桥水质达标率为83%,均达到2014年度国家要求湟水国控断单个断面达标率不低于70%的要求。

   截污纳管  

  堵730个排污口  

  为确保湟水河污染物的“全收集”,沿湟各地对河道排污口进行彻底清查,共查出排污口730个,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西宁市、海东市和海北州加大资金配套力度,2010年至今共投入3.91亿元,整治排污口730个、新建配套管网239公里、日新增污水收集量达11万吨,基本实现了重点城镇主城区污水的“全收集”。

  【西宁看点】2013年,西宁启动了西宁污水处理厂进厂主管改扩建(即排水箱涵)工程,项目估算总投资为2.27亿元。排水箱涵工程就是在湟水河两岸新建敷设高2米、宽2.5米的污水箱涵16.2公里,设计污水输送量近70万吨。工程2013年12月开工建设,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于2014年12月29日下午正式通水。此项目的建成,有利于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监控”目标的实现,巩固了近几年来排污口整治的成果,改善了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

  【海东看点】海东重点实施了互助、平安、乐都、民和4县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和截污纳管等项目。完成了123.68公里的县城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和107个排污口的综合整治工作。

   全处理  

  建污水处理“城池  

  为达到湟水河污染物的“全处理”,筑起污水处理的“城池”,自2009年以来,我省在沿湟流域县城新建了十几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湟水流域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随后,我省对流域12座污水处理厂又实施了提标改造项目,此工程结束后,预计全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将达到47.6万吨,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西宁看点】投资1.95亿元组织实施了8个新建和续建湟水河污染治理项目,完成了第一、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建设工作,污水处理水平由二级标准提高至一级A标准;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年底投入试运行,污水处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建成西宁市3.5万吨中水回用项目,全市污水综合利用和深度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海东看点】推进沿湟四县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和二期扩建工程,2014年9月,平安扩建日处理2.5万吨二期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开始试运行;互助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改造工程投入试运行;民和扩建日处理0.5万吨的二期工程接近尾声;乐都区新建的近期4万吨、远期6万吨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

   新建人工湿地  

  净化湟水水质  

  2014年,我省将湟水河流域治理由单一治理向深度治理与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通过在西宁、海东市实施湿地建设,将一片芦苇环绕、碧波荡漾的湿地,打造成未来的“城市之肺”,起到净化污水,改善气候等作用。

  【西宁看点】位于西宁东出口的湟水河边,一块占地面积135亩的土地引人注目。这是建设中的西宁宁湖人工湿地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工程。这块人工湿地,今后不仅能成为西宁的一大人文景观,其更大意义是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宁湖湿地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即一块潜流人工湿地和两块表流人工湿地。湿地的用水通过管道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引出后,先进入潜流湿地利用,而后通过表流湿地,汇入湟水河。自然潜流的水,从地下渗出后,经过地面上植物吸收后,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海东看点】位于乐都区碾伯镇东岗村紧靠湟水河边的一块滩地上长满密密麻麻的芦苇,一片低矮的草地上有渗水在波动,给人一种步入湿地的感觉。这块占地面积1.4公顷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示范项目,主要处理对象为乐都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负责实施项目的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博士祁彪介绍,这个项目首次在高寒地区实施,通过潜流人工湿地和表流人工湿地技术,最终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项目建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检测,发现出水口的水质达到国家四类水的标准,可以说,这个项目为实现我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进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解决途径。

   深化企业治理  

  减负水环境  

  湟水河沿途有许多重工业企业。以前,这些工业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湟水河,造成湟水河严重污染。为加强工业企业废水的深度治理,我省强化源头控制,不断加强流域内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污染控制和深度处理,集中实施了一批重点企业废水治理技改工程。同时,全面提高工业废水处理标准,2014年根据《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对16家涉水企业按照新标准实行限期治理,预计新增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能力近3万吨/日,总处理能力达到16.8万吨/日,一系列举措使得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西宁看点】加大对国、省控及重点废水排放企业的环境监管工作力度,确保了2013年度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在98%以上。组织实施了青海宜化化工有限公司等33家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落实了70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项目,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减少了废水污染物排放强度。

  【海东看点】安排了互助威斯顿精淀粉公司、民和威斯顿精淀粉公司废水深度处理与升级改造以及中水回用工程,民和湟乳乳制品公司新建废水处理设施,共投资710万元,现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