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风生水起正当时

13.02.2019  11:21

今日视点

从农历腊月初八起至“二月二”,海东市精心策划了“过海东欢乐大年,赏河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在海东市乐都区朝阳山片区,平安区袁家村、河湟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垣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等地,举办千人共品腊八粥、“敲平安钟、击祥云鼓”钟鼓齐鸣、“千人共饮一海酒”、冰雪嘉年华、拉面大赛等活动,让我省群众和游客体味到原生态的“年味”,共贺新春佳节的到来。

“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把海东“压箱底”的河湟文化集中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客,将文化、旅游、体育、商贸深度融合,力求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全省全域全季节旅游深入发展。

这是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文化旅游名省建设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一个定位、两个方向、五三布局、十一大关系”旅游发展新理念,全省文艺创作生产日渐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大美青海”品牌形象推广取得突破,文化旅游业正加速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增收富民的美好事业。

融合:给文化“加码”

2018年岁末,由省演艺集团创排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经过多次的提升、打磨,隆重推出文旅版,再次亮相青海大剧院。这部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项目,列入2017年度青海省重点创作剧目,代表青海的一个文化符号,已经不仅仅是一部舞台艺术精品,同时也是一件高品质的旅游文化产品。

2018年11月29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成立。

在正式挂牌成立之前,我省文化和旅游就已经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现实发展方向。

2018年以来,围绕文化名省、旅游名省建设目标,我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挖掘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建设重大项目,发展壮大精品产业,打造培育特色品牌,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扎实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全省文化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以创新为引领,把民族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具有青海特色的重点精品剧目创作,努力打造文艺“高峰”。坚持问题导向,以补齐基层文化短板、打牢基层文化发展基础、改善基层文化民生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依托青海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挖掘整理特色文化,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搭建各类平台,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扎实推进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进一步形成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有效推进了江河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博物馆、柳湾彩陶博物馆)、省博物馆升级改造等省级重大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以文化和旅游部在我省召开的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为契机,以文化和旅游部与省政府共同签署《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为抓手,确定了近三年文化和旅游部帮扶我省文化建设的8个方面共54个项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

在工作实践中,我省文化旅游部门深深体会到,只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才能凸显青海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价值;只有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发挥青海文化旅游的软实力;只有始终融入各族人民生活,才能激发文化旅游的持久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让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让人民在文化旅游生活中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激发文化旅游在青海大地的持久生命力和创造力。

融合:为旅游“赋能”

从去年冬天开始,我省以“探大美奇景、赏大美冬韵、品大美民俗”为主题,推出11大类, 100余项旅游活动,全面展示我省冬春季旅游新线路、新产品,壮大我省冬春旅游产业,使我省旅游向全域全季全时均衡发展。其中乡村旅游文化之旅、民俗风情体验之旅、“非遗”宗教文化之旅、摄影采风美景之旅等“文化味儿”十足,掀起我省冬春季旅游新高潮,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我省,徜徉于特色民族民间文化世界,让青海的冬春季旅游由“冷资源变为热产业”。

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1到10月份,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01.54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456.69亿元,同比增长22%,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与蚂蜂窝网站发布的大数据平台监测数据表明,青海旅游的关注度达到346%,位列西北之首。

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加快推进我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自驾车旅游示范省、生态旅游示范省等的创建工作。2018年共安排5000万元旅游发展引导资金,新建改建148座旅游厕所,将于2019年旅游旺季投入使用。安排271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扶贫,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5家,实施旅游产业扶贫项目50个,培育乡村旅游创客基地3家,落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村规划编制公益行动20个;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送客下乡”活动。旅游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加大,筛选出65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应好的旅游项目,纳入省发展改革委“十三五”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库中。

文化推动旅游提质升级,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挂牌成立给文化“加码”,更为旅游“赋能”。

进入2019年,我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向纵深推进。我省将围绕文化名省、旅游名省建设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挖掘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建设重大项目,发展壮大精品产业,打造培育特色品牌,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扎实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青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风生水起正当时! (李欣)

视点短评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和旅行,从来都是缺一不可的。有人认为,“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中国古人已经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我们在出游时,碰到落日和鸟群,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沙漠旅游,可以形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江南旅游遇到春雨,可以配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个瀑布,可以称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坐个船,就能感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旅游,因为有了文化,顿时会增色不少。

旅游是具有文化内涵的产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此前,“诗和远方”分属两个部门。在这种状况下,各司其职,各行其是,难以相得益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改革是一剂良方。

省文化和旅游厅组建后,能有效消除过去两部门之间存在的“肠梗阻”,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协同,实现1+1>2的效果,促进文旅产业更顺畅地发展。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仍需不断探索。

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要按照“依托文化发展旅游,依托旅游创造品牌,依托品牌壮大产业,依托产业反哺文化”的思路,推动文化资源宜游化开发,以文旅融合项目为载体,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好文旅故事,丰富游客体验。要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文化内涵,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要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构筑文旅融合平台,激发文旅融合活力。通过旅游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要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思路,努力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和合共生”目标,推动我省新时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李欣)

故事传真

小酒坊唱响乡村文化旅游大戏

1月13日,农历腊月初八,正是青海高原最天寒地冻的酷寒时节。

从西宁市区驱车40多公里来到位于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金仓岭的慕家村,还未进门,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慕家村本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只有百余户村民的小村庄,如今却因酒而扬名。酩馏酒在青海民间久负盛誉,慕氏家族运用酿酒的祖传秘方不仅使酩馏酒香飘万里,而且还使酩馏文化传承流芳,如今慕家村也被诗意地改为“慕容古寨”。

走进慕容古寨,记者看到的却是和天气截然不同的一幅火热景象——屋外寒风凛冽,屋内人们围坐在火炉旁吃农家菜,品茗美酒;在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传统酿酒坊和榨油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工作……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依托酩馏酒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慕容古寨正全力打造以“慕容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模式,带领当地百姓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

乡村旅游联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慕家村可谓独树一帜。这里种植的青稞、大豆、洋芋等是酿酒的原材料;酿酒坊既可供游客参观、体验酿酒,也是生产“车间”;酿制的美酒既可以当场品尝,又可供游客带回家馈赠友人,由乡村旅游来牵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民种植、养殖餐饮所需的食材,吸纳附近村民来打工,实实在在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慕容古寨是集传奇的鲜卑慕容千年史、神奇的慕容中华酩馏文化、浓厚的慕容与红色情、独特的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这里有鲜卑慕容后裔聚居群,有千年的鲜卑慕容历史和传奇的慕容西迁故事,有悠久的慕容中华酩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剿匪历史和故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被农业部、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被国家广电总局认定为“全国书香之家”;被国家财政部、国家科协认定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并授予先进单位;被中国妇联认定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慕家村酩馏酿造技艺被省政府认定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慕家村酩馏被认定为青海省首批老字号;被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批准为青海高原酩馏影视文化村及影视拍摄基地;被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酩馏传统手工土特佳酿基地”……

清冽的酩馏香每天从这里飘出,古法榨油的木槌敲打声每天在这里回响,红色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鲜卑慕容的遗风在这里延续……与不远处的乡村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走进神秘的慕容古寨,会感受到悠久而深远的中国历史、传统而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氛围,体验到古法酿酒体验游、历史文化游、红色教育游、休闲度假游、康养体育游、古寨购物游“六游”,慕家村利用酒文化优势唱响了一台乡村文化旅游大戏。(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