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瞄准生态凝聚“亲和力”

28.01.2016  11:31

  围绕打造“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格局,实施“碧水蓝天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的旅游产业……2016年青海《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旅游业的发展又见新鲜词、又出新举措、又推新行动——

   美丽视野

  青海湖,任性的蓝;百里花海,让人窒息的美;茶卡盐湖,不可思议的纯净。还有天上玉树、仙境祁连、彩虹故乡、清清黄河……处处彰显青海生态美。

  全省“两会”提出,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的旅游产业,围绕打造“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格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旅游业态和产品多元化,不断提升“大美青海”美誉度和影响力。

  何为对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的旅游产业?对此,青海康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杨成才认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造就了青海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大自然对青海人民最大的馈赠。最具“亲和力”的旅游业,无疑是旅游环境生态友好。

  蓝天、白云、雪山、湖泊、草原、花海、令人痴迷的民族风情,还有文明诞生地的辉煌和积淀……这些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每一个从未来过或多次来青海的人。

  青海是个好地方,这是中外游客首肯的事实。数据显示,“十二五”,青海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累计达到9095万人次、824.5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8倍和3.15倍。

  上扬之势,折射美丽魅力。

  青海之美,美在生态与文化的珠联璧合,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我省一方面要应对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一方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业,使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有机结合,无疑是一条“着力发展生态环境经济”的最佳路径。

  生态保护优先,这是青海之长,也是青海发展之基,无疑也是青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永恒根基。

  多年的发展,青海坚守大自然“生态红线”,牺牲了发展的高速度,也赢得大自然慷慨的回馈。

  年复一年,青海生态环境不断趋优,青海旅游业发展也随之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游客踏上青海这片生态净土,分享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喜悦,感受青海清凉之美、环境之美、生态之美,旅游市场“井喷”成了夏季常态。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游客量再创新高达到165万人次,徜徉在青海湖畔,拿起相机随意一帧都是一张无需修饰的明信片,如诗如画。

  中国最美花海——门源,中国最美草原——祁连,中国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夏日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转变发展方式,持之以恒建设生态,这让美丽青海绽放出更加夺目的魅力,也让青海走出了一条将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为旅游发展红利的特色之路。

  发展生态经济,发展最具“亲和力”的旅游产业,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重在挖掘旅游发展潜力,打造全年全景全要素式的旅游;重在树立融合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推动旅游业上档次、上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和素质的优化提升;重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功能与项目建设;重在强化“游客至上”理念,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让游客感受到大美青海的好客和热情……

  青海旅游发展的着力点掷地有声,最具“亲和力”模式正在渐行渐进。(罗连军)

   旅途牧歌

  冬行聚阳沟,聆听禅音览风情

  滴答……滴答……

  当冬雾散尽,透过晶莹剔透的冰层,潺潺的水声犹如圣洁的禅音洗涤着浮躁的心灵。

  清澈的河水汩汩流向远方,目光乖巧地跟随而去,挺拔茂密的雪松、古柏映入眼帘,山间栈道蜿蜒而上,深邃的蓝天尽收眼底。

  没有初春的鲜嫩,却有寒冬的深沉;没有夏日的花香,却有冬日的鸟语;没有金秋的五彩,却有冬季的斑斓。

  一路禅音,一行美景。

  我们痴痴地站在原地,静静地欣赏,在这个美妙的季节里,领略门源回族自治县聚阳沟暗藏的风情。

  很多人览尽金门源的风景,却不知神奇的仙米有个关于达摩禅音的故事,而禅音相伴的聚阳沟,静若处子,等待游人的光临。

  仙米聚阳沟景区位于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境内,距门源县城浩门镇43公里,平均海拔2600-2950米之间,景区北靠祁连山,南接大通河,地处山前丘陵地带,区内地形南高北低,坡陡山高,沟谷相间,溪水长流,森林植被茂密,野生动植物繁多,风景十分秀丽,景区入口处的农家,民俗风情浓郁淳朴。

  景区内有一块山崖,山崖中间犹如虎口的自然裂口,与山顶山洞相连,一挂瀑布倾泻而出,如翠玉般的碧流,清澈的令人惊叹不已,颇为壮观,旁边石崖隐约有一仙风道骨的老者守护。从山崖上流下的美妙声响,犹如达摩祖师在此地诵读佛经一般,故此起名为“达摩禅音瀑布”。

