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开放姿态拥抱共赢

29.06.2018  19:20

  盛夏的青海,蓝天透彻,鸟语花香。

  徜徉西宁街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原来青海也是这样满眼的绿色,好像走进一个南方城市的公园,这和我们平时对高原的印象完全不同,太美了。”福建籍游客刘女士兴奋地表达着初来高原游客们的共同心声。植树造林近30年,过去风沙迷眼、气候恶劣的古城西宁,正以绿色样板编织幸福生活。

  “青海‘绿电9日’——清洁能源在身边活动启动!”随着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祁太元的宣布,青海从6月20日起,全省连续9天全部以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供电,青海大宗工业产品全部刻上“绿电标签”,216小时实现用电零排放再次缔造世界新纪录。

  这些成绩,都是青海践行绿色发展的小小缩影。作为省域面积很“大”,但经济体量很“小”的青海,为何要在绿色发展上这么拼?

  在第十九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以下简称“青洽会”),青海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的一句话道出缘由:“开放合作孕育商机,绿色发展造就未来。”这是青海正在走的路,也是未来之路的光明引航。

   根植“绿”的土壤编织民之所盼的幸福

  已经将西宁视为故乡的陆老先生,在西宁生活了50多年。在老西宁人的记忆里,夹在两山之间的西宁城,饱受风沙之苦。1989年起,青海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决定,近30年间,一代代西宁人克服干旱、缺水的先天不足,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增长到75%。

  随着河流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穿城而过的湟水河也摆脱了“城中河”就是“垃圾河”的命运,还河于民,以水为景,西宁生态实现“逆袭”,不仅拿下西北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也晋升为全国文明城市。

  如今,伴着夕阳余晖,陆老先生都会带着孙子在湟水河畔的林荫间休闲纳凉。看着孙子光着白嫩的脚丫踩水的时候,老人仿佛置身老家的“碧波荡漾”。这份新的“乡愁”,源于西宁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源于发展理念中的“尊重自然”。

  在今年青洽会西宁城市馆的展示中,海洋馆、熊猫馆、秀水路城市绿地公园、园博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湟水河扎麻隆湿地公园等在建项目,充分诠释了“绿色就在身边”的理念,一座更具山水园林气息的绿色新城正在高原崛起。

  好气象,源于严要求。青海出台制度办法、取消部分地区GDP考核、制定“生态红线”、生态环保党政同责……“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王建军是这样说的,青海人也是这样做的。

  在“长江源头第一县”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君曲村的草原上,40岁的扎西东周和两个伙伴一同骑着马儿穿梭于绿水青山之间。他们不是在放牧,而是在捡拾垃圾,胳膊上那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巡查”的红色袖章,赋予了这一代牧民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份光荣的使命。

  随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已初现雏形。现在,生活在黄河源头的牧民更登尖措不仅把自家牛羊入股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坐等年底分红,而且还有着生态管护员每月1800元的工资收入。正如他所说:“草原、河流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环境变好了,受益的首先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中华水塔”活水长流,整个三江源水资源量增加量相当于再造了560个西湖;青海湖湖泊面积逐年增长,成为30余万只鸟类栖息繁衍的天堂;青甘两省携手护航生态,祁连山国家公园也呼之欲出。

  以绿色回应人民期盼,青海未来的生态之路也将累结硕果——在今年青洽会上,黄南州将建设同仁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和隆务河带状公园景观工程,海北州的门源千亩锦绣花田乡村旅游项目将提升“乡村颜值”,果洛州班玛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守好“高原小江南”的美丽,海西州丝绸之路生态园将让高原戈壁也焕发出绿色生机。

  呼吸着洁净的空气,畅饮着甘甜的水源,生活在绿水青山之间的青海人,也正上下求索,努力把这绿色,转变成“能握在手里”的金山银山。

   擦亮“绿”的底色挖掘业之发展的财富

  绿色和发展,从来不是互相牵绊的关系。如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青海人走的艰难,但也走的坚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可要吸雾霾,也不能没钱赚的青海人,把交通便利的湟水谷地变成了一条“硅铁走廊”。时过境迁,当年的老黄历早已翻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光伏、锂电、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如今正在青海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唱“主角”。

