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春华秋实 “十一”实现旅游收入15.03亿元

09.10.2015  11:43

  “十一”黄金周,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4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和20.4%——

   春播秋收,秋种春获,唯有不停歇地耕耘才能有一茬茬的收获。

  这是“十二五”收官的最后一个黄金周,也是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明确建设青海大景区、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后的第一个黄金周。短短七天,青海旅游收获颇丰,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和20.4%。其中:过夜游客55.76万人次,增长17%。

  数字见证收获,收获源自耕耘。青海旅游“十一”黄金周赚个金银满钵的背后,除却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禀赋,更凝聚着全省上下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心血和汗水,折射出青海旅游发展的新力量、新方向。

  “双车驱动”,自驾游成新风尚,黄金周七成以上游客自驾自助而来

  今年以来,我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高原旅游名省建设,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发展自驾车、自行车“双车驱动”和乡村旅游为主要路径,扩大供给,放大品牌,提升服务。

  全省各地结合旅游新业态开发,精心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和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引导旅行社推出适应“十一”黄金周特点的特色旅游线路,在秋色璀璨的“十一”黄金周,省内游、自驾游、自助游构成我省旅游市场主体。

  据不完全统计,自驾自助游客量占到入省游客总量的七成以上。从客源看,甘肃、宁夏、陕西、四川、重庆等省(市、区)是入省自驾车主要客源地,新疆、北京、浙江、山西、湖北等较远地区自驾车游客增多,自驾车游客集中在青海湖、塔尔寺、原子城、坎布拉等景区,及贵德、互助、门源、祁连等地区。省内游客主要集中在西宁、海东两地,游客出游以走亲访友、观光休闲、乡村游为主。

  乡村成景,农家乐成消费新热点,挖洋芋、吃熬饭“嗨翻”长假游

  到闲适恬淡的田园,挖洋芋,烧窑儿,吃熬饭,这是“十一”黄金周期间发生在西宁市湟中县海子沟乡的一幕。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湟中县海子沟乡借种植的青薯9号比其他洋芋上市早的机会,办起了首届金豆采挖节,许多西宁市民慕名而去。

  纵观各地的乡村游,可谓是精彩纷呈。西宁市周边许多农家乐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相关政策扶持,服务内容从单纯的农家饭菜向住宿、农业观光、采摘等多方面发展,很受游客欢迎。海东市平安区内,新修建的带有垂钓、采摘的农家乐备受市民青睐。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门源一带,村民们经营烤羊肉串、熬饭等地方特色小吃让游客流连忘返……

  “十三五”是青海建成旅游名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目前,按照部署,我省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高品质农(牧)家乐、休闲农庄和庭院旅游实体。

  这个黄金周,青海旅游指标再破纪录,多个景区客流熙攘,独具特色的低碳乡村旅游表现尤为抢眼,不仅丰富了青海旅游的内涵,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条,也让人们看到了深度旅游开发带来的缕缕曙光。

  软功增强,文明智慧游成新时尚,志愿者、在线服务拉起风景线

  加快旅游厕所建设,开展以文明旅游、诚信经营为主旋律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及其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

  一项项具体的举措,是青海旅游坚持问题导向,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生动实践。

  在经历了今年夏天旅游井喷现象的考验后,全省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在全面落实各项措施的同时,不断提炼和固化多年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应对各种情形下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竭尽全力为游客提供安全周到温馨的服务。

  “十一”黄金周期间,全省各级旅游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宣传媒介,各地通过制作公益广告、设立文明监督岗等方式,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同时,旅游部门还把开展诚信经营活动和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旅游投诉的受理和跟踪反馈,营造良好的假日市场消费环境。

  今年黄金周,青海首批旅游志愿者身着醒目红马甲亮相,活跃在全省各大旅游景区,为广大游客提供文明旅游引导、景区游览讲解、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旅游应急救援服务等公益服务。除此之外,全省各地积极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黄金周旅游展现智慧化。

  业态多元化,景点接地气,服务再升级……今秋黄金周的青海旅游添彩不少,为青海旅游注入了新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