  2015年金秋,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聚阳沟景区对外开放。这是继百里花海、岗什卡七彩瀑布、花海鸳鸯、照壁山、芬芳浴等景区景点之后,门源又增添的一处景区,为门源县暖冬游增添了一个新支撑。

  聚阳沟景区建设规划显示,未来,景区将以“村、营、沟”为特色,分为“一带七段十六景”,“一带”即聚阳沟滨水旅游系统,构成规划区的主轴,其中设置数个主题特色景观,形成各具特色景观游赏序列,“七段”即由北向南,形成七大景段,入口处村庄田园景观区、四大民族庄廓接待区、乡村民居文化休闲区、达摩禅音圣湖观光区、山地森林木屋营地区、达摩禅音瀑布观光摄影区、聚阳沟户外天堂。“十六特色景点”即由北向南,聚阳丰收门、水车运转、缤纷田园、春回园、彩虹园、华热园、汉家乐、仙米清溪、聚仙湖、望仙塔、森林之家、达摩禅音飞瀑、清流花园等景观设置。

  在冬天,在繁华的嘈杂中,如果你被烦恼羁绊,何不去门源聚阳沟,聆听禅音览风情,打开一扇心门!(孙肇明)

   食色街头

  青海老酸奶穿越千年的香醇

  青海人不说喝酸奶,而说“吃”酸奶,吃酸奶就像北京人喝大碗茶一样——

  “酸奶、酸奶……”每到夏天,西宁的街巷里总会传来这样的叫卖声。小贩卸下挑担,掀开棉布包裹的小篮子,映入眼帘的是一碗碗覆盖着金黄色奶皮的酸奶,迫不及待地吃一口,酸甜绵滑的感觉在唇齿间自然漾开,有着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讲起青海老酸奶的故事,被称为“青海大百科”的原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科院副院长、地域文化学者谢佐头头是道。

  谢佐说,青海老酸奶与外地酸奶不同,青海的老酸奶浓厚的要用勺子来吃,上面凝结着一层厚厚的奶皮。它的香醇鲜嫩是普通酸奶无法相比的,在西宁街头巷口就可以品尝到,但要品尝纯正的老酸奶一定要深入牧区,到牧民家里去吃。

  以前,牧民家里,奶多了,喝不完了,就装到皮袋里面,随着放牧走,在这个过程,牛奶遇到乳酸菌就自然发酵成酸奶。

  青海的老酸奶是天然的,都是家庭自己做的酸奶,没有添加剂,浓度大到可以凝结到碗里,必须用勺子舀起来吃,所以青海人不说喝酸奶,而说“吃”酸奶。

  “酸奶诞生于游牧民族,有牛羊的地方才会有奶。”

  那么,青海老酸奶是如何酿制的?谢佐说,刚煮熟的牛奶不能做酸奶,要把它放凉了,然后把前一天剩下的酸奶做“酵头”放进去,依次盛放在瓷碗里,然后放在土炕上,利用炕头的温度使它发酵。

  青海老酸奶不仅仅是一道健康、美味的食品,更是一种文化。谢佐说,青海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的地方,属高寒地区,生存的环境比较严酷,高寒少氧。世代生活在此的人,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深受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享受农产品,另一方面享受牧产品。

  “老板,来一碗老酸奶……”在西宁市莫家街的德禄酸奶店里,经常是人流如织。马晓东是店里的常客,他说:“青海老酸奶表层是含奶油的黄色硬脂奶皮,扒开奶皮,软嫩黏稠像豆腐脑一样洁白如雪,撒上一勺白砂糖,拿勺子舀起一口送往嘴里,质感幼滑,味道香醇,真是酸爽宜人,在别的地方吃不到。特别是晚上睡觉前吃上一碗酸奶,睡得很香。”

  青海人吃酸奶就像北京人喝大碗茶一样,很多百姓会将鲜奶做成酸奶沿街叫卖。如今,西宁市街边有不少酸奶店铺,酸奶有的装在白瓷碗里,上面盖上玻璃;有的装在塑料碗里,方便携带。不管男女老幼,走累了都可以坐在酸奶摊子前的小板凳上,品尝一碗地道的老酸奶。

  谢佐说,青海老酸奶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青海有着高海拔、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环境优势和独特的制作方法,青海老酸奶也代表着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更是许许多多远在他乡的人想念的味道。为此,更应该保护青海的碧水蓝天,保持“一方净土”。(邢曼玉)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