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青海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17.01.2016  12:57

  五年的时光不长,它转瞬即逝;五年的时光不短,它足以改变历史的足迹。

  迈进“十三五”的门槛,回望五年来全省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一份份蕴含希望、温暖人心的答卷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深入人心的核心价值观、一步步提升的公民道德素质、活跃的文化创作、不断涌现的文艺精品、初步形成的“一地一品”文化品牌、深受欢迎的文化活动、蓬勃壮大的文化产业……

  五年的奋进,换来了全省文化建设的辉煌成绩;五年的征程,让全省文化建设发展蒸蒸日上……

  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建设和谐美丽青海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我们相信,充满希望的“十三五”将续写文化建设的辉煌,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千年游戏“焕发”美好

  传统藏舞表演、特色古老游戏……1月14日至16日,在湟中县共和镇阿米嘉顶山脚下,为期三天的却西德哇村的传统村运会,热热闹闹地在新庄村里举行。

  流传了千年的“却西德哇”古老游戏于2006年被列入青海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塔”(高杆秋千)、“热则”(打羊窝)、老马抢四角、井井康、老人种田、丢嘎尔……一个个曾经普遍流行的传统体育运动和游戏,给老一辈居住在却西德哇村的人带去了无数生活的乐趣、真善美的信念。

  “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村运会曾成功举办过三届,在每年的藏历新年或春节前后举行。时隔十年之久,“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村运会再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隆重上演,让这里的乡亲们兴奋不已,奔走相告。

  新庄村周围的后街、上马申、河湾等十余个村的近千名群众身着盛装赴约而来,参与这项极具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古老体育游戏,运动会现场被里里外外围得水泄不通。

  村运会突出民俗特色,将曾经在半个世纪前普遍流行于本地的传统游戏和歌舞,发展为竞赛和表演项目,不仅唤醒却西德哇人的古老民俗记忆,更促进了当地群众间的文化共融和友爱团结。

  “却西德哇”古老游戏的首席传承人多杰扎西穿梭在人群中,当主持、组织表演节目、示范游戏玩法,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老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非常宝贵,我希望‘却西德哇’古老游戏不仅停留在老人的记忆中,更能吸引更多的孩子们学习传承,将这古老文化推广到年轻一代中,一代代传递下去。”

  在这次村运会上,村民们凭着记忆不仅恢复了他们在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跳的藏舞,而且村里的老人们仿佛一下子复活了童年的记忆,那些在他们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各种游戏,又从昔日的时光中,走进他们今天的生活里。

  没有记忆的村庄就像没有记忆的大脑,却西德哇人在过上好日子的同时,没有忘记从这些濒临消失的游戏当中,捕捉各种文化信息。

  历史和现实就在这短暂的3天村运会上悄然而又牢固地连接起来。这项在却西德哇流传了数千年的古老游戏重焕生机,引发了传承和学习的热潮。

  共和镇镇长魏鑫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合理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整理了‘东确会’、‘却西德哇’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文化予以了保护和传承。目前全镇有31支村级文艺小分队,每年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十多场,特别是在‘两节’期间,村村演出和活动让群众应接不暇,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话,也为我镇营造了健康的民俗民风。”

   千年藏绣“绣出”富裕

  冬日的暖阳照进共和县的一间教室里,让伏在绣案前的藏族姑娘赛措卓玛的心中无比敞亮。从上月底报名参加共和县藏绣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跟着工艺美术大师学习藏绣技艺,她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认真、用心地把这项技艺学好学精,自己以后就能够吃上“文化饭”了。

  由海南藏族自治州藏绣协会主办的此次培训班,将分批培训共和县60名家庭妇女。藏绣协会会长、州级工艺美术师周毛措等4位专家级教师,通过采取集中授课、课堂互动、现场实践等方式为培训人员讲解藏绣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制作流程等方面的操作技能。

  谈起举办培训班的初衷,周毛措打开了话匣子:“藏绣是非常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它色彩艳丽,风格粗犷,不但值得发扬光大,我们还要紧紧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藏绣文化产业,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群众自主创业能力、增加群众收入,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海南藏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刺绣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是藏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明珠,于2010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藏绣在海南地区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形成深厚的藏绣文化基础。贵南县是海南藏绣的主要发祥地,海南境内的沙沟乡、芒曲镇、过马营镇、茫拉乡是藏绣的主要分布区。

  近年来,随着海南州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到海南藏绣的创作和经营中,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藏绣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开辟出了新的致富道路。从事藏绣产业的人家一般年收入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

