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日报】绿色崛起路上 青海步履铿锵

06.03.2017  18:27
2017年高原初春,两条消息的传开,让社会公众再一次感受并羡慕青海生态环境的美好。

2月21日,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全面完成普查各项任务,顺利通过专家验收。据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维护良好,2004年至2016年,青海湖面积增大169.67平方千米,相当于增加了25.5个西湖。同日,2016年全国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发布,“青海清”不虚美名水质未超标呈现良好品质,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4.7%。

由一份份喜讯、一个个点延展审视今日青海,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在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昨日筚路蓝缕的艰难奋进中走进新春天,仰望已经萌绿的一丛丛山林,翻看已经定盘的一项项“绿色建设”计划,全领域纵横揽胜——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把“大美青海”品牌越擦越亮。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和紧迫任务,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开放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的目标不断在与现实拉近。

中流击水!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新起点再出发,汇聚最大共识、凝聚磅礴力量,青海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步履更加铿锵。

立足优势,走出绿色崛起新路子

初春的黄河源头仍然皑皑雪装,冰封的湖面与天一线。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控泽村生态管护员索索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在黄河源头观景台巡护点值班了。天刚蒙蒙亮,索索穿起厚厚的棉大衣,戴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红色袖章,拿起望远镜,背起馍馍和茶水,骑着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草原巡护。

和索索一样,扎陵湖乡近600名生态管护员每天忙碌在湖边、草原,不畏严寒,不惧艰辛,守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立足优势,走出绿色崛起新路子,这是和索索一样的牧民们的希望,也是大家一直的追求。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青海是经济小省,在全国大局中GDP占比份额很小;青海是人口小省,青海又是资源大省;青海的独占性优势又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无法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中国的青海,世界的三江源。

行进在青藏高原广袤草原,聆听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的优美旋律,感知大美青海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攀高的青海,蓝图再绘,追梦绿色。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青海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绿水青山”发展线路,为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排兵布阵。

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青海新思路掷地有声。顶层设计接连推出,美丽中国亮丽名片路线清晰。

这是一脉相承的发展路线,这是时间表、路线图,这是对我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革新和观念升华。

算好“生态账”,绿色经济释放红利

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这是青海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实践、新要求,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要求的战略途径、历史选择、现实需要,是青海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自觉行动,是青海朝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的总动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如是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青海长远发展的最大优势、惟一抉择。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青海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灵活运用“加减法”,增林扩绿节能减排,算好“生态账”,绿色经济释放红利,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今天,一场以“绿色”为主题的革新正在青海高原快速推进:

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决策、评价、管理、考核和生态补偿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

智慧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新能源等生态经济产业发展蹄疾步稳,“大美青海”生态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青海湿地面积达814万公顷,居全国首位;青海湖面积增大169.67平方千米,相当于增加了25.5个西湖;

……

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青海毫不犹豫。大美青海正在努力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能够兼得。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带来丰厚的绿色红利。

这是青海孕育希望的发展路径,这是全省各族群众换来和谐幸福的致富路径。

增强“获得感”,绿色发展后劲十足

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并将其与“四化”并列。从“新四化”到“新五化”,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

从资源开发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今天的青海,无论是着眼于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还是瞄准建设和谐美丽青海的目标,都必须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

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今天青海的生态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比幸福,让众多慕名而来的外省人无比向往。正如《2016—2017中国旅游消费市场报告》显示:青海成为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不仅使青海产业发展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全国看到了一个更负责任的青海。而青海也一直致力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价值取向,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厚植绿色这一最大优势,让青海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

进一步完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五大生态板块”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划定并颁布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祁连山保护建设、环青海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巩固青海省生态地位;打造三江源国家公园品牌,使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成为绿色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2017年,当梦想照进现实,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城镇……发展之“绿”,必须是青海坚定不移、支撑青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底色”,我们坚定不移。当青海形成以绿色发展推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的多赢局面,青海发展则后劲十足。

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满腔“绿色”情怀的大美青海,正在以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优先中不断淬炼,努力走出一条将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为绿色经济的特色之路。

春到青海,“绿色”是最绚烂的色彩。

青海,因绿而美丽,因绿而愈发生机勃发。

视点短评

把生态这篇大文章做足做好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四个转变”中,第一条就是“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这一思路切合实际,着眼长远,是时间表、路线图,是我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思路,更应当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新目标、新实践。

提出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是基于青海的生态优势和潜力。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小,但在生态上,我们是三江之源、是阻止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滋润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库”,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性。只要我们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前提下,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挖掘在国家生态安全层面的战略优势,将潜在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率先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就一定能实现青海绿色崛起,为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应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重大生态治理工程,抓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保护建设、南北山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启动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二期工程,抓好“三滩”引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前期,推进“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一屏两带”生态格局,维护高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

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应当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河长制”,谋划实施湟水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清洁取暖。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重点行业排污许可管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扎实开展“三线四边”环境整治和绿化行动,为大美青海增绿添彩。

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应当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序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加强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等制度建设。完成环保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依据国家生态功能区定位,划定并颁布生态保护红线,抓好自然资源产权保护试点,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有“边界”、有“规矩”。

思路清则方向明,方向明则道路清。只要青海把生态这篇大文章做足、做好,进一步升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潜在的生态价值一定会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也就能够实现绿色崛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