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让“青海蓝”融入“新丝路”

12.08.2015  10:10

  将历史的镜头对准2100多年前:从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19年,短短20年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历尽千辛万苦两次出使西域,从此,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走进人们视野;从此,中西商队使者相望于道,络绎不绝,甚至欧洲的商旅和使者也借助这条举世闻名的古道开始来到中国。从此,这扇向西开放历经两千多年考验的窗口,见证了借助古丝绸之路而互动起来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艺术融合。

  镜头拉回二十一世纪,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

  古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历史背景、新的内涵,将这条经济带上的沿线省份拉进视野更加广阔发展的“大蓝图”,将互助友好、文化交流、共同繁荣的国际语言,再次向西传递给经济带的所有国家。

  复制在古丝路之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承载着新的使命,正在扬帆起航——

   借“生态”牌,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

  今年初, “生态文明旅游年”成为青海旅游部门确定的旅游主题。这个看似普通的主题背后,蕴含着的是对青海旅游市场潜力的判断和考量,以及对生态保护厚积薄发的信心——

  2015年,进入七月,中国最美花海———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平均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6000人(次),仅7月18日一天,接待游客18900人(次)。油菜花海快闪阅读量超过60万。

  2014年底,才刚刚将青海送入“高铁时代”的铁路,悄然在来年的旅游旺季将门源作为爆发点,上演了一场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高铁旅游盛宴”。正如省旅游局局长徐浩总结的那样,高铁时代的来临已经使青海旅游进入3.0时代,结合生态立省理念的旅游升级版,已经为丝路经济带向西延展打通了更加广阔的大交通通道,也开启了青海旅游在“高铁时代”的新模式。

  在青海最美的季节,在满眼金灿灿油菜花、满山坡绿茵茵青草“地毯”的最美湖泊——青海湖风景中骑行,无疑是许多自行车选手最向往的一个美梦。无数的环湖赛照片印证着“车在湖边行,人在画中游”的惬意美景。近年来,随着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攀岩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行走中华水塔”国际徒步等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品牌赛事活动已经成为青海的重要名片,生态绿色已经成为青海新兴旅游的一个标志符号,令国内外游客趋之若鹜。

  一批经过长期积累打造出的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西宁市城北区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中国美丽田园”——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祁连卓尔山油菜花、大通北川河万亩果园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休闲田园乡村,已经成为青海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增长极,成为向往原生态自驾游城市游客的目的地。

  多年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令三江源头成为青海深度游、探险游的极致之选;构建环青海湖油菜花海景观带令环湖赛锦上添花的同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壮观景象令全国的媒体蜂拥而至的同时,让神秘的青海湖向世人展现了它又一独特而惟一的旅游资源;当全国多地以40度高温播出夏季高温“烧烤模式”连续剧时,青海、西宁又以堪称世界之最的夏季“清凉”,叫响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凉都”品牌……

  如诗如画的生态“大美青海”走进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心中,也坚不可摧地成为更多愿意来一场说走就走游客的首选之地。

  1-7月份,我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309.6万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入境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四成;实现旅游总收入139.15亿元,同比增长21.1%。仅上半年,入省自驾旅游车辆,同比增长近三成。

  “生态文明旅游”,当之无愧成为了青海借丝路经济带建设,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背景下,成就全省经济稳中向好,“三产”异军突起的新亮点。

   念好“新丝路+生态文明”旅游经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蓝图中,青海已经明确了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主渠道的目标,加快丝绸之路北线、中线、南线建设的同时,以“三线建设”统领、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交通建设,使青海成为向西开放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5月,青海省政府出台《青海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省将全面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将旅游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消费、扩就业、增收入的重要引擎,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力争达到5%,实现基本建成高原旅游名省的目标。

  鉴于此,省旅游局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了下半年的旅游业预期目标: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8.3%。力争完成全年全省旅游2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18%的目标任务。

  围绕年中目标,“青海文化旅游节”系列旅游活动,丝绸之路宣传推广暨青海与港澳旅游交流合作活动,新版“大美青海”旅游宣传片展示,门源油菜花海“快闪”活动,“周游青海”促销活动,《全省旅游业奖励办法》的制定等以扩大“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吸引力的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之中。

  在寻找新丝路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中,青海旅游业也更加明确了,下一步以5A级景区创建为引领,2015年全年2.6亿元财政资金的大手笔投入,加快互助土族故土园、海北金银滩—原子城5A级景区创建进程等思路;完成《大年保玉则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生态旅游和旅游扶贫等规划陆续编制完成,形成完备的旅游规划体系;出台《青海省自驾车营地建设标准》,探索推进黄河旅游景观廊道(南线)、青海湖人文景观廊道(中线)和祁连山风光带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北线)建设等重点旅游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在今后几年乃至“十三五”期间,青海旅游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先领域和示范产业,激发旅游活力和动力,以旅游创意引领消费提升,以旅游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旅游创业带动就业、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同时,以青藏铁路旅游推广联盟成立为契机,推进青藏铁路、长江、黄河和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市)的旅游合作及对口援青省市的交流,让“大美青海”品牌更加声名远扬。

  统一规划建设自驾车、旅居全挂车营地和汽车旅馆,推进自行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升我省旅游业公共服务水平。

  青海湖、三江源、可可西里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日益密切的融合,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旅游内涵与深刻认识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为本,围绕念好“新丝路+生态文明”这本旅游经,将“青海蓝”绘制成青海旅游的最美基色,让全省人民分享“青海生态福利”,释放“旅游红利”。

   旅游“井喷”背后的冷思考

  2015,无论是清晰思路下的超常规发展,还是软硬件大投入后的积累式爆发;无论是青海生态旅游不可复制惟一性的巨大吸引,还是冷凉气候资源,天赐“凉机”令游客的趋之若鹜。进入盛夏,“井喷式”的增长着实让青海旅游“火”了一把。

  面对如此火爆的旅游市场,“一票难求”、“一铺难求”、交通大拥堵、景点就看“后脑勺”等等常态旅游通病自不必说,超预期的游客涌入,引发的对原生态资源保护的忧心再次被无形放大——

  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由于没有相应的硬件配套,游客们随意穿行其中,多地景观带被人们硬生生踩出人为的通道,只为进入其中拍摄一张照片;

  中国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7月以来接待游客同比增长高达130%以上,同比增长高达600%以上。每日最大游客承载量为1.5万人,进入7月,每天游客数量在2.5—3万人左右,最多的一天涌入游客4万人。

  海北藏族自治州风马音乐节不久前刚刚在青海湖边圆满落幕,然而热闹过后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尽管主办方在音乐节期间不断提醒观众们注意带走身边垃圾,依然有现场满地垃圾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海拔三千多米的生态保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我省是一个高海拔、缺氧地区,生态非常脆弱,大自然在赋予我们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赋予青海重要的生态位置,因此形成的高原湖泊、雪山、湿地以及三江源等生态景观在独具魅力的同时,却也带有一定的特殊性、脆弱性和不可复制性。

  因此,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中实现生态的保护,如何引导好游客认识到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与旅游主管部门形成互动,在观赏独特人文风景的同时,当好文明游客又是摆在青海旅游面前的一道新课题。(晓姝 唐仲蔚)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