  八年前,贵德县河西镇当车村村民仁青措在藏绣传承人卓玛杰的带领下,学习了藏绣技艺,并跟随卓玛杰来到共和镇开店至今,主要经营藏绣艺术品。

  仁青措说:“现在喜欢藏绣的妇女很多,她们有空了就在自己家里绣,绣好的绣品给我们送过来,我们按照绣图的大小、质量给予一定的酬劳。一般的绣品价格在500元至800元之间,但是一幅精品藏绣作品‘身价’少则数千,多则上万。”

  三年前,仁青措的家乡建起了藏绣基地,一批批当地农牧民经培训掌握藏绣技能后,拿起针线,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目前,藏绣产业已覆盖海南州5个县32个乡镇,以藏绣生产为主的工艺品公司达30余家,规模化产业园10处,藏绣协会10家,年产工艺品50余万件,年产值达12亿元。

   千年排灯“点亮”新岁

  “远看像宫廷头饰,近瞧是湟源排灯”“今年的排灯不知道又会给我们带来啥惊喜”。临近春节,湟源县的街头巷尾关于排灯的议论多了起来。

  西宁地区的群众在元宵节挂排灯以示喜庆,由来已久。但以湟源县丹噶尔古城的排灯历史最为悠久。自1992年恢复排灯展以来,其内容形式岁岁不相同,年年有新意。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之灵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称的湟源排灯,2006年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排灯是由众多的个体灯组成,每一个灯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木工制作是排灯的主体工程,由能工巧匠承担。

  排灯老艺人张永福为了今年的排灯展,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他告诉记者,湟源排灯的制作并不简单且极为讲究,第一道工序是由木工制作框架结构,将传统的花草人物风格的图案绘制或者雕刻在木制框架上。框架结构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绘制画面,画面多反映的是一些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故事。最后的工序就是组装了。如今,排灯中的光源已由原先的蜡烛变成了电灯泡,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革新,使得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有了新的生命力。

  “数千年来,湟源是一个多民族集居融合,繁衍生息的地方,各种文化在这里交会碰撞。湟源排灯就是这种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它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堆绣、剪纸、皮影、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包含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品,艺术地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美好生活的追求。”排灯老艺人徐全熹无不自豪地说。湟源排灯这种国内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是地方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湟源县把排灯作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抓手,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专门成立排灯研究研制开发公司,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培养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整编有文字、图案和影像的资料宣传本,组织专家、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对传统排灯给予挖掘保护和艺术革新。

  曾经在河湟大地上积淀了千百年丰厚文化底蕴的排灯,犹如镶嵌在河湟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勾勒着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的清晰脉络。我们相信,湟源排灯,通过自身的民间艺术魅力及后人对她的保护传承,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繁荣的时代……

   数千志愿者“引领”文明

  “您好,现在是红灯,请等一会儿再过马路!”1月16日,西宁市长江路与七一路交会处,头戴红色志愿帽、身穿红马甲的交通志愿者,对一名欲横穿马路的妇女进行劝导。

  从去年以来,这些交通志愿者在西宁街头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耐心地劝导车辆行人文明礼让,成为省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为有效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制止不文明交通行为,西宁市去年开展了“缓堵保畅百日行动”、“百万市民争做文明出行践行者”等活动,在重点路口设立文明交通义务劝导员。进一步规范了市民的文明行为,使广大市民树立良好的文明行为,养成遵纪守规的好习惯,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在西宁宾馆前的路口,交通志愿者杨继文手拿小红旗一丝不苟地“站岗”,耐心地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他说,大冬天的虽然很辛苦,但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提高大家的交通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弘扬文明交通理念,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为大家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西宁市通过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围绕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文明创建等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吸引4000多名志愿者深入十字路口、街头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这些志愿者分布各大十字路口、公交车站。当遇到行人或车辆欲闯红灯时,志愿者耐心说服,及时纠正市民的不文明交通行为;当遇到行人不走斑马线时,志愿者用友好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进行劝导;当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时,志愿者主动上前帮忙。

  与此同时,西宁市还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加强对未成年人和市民公德意识教育,以公共交通车上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公交车语音提示、驾驶员提醒等方式,提醒市民文明乘车。

  通过“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遵德守礼提示牌、市民学校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志愿服务引导等活动,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市区交通不文明行为日趋减少。

  如今,越来越多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西宁市的各种服务中,他们主动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和义务,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热心与爱心诠释着道德之美,用行动展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薛军)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