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为开辟青海文化新境界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3.08.2015  11:31
  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

  蕴藏浩瀚历史、延续民族血脉、承载世事变迁……千年的历史轮替,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历史积淀孕育了浩瀚博大的青海高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我省以文化名省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品牌创建、文化产业开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

  在城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处处是求知探索的身影;华灯初上,市民们活跃在小区、广场和公园,随着欢快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在乡村,农牧民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设施齐备的综合文化站里参加培训学习、娱乐健身……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我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充实精彩。

  真金白银催生出一个个文化惠民工程,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受益。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省委省政府印发《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设立青海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对全省4169个行政村按每村每年1万元补助,基本解决了基层文化活动经费。

  从2012年开始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免费开放,落实免费开放专项资金2.77亿元,全省49个公共图书馆、55个文化馆、16家博物馆和3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了无障碍进入。文化惠民,让我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激活了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老百姓是文化的受惠者,也成了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建设掀开了自发走向自觉的新篇章。

  非遗保护伞缓缓张开

  最近,一组青海喇家遗址母护子的的照片“刷爆”了微信的朋友圈。在众人感喟母爱伟大的同时,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和青海文化遗存也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省以传承发展为重点,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喇家遗址保护2011年投入资金300万元,至2014年共投入2020万元,增长573%;柳湾遗址保护2011年投入资金50万元,至2014年共投入155万元,增长210%;却藏寺、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沈那遗址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维修,2011年投资2200万元,至2014年共投资7847万元,增长25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旨,则是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一张由政府主导、各地参与的非遗保护巨伞正缓缓张开。

  文化产业大放异彩

  怎样才能让文化与经济有效对接,让文化转变为生产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对此,我省有着自己的答案——在传承中创新,在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为经济发展插上文化的翅膀,文化产业才能蒸蒸日上。

  “十二五”以来,我省共下达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66亿元,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产业带动,演艺、艺术培训、出版发行、奇石等行业协调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工艺美术行业从2003年的产值2亿元、从业人员2000人发展到现在8大类62个种类、8000多个品种,行业销售额26亿元,就业人员10万人。形成了藏文化艺术、藏毯、金银首饰、昆仑玉雕四大工艺美术支柱产业和藏毯、民族服饰、唐卡、昆仑玉、民族刺绣、现代工艺礼品、奇石等七大文化产业基地。我省目前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示范户79个,涉及十多个门类,初步形成了特色浓郁、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资金从300万元增加至5000万元,累计发放文化产业贷款近40亿元。全省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14.8%,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可比价)3.9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

  与此同时,全省“十二五”规划建设的27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5个项目已完工。从“小项目”到“大园区” ,我省文化产业大放异彩。在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及中国文化消费评价指标体系中,我省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居全国第三位,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满意度分别列全国第八位和第十位。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无限生机

  “以前地处偏远,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途径特别少。自从数字文化走进牧区,买东西可以网购,学技术可以看视频,生活一下子变了样……”说起数字图书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牧民们有很多话要说。

  我省偏远地区群众尽享数字化服务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文化建设呈现出无边风景、无限生机。我省实施文化进村入户2688个,比2011年的1456个增加了1232个;配备全省数字图书馆8个,比2011年增加8个;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337,比2011年的77个增加了260个;为2688个村文化室配发设备器材,比2011年配发的1463个增加了1225个;为445个社区文化室配发文化器材,实现全覆盖,比2011年配发的217个增加了228个。格尔木市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西宁市创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进展顺利。

  在文化体制改革砥砺向前的身影里,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迎来新机遇,充满新活力。文化,青海的血脉和灵魂,如今舞出了民生幸福的翩跹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