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实现招生就业培养联动机制

10.10.2017  08:35

  青海新闻网讯 招生关乎学校人才培养的入口,招生工作做得好,既能提高新生生源质量,又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影响和社会声誉。青海民族大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专门成立招生录取工作委员会,将招生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7年秋季招生中,青海民族大学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招生工作已全部结束,共录取本科新生2414名,其中省内文科提前批录取平均分高于二本线32分,理科提前批录取平均分达到一本线……青海民族大学把招生看作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积极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生源质量创近5年来招生工作最佳成绩。

  同时,民大还与省内州县的9所中学签订共建“优秀生源基地”协议、实行部分专业文理兼收等措施,以开放包容博大的胸怀迎接四面八方的优秀人才,为学校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完善培养模式提升育人水平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又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民大坚持“四个转变”新思路,抓住学科建设这一办学关键,重点办好学科基础好的专业,减少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并根据往年招生、就业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同时按学科大类招生,允许学生选择更加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在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的同时,也为学校实行分级教学改革打好基础,真正落实了“办学跟着市场走,招生跟着就业走”的办学思路。

  当下,从民大9个学院选派的38名学生正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3+1”学习模式的实践活动,即大三之前在民大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大四到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的实务部门如从事计算机开发、设计的企业和研究团队开展实训。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他们与企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轨,大大提高了今后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这只是民大“卓越实训”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一。民大还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为国土资源厅、西部矿业和青海盐湖集团等单位培养了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生源层次不同的情况,民大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专业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团队建设等10项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工程,实行部分专业和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开办了部分专业和课程的英汉双语和藏汉双语教学,设立了“江河源卓越财会人才实验班”“江河源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和藏英汉三语教学特色班等培养平台,并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配备等方面对这些班级进行“量身定做”,并实行淘汰机制,保证学生培养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2017年,学校出台《青海民族大学2017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结构调整方案》,加大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通过推进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旨在解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等问题,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目前,民大基本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分层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水平稳步提升。

  提升就业质量构建联动机制

  “进入状态快,动手能力强,有想法,肯落实”。

  “特别务实、特别踏实、特别肯干”。

  “有特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吃苦、干得好”。

  ……

  以上是用人单位对民大毕业生的普遍评价,这样的评价从何而来呢?副校长王刚说:“民大一方面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注重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转型发展与行业接轨的关系,尤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育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能在本专业领域就业,也可以跨专业、宽口径就业,从而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2014级藏药学专业研究生钱帅创办了西宁琉璃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4级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生柴宪辉开了一家创意咖啡馆、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鲁茸吉层成立了东方教育辅导班……在民大,有很多创新创业的“铁杆粉丝”,他们“以创业带就业”的典型例子屡见不鲜。

  “在校期间创业,民大很多老师会把决定权交给学生,并提供资源和信息上的支持。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业热情不仅不会被扼杀在襁褓中,还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保护。”柴宪辉说,民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容的环境。

  2016年11月,民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众多热衷创新创业学生的热切期盼中正式开业;2017年7月,我省首家面向“创客”人才开办的专业培训机构也在民大挂牌成立,这些平台帮助大量热衷创业的同学走过了前进路上的“死亡谷”和“幼苗期”。

  扬帆万里风正劲,一路前行一路歌。如今,这所底蕴深厚、与时俱进的高校牢记嘱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朝着建设有特色水平的青藏高原“双一流”综合性大学目标而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