  2017年,青海提出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就是要放下经济总量小的包袱,把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起来,在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生态产业上做文章,打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两张牌。

  “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青海。”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董事长谢小平的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以水电起家的黄河公司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依托青海独一无二的光照资源,黄河公司瞄准光伏产业做起了清洁能源领域的大文章。

  如今,在青海海南州广袤的土地上,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电站成为一片闪着亮光的“银色海洋”;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让龙羊峡“高峡平湖闪银光”,有效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利用。

  目前,青海新能源装机达1070万千瓦,占全省电源装机量的40.6%,已接近水电装机规模,成为青海省内第二大电源。去年青海累计外送新能源电量近20亿千瓦时,实现了新能源由“自用”向“外输”的转变。随着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批复支持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并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青海成为了全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领头羊”。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按照“五四战略”部署,青海发挥优势资源打造优势产业。“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王建军的话语铿锵有力,青海人的行动斗志昂扬。

  在第十九届青洽会上,青海多个亮点再一次聚焦起世界的目光。依托青海丰富的锂资源,全球最大锂电池生产工厂——比亚迪年产能24GWh的动力电池工厂在青海正式下线。这座占地相当于140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型电池工厂,标志着青海锂电产业实现新飞跃;海南州随着大数据产业园、云藏藏文信息技术孵化基地的建设,致力于打造藏区科技信息桥头堡;坐拥世界重要湿地青海湖,青海湖景区将打造“航空生态旅游体验+应急救援”项目,做好“旅游+生态+航空的文章,“飞阅”大美青海不再是梦想。

  奔跑绿色发展之路,手握新兴产业重器,打造着金山银山的青海人,也正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努力把这绿色,分享到“能脚步丈量”的更大市场。

   加速“走”的脚步拥抱融之共赢的未来

  伴着一阵“呜呜”声,从青海开出的一趟趟中欧班列满载着高原特产走出国门。如今,藏毯、枸杞等青海标志性产品,只需12天,就可以走进欧洲人的客厅和餐桌。说起这青海富有文化内涵、也最有民族特色的藏毯,借助青洽会、藏毯展的平台,一路向西,铺设了一条通往世界的亮丽丝路。

  “通过逐步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后我们发现,青海藏毯在原料、技术和藏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青海走向‘一带一路',藏毯是很有力的抓手,今后企业要继续在技术提升、新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我们有信心把青海藏毯推向世界!”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民信心满满。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对口援青、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战略,青海,过去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兄弟”,深知自己绝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被边缘化。

  随着改革开放40年,青海正逐步搭建起丝绸之路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大网络和联通内外的商贸物流大枢纽,青海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今年青洽会上,不仅全国31个兄弟省市区悉数到场,而且还广泛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内外企业走上高原共商发展。“开放合作孕育商机”王建军向世界发出邀请,青海人正张开怀抱,做大做实自己的“朋友圈”。

  2017年,青洽会通过招商引资共签约346个项目,一大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文化旅游项目陆续启动,对促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今年青洽会预计签署28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1500亿元左右,再一次为青海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西藏阿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聚仓是第一次参加青洽会。他说,参加本届青洽会的目标既是要学习,还要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几个市县在电子商务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实现互利共赢。借助青洽会的平台,青海“请进来、走出去”的步子越迈越大。

  今年前5个月,青海就把农作物种植、牛羊养殖、青海特色产品销售、投资贸易等生意做到了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投资额同比增长700%;青海湖药业在阿富汗投资3000万元设立年产200吨的甘草酸生产基地,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国内生产所需甘草原料的保障和供应问题;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投资近1.3亿元,其生产的葡萄酒已在全美50个州上市。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世界市场上,青海人主动出击,不再甘当“配角”。

  目前,青海正加快融入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努力建成向西开放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推进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合作机制;深化与援青省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对口援青“升级加力”。

  以开放合作姿态交友,搭“一带一路”春风起航,面向着全球市场的青海人,将以互利共赢的理念,努力把这机遇,造就成“能心之向往”的美好未来。(马盛楠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