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好的生态环境——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6.06.2016  11:44
      今年,新建成的永丰大坝,遵循湟鱼洄游的习性,科学设计出洄游的“绿色通道”,至此,阻挡湟鱼洄游的最后一道“门坎”被削平。更为令人意外的是,眼下,这座大坝已成为游客竞相前来,一睹湟鱼洄游盛况的旅游景点。

  这个实例,无疑印证了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回顾来路,我们的脚步曾太过匆忙,所引发的生态灾难至今难以消弭。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后期,青海湖流域周边的开荒种田、滥砍滥伐致使生态急剧恶化,湖畔的草场大面积退化,沙丘和风沙土地面积迅速扩张,造成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流水量大量减少,最后只剩下六七条主要入湖河流,湟鱼产卵场地大面积缩减,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事实上,青海湖特有的草原生态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和脆弱,稳定性差,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将导致系统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

  面对严峻的现实,青海人的环保意识逐渐苏醒,并开始反思——究竟依靠什么力量来保护青海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从2005年开始,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工作。2008年启动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总投资15.67亿元,工程范围覆盖整个青海湖流域刚察、海晏、天峻、共和四县,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青海湖及周边生态环境呈现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而实施大面积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以来,环湖地区植被也有了明显恢复,在抑制青海湖流域沙漠化蔓延方面成效显著。

  不久前,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联合发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遥感监测报告》指出,近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特征呈暖湿化趋势,出现径流量增加、水位抬升、水体面积扩张、沙化面积下降等生态环境趋好的现象,整个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回望来路,这是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成果,更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一次实践、探索和升华。

  当前,我省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已步入轨道,可以预见的明天:“人水和谐,水青草绿,保障有力,现代高效”的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将呈现世人。

  生态优先,青海人付出了很多、展示了很多,生态治理,青海人的期望也很多。为青海湖,为青海,为国家,也为了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们坚信,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的脚步绝不会稍作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