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青海拉面的路在何方——对青海拉面经济未来发展的探索思考

19.12.2016  18:07
来源:海东时报

  

  以化隆拉面为代表的青海拉面经济,经过化隆、循化、民和等县贫困农民二十多年在全国各地的打拼,形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新型产业。对化隆乃至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劳动就业、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缓解发展压力、减少社会矛盾具有举足轻重的助推作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是近二十多年来,全省新培育产业中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可以说,拉面产业在产业实效性和影响力上无与伦比。

  但是,目前必须要警惕和清醒的一点是,这一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曾经一度一统天下的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在全国市场青海拉面独享其成的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一度让青海人引以为自豪的青海拉面经济,在无情的市场面前暴露出了其先天的软肋,并且这一软肋一夜之间显得几乎不堪一击。随之,拉面产业乱象频发,地区间、行业中矛盾不可调和,民族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业态不健康迹象日益显现,产业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

  凡此种种,警示青海拉面业态不容乐观,青海拉面路在何方的现实课题亟待破解……

  产业既不强也不大

  对青海拉面经济的认识上,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社会层面,普遍存在一个脱离客观事实的错误认识,那就是青海拉面产业发展迅猛、既大也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缘由是青海拉面店铺遍及全国各地,在开设面馆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显得占据地盘大,人多势众。

  事实上,青海拉面产业离“强大”二字尚有很大差距。

  之所以这样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几年,兄弟省市开始涉足全国拉面市场,仅用一张品牌底牌就让青海拉面显得无招架之力,“狼来了”的恐惧声不绝于耳。这一问题出在哪里是显而易见的,青海拉面产业既不强也不大的现实是赤裸裸的。起码可以说,青海拉面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品牌化竞争中不堪一击。

  同时,青海拉面业态中自己无形中也承认青海拉面产业不强不大的现实,具体表现是,在创业之初直到今天,相当比列的青海拉面馆门头上打的是“兰州拉面”的幌子,在市场竞争的起跑线上就俯首承认自己不行;并且在真的狼来了的时候,同样有许多青海拉面馆与狼共舞,欣然投奔到了“狼”的麾下,在自己的点门头挂上了“狼”的招牌,这绝不是强者的风范。

  -对策:

  贫困农民自创这样一个产业实属不易,二十多年心血和汗水浇注,甚至用生命代价捍卫,就此付诸东流实当不甘。因此,走品牌化道路时不我待、志在必得。各级政府应当在这一点上做足文章,在顶层设计上要做到系统、具体、完整,要确切回答品牌化的路子怎么走这一难点问题,实实在在伸出在走的过程中怎么扶这双手。

  管理既不顺也不硬

  青海拉面产业是贫困农民自己与贫困不屈抗争取得的人间奇迹,是当代创业史册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可谓波澜壮阔,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各级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群众创举带来的空前巨变,责无旁贷地伸出了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的援助之手。

  青海拉面产业发展到今天,的确迫切需要政府成为产业推手助推一把。但是,纵观各级政府近几年来的作为,依旧存在不少管理不顺,措施不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责任主体混乱、机构设置不全、业务管辖不清、引导协调不顺等方面。就海东而言,这一产业的主管部门是市、县就业局,这样的管理分工明显不合时宜,就业局作为人社局下属的二级管理部门,其职责可以借助产业平台实现劳动就业,但是它绝对不是推助产业发展的主体。在这方面部分县虽然也单列成立了相应的拉面经济发展局,但是仍然隶属于统计就业局管辖,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没有相应的单独对接部门,这个畸形部门连门都走不出去,何谈展开工作,组织管理产业发展?

  同时,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拉面产业领域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对拉面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在拉面产业乱象面前没有一个防控机制和治理措施,依旧依靠的是行业自我规范行为,导致各级政府在这一产业管理中失去抓手,形成了政府说一套,经营者干一套的两张皮现状,未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对策:

  理顺责任主体,明确管理分工。拉面产业作为贫困农民自创产业,是个新生事物,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以新对新,自上而下成立产业专门管理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分工,有效实施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同时,建立行业民间组织管理机构,以行业协会自治形式建立政府与行业间的沟通纽带,填补政府职能不能触及的领域真空,以此完善行业管理,使政府无法涉及和协调处理的诸多问题交由行业协会处置,有利于拉面产业整体管理和健康发展。

  助推既不足也不好

  纵观各级政府在拉面产业中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推手较软,效果不好。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出台了不少的扶持政策,但是,可观分析对产业的助推作用,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助推既不足也不好的关键,一是投入资金过于分散。在各级政府历年来数以亿计的帮扶资金总量下,没有打造出一个政府主导下的品牌,也没有培育出一个政府引导下的样板店出来。就连号称“拉面之乡”的化隆县城巴燕镇,不要说有丝毫拉面文化气息,有一座有标志性的拉面雕塑,有一块像样的“拉面之乡”门头牌匾,就连一处像样的拉面馆都没有,更不要说吃上一碗正宗的拉面,在“拉面之乡”吃不上拉面的尴尬不能不让人汗颜。数以亿计的投入哪里去了?回答只有一个:全撒了胡椒面了,没有很好地集中使用资金干大事、干成事;二是产业助推措施流于形式。什么拉面服务中心、产业助推基地、食材供应基地等等牌头门匾也有高悬,但是,其中做什么、怎么做都是一头雾水,始终处在走一步看一步的境地。

  凡此种种,不能说形同虚设,起码可以说是效果不佳。各级政府助推双手软的问题不解决,拉面产业长足发展就是一纸空谈。

  -对策:

  整合拉面经济发展投入资金,重点营造“拉面之乡”文化氛围,打造“拉面之乡”新面貌;强势扶持拉面成熟企业在本土开设拉面样板店,从源头上为拉面产业宣传奠定坚实基础;决心打造青海拉面品牌,加大力度实施品牌化战略,做好顶层设计扎实推进,重塑青海拉面新形象。

  引导既不实也不全

  青海拉面经济发展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产业发展中的“缺氧”反应日益严重,这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积极的行动为此做了大量的补课、补救工作,高调提出了拉面经济提档升级的发展构思,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意见和实施方案。但是,所有意见也好,方案也罢,存在具体行动上无法实施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大多意见、方案可行性不强,实施起来有困难,具体措施无法落地。其根本原因在于顶层设计存在缺陷,涉及内容不够完善,从理论上形不成完整体系;没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和具体方法。就拿眼下拉面经济提档升级来说,在所有意见、方案中只提出了概念,没有具体实施方法,甚至没有解释清楚“提档升级”四个字的真实内涵,偏执地将“提档升级”理解为就业人员的增加、营业面积的扩大、店铺装潢的豪华。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个意思,而是经营理念的转变、经营方式的改变、管理服务的提升、菜品研发的标准、餐饮文化的渗透。也就是说,要在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做引导、搞投入、促发展。

  同时,各级政府在引导青海拉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持之以恒不够,随意变动有余。没有一个政策的持续性,给具体业务部门造成了工作思路混乱,无所适从的感觉,使拉面经济各项工作十分被动,举步维艰。

  -对策:

  拉面产业是一个长线产业,打造品牌时不我待,制定中长远发展规划迫在眉睫。全面规划拉面经济发展方向,用规划控制产业发展引领行为,在任何时期和客观变化面前发展思路不变、发展目标不变。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青海拉面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