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的环保人

17.11.2017  09:48

   内容摘要:

  尖木措是我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甘子河乡的一位普通牧民,二十年来,他为了家乡的环保事业,洒下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救助了70多只普氏原羚。在他和他的伙伴们的帮助下,原羚种群仅他所在地区就从最初的30多只增加到如今的500多只。最让人欣慰的是,他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变清洁了,环保意识也深入到了很多当地牧民的心中。

  青海新闻网讯

  联系上尖木措是盛夏的一天,一听我要采访保护普氏原羚的事情,他毫不犹豫地答应见我。其实早在两年前,我就知道甘子河乡有一个以保护普氏原羚而被大众所熟知的牧民,那时就想去拜访他,听听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现,这次成行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吧。

  在通往甘子河乡政府和一条岔路的汇合处,我看到尖木措在电话中提及的小轿车,小轿车旁边还停着一辆收垃圾的车,三个身穿黄马甲的环卫工人正往垃圾车里搬运垃圾,而同他们一起工作的还有两个穿着打扮似当地牧民的人,我在犹豫中下车并向他们走去。

  牧民中一个中等身材、浑身充溢着干练气息的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向我走来。我大概能猜出他就是尖木措。果然,离我还有几步远,尖木措就伸出了手,我快走两步伸手相握,并报出我的名字。尖木措指着另一个牧民说,这是他的伙伴苏科。尖木措简单地说了声“欢迎”,便让我们的车跟着他的车往前走。

  就这样,两辆车一前一后行驶在通往青海湖方向的沙路上。因为是盛夏,沙路两边的草原尽情地释放着蓬勃的生命,苍绿的草和各色的花随同狭窄的沙路一直延伸到远处一望无际的蓝色中,不用多想也能知道,尖木措的家就在湛蓝与各色花草相接的某处。

  车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前方左手处的路边草地上突兀出几顶帐篷,跟环湖地区到处都有的帐房宾馆没什么两样。尖木措的车已经停在那儿了。我下车走到他跟前,他看到我的疑惑,解释说这是他自己的帐房宾馆,是在青海省旅游局的帮助下开办起来的。2014年,省旅游局接到报告:湖边的铁丝网挂住了一只普氏原羚。工作人员追到尖木措这儿,详细询问情况。当他们看到尖木措家的经济情况,了解到尖木措以及他的伙伴们为保护普氏原羚付出的种种努力时,他们被感动了。为了增加尖木措和他的伙伴们的收入,以便他们更好地把环保行动持续下去,在省旅游局的帮扶和支持下,尖木措的帐房宾馆很快便营业了。去年省旅游局还给他们资助了一万元。尽管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一些,收入不是太好,但对尖木措来说已经很开心了,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说话间,我们走进帐篷,还没等坐稳,尖木措不无痛心地说,去年他从沙地救了一只小普氏原羚,已经喂了一年的牛奶,眼看着一天天长大,可以回归大自然了,可昨天却突然不见了。小原羚自己走丢倒不怕,就怕被人偷走吃了。他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相册让我看小原羚的照片。尖木措14岁的儿子朋毛仁青看见父亲手机里的照片,眼泪下来了。一年多的相处,朋毛多杰早把小原羚当成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小原羚是从沙漠救来的,还给它起名叫“沙漠”。看着父子俩难受的样子,我也不免一阵欷歔,可也只能安慰他们父子俩:也许明天小原羚就自己跑回来了。

  尖木措对普氏原羚的关注和保护,是从1996年开始的。那年一个寻常日子,他看到村里牧民赶了一大群羊过来,而羊群里竟然夹杂着很多普氏原羚。村里的一位老奶奶见此情景,一个劲叹息着说那些原羚真是可怜,因为气候干旱,草长势不好,原羚吃不到草,只能跟着羊群一起跑来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尖木措不仅记住了老奶奶的话,而且心有所动,他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可爱的生灵做点什么。

  后来,看到有普氏原羚因为吃不到草而吃垃圾,然后不到几天就死亡的场景,尖木措更是心疼不已。从2000年开始,他捡拾起原羚活动区域的垃圾,然后进行焚烧,同时把捡拾的塑料瓶送给一个以收废品为生的残疾人,在帮助原羚的同时,他也想帮帮有困难的残疾人。

  一个人的举动对于帮助普氏原羚似乎是杯水车薪,总是有原羚因为干旱因为吃不到草或者喝不到水等各种原因而死亡。看到那些草原上的精灵倒在沙地上,尖木措总是心疼极了。他思来想去,知道以他一人之力无法做更多的事,便找同村的牧民苏科,希望他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年长于尖木措,家里有四个女儿的苏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又增加了多杰东主和万玛才让。以尖木措为首的志愿者队伍慢慢壮大起来。

  春天,草青黄不接时,尖木措怕原羚们挨饿,买来干草撒在原羚活动区域,而把自家的羊在圈里圈半天,再到草原吃半天草。不仅如此,尖木措还自掏腰包十万元,盖了三间大暖棚,一间是羊圈,其余两间是给受伤的原羚使用的。他把纱布、碘酒、酒精、青霉素、缝伤口的针等等存放在那里,为原羚包扎伤口,让它们在暖棚里养伤。大暖棚成了这片草原上的普氏原羚救护中心。

  谈及往事,尖木措有点伤感。他说他能做到这些,多亏了他父母亲的大力支持。尖木措的父母亲是退休干部,他们在世时大部分退休工资都被尖木措用在了保护普氏原羚身上。两位善良的老人对此从来没有过怨言。在他们看来,儿子的行为不仅做到了“向善”,而且引导了身边牧民。儿子带领本村牧民捡拾垃圾,还积极向附近群众倡议,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不给原羚以及牛羊捡吃垃圾的机会,这是大好事。两位老人去世后,因资金短缺,尖木措有时候不得不去贷款。而每每在那样的时刻,他总会深深体会到父母亲的无私和伟大。

  仔细想想起步阶段的困难,尖木措觉得他和伙伴们也真是可怜。为了能及时了解到原羚的各种状况,冬天,他们背点馍馍,拿上一瓶矿泉水就出发了。冬春季节甘子河的风沙特别猛烈,凌厉的寒风裹挟着米粒大的沙子或雪粒扑面而来,常常被打得脸上都失去了知觉。他们每天冒着风雪奔波二三十公里,查看有没有原羚被铁丝网挂住,有没有原羚生病。当看到因为冰冻,原羚无法喝到水时,他们便把冰砸成碎粒,给它们吃(后来还专门打了一眼60米深的井),而自己带的馍馍和矿泉水早已成了冰疙瘩……

  几年下来,苏科的腿患了严重的骨质增生,走路一瘸一拐的,不能经常跟尖木措去捡垃圾,只能力所能及地帮点忙。犹豫之后,尖木措买了一辆摩托车。有了代步工具,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他们不仅可以白天去查看情况,就算是晚上出去,也方便了许多。

  一天晚上,苏科来叫尖木措,说听到有狼叫声,让他拿上鞭炮去看看。于是两个人骑摩托车到有狼踪迹的地方,点燃了鞭炮,之后又守了两三个小时才回家。第二天早早去看,发现没有被狼吃的原羚的痕迹,这才放心。

  世上的任何事有利就有弊,虽然看起来骑摩托车快捷方便,可有时候也能造成麻烦。一次尖木措和苏科天黑时骑摩托车出去,因能见度太低,摩托车陷进了沼泽。俩人小心翼翼地爬出来,回头一看,车身早已被泥沼吞噬了,只剩摩托车的车把还在视线之中。他们惊吓之余费了很大劲才挖出摩托车,以后再也没敢走那条路。

  2016年的一天,村里的一个小伙子跑来告诉尖木措,说一只普氏原羚让铁丝网给挂住了,还活着。心急如焚的尖木措担忧原羚的安危,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般赶往出事地点。还没看到被铁丝网挂住的原羚,他的摩托车却撞在了围栏上。一个多小时后,尖木措才苏醒,在别人的帮助下去了医院,诊断结果是锁骨骨折了,医生当时就建议做手术。可尖木措拒绝了,他一是怕手术费高昂,另外,那会儿正好是普氏原羚的交配期,一不小心它们就会被铁丝网挂住,他放心不下这些生灵。只让医生简单地处理一下伤口,买了些消炎药后就回家了。由于他的固执,到现在他的锁骨都没完全恢复。

  尖木措除了对普氏原羚付出了心血,同样对生活在湖边的大天鹅和黑颈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他生活的区域,哪儿有几只大天鹅,哪儿有几只黑颈鹤他都心中有数。平时在捡垃圾的间隙,他会拿上望远镜仔细观察,从它们筑窝、生蛋、孵化及至小鹤们的成长,他都一一记在心里。2016年,他还去尕拉寺附近,自己出资给黑颈鹤做窝,令人欣慰的是,他做了五个窝,其中三个成功孵化出了小鹤。

  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尖木措明白了一个道理,只凭他们几个捡垃圾、给普氏原羚投放草料等举动是远远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只有从源头抓起,比如遏制住草原沙化严重的问题等等,一切才会变好。

  他想到就做,为此没少想点子。

  剪羊毛是牧民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每年春夏之交,亲戚朋友几家就结伴在草原上圈块地剪羊毛。由于羊的数量过多,来的人也多,在剪毛的过程中,附近草地的草被踩得根都没有了,到第二年很难长出新草。结果圈的这一块裸露出沙土,圈的那一块成了光秃秃的“疤痕”。尖木措考虑到把大家的羊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剪毛,对草原的破坏程度将会降低。他就自筹资金6万元,于2016年联合12户村民在家里办了个“生态保护剪羊毛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免费给牧民剪羊毛,还对只有老人和残疾人的家庭实行剪、卖一条龙服务,此举得到牧民们的交口称赞,很多人还埋怨尖木措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没通知他们。

  二十年来,尖木措以家为中心,在东至3公里外的青藏铁路、西至15公里远的哈尔盖镇、北至8公里外的天桥、南至8公里外的青海湖这一范围内,为生态保护奔走忙碌,洒下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几辆摩托车和一辆轿车都先后报废了,可他,一句怨言也没有,只是高兴自己亲手救助了70多只普氏原羚。在他和伙伴们的努力下,这一区域原羚种群从最初的30多只增加到如今的500多只。最让人欣慰的是,他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变清洁了,环保意识也深入到了很多牧民的心中。

  尖木措和他的伙伴们的爱心和善举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牧民群众,还经过媒体的宣传,被省内外环保人士高度赞扬。善心带动义举。2015年,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老师们出资,花了40多万元钱在普氏原羚活动区补拉了铁丝网,补的铁丝网比原来的稍低,以免原羚被挂住;2017年,湟川中学暑期活动在尖木措那儿开展,当老师们了解到因徒手捡垃圾,曾使尖木措的肺部感染,便呼吁湟川中学的学生捐赠了100双橡胶手套、300个口罩;青海电视台“帮女郎”栏目在做完节目后,也主动捐赠了一部电动车给他们团队……

  荣誉接踵而来,尖木措最看重的,是2016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荣获的“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在尖木措看来,这些荣誉能发挥的更大作用是,通过它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队伍。如今已经成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管员的他,对环保事业更执着了。

  说到这里,我看到一个藏族妇女端着饭走进帐篷,尖木措介绍说是他的妻子。我便问这二十年来尖木措把家庭的重担都放到她的肩上,她有没有觉得委屈过。尖木措的妻子笑着说:有好几次邻居的媳妇们都劝她离开不顾家的尖木措。她们说别的男人到外面挣钱一年能挣到几万块,而你的男人别说去挣钱,还把家里的钱花到外面。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你的男人像个“大侠(对流浪汉的称呼) ”一样去捡垃圾,多丢人。最初听到这些话,她心里也不舒服,可时间一长,也就理解了自己的丈夫。他热爱这项事业,而且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儿子从10岁开始就在假期里跟着爸爸捡垃圾,还总说:要把野生动物保护好,让它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草原上。在孩子眼里,爸爸的行为不仅不丢人,还得到无数人的赞誉,爸爸做的是好事。尖木措的妻子认真地对我说:“既然孩子都这样想,我就更不能给他拖后腿,你说是吧?”

  简单地吃了顿饭,我决定跟尖木措一起去体验一下他的日常工作——捡垃圾。车又驶上沙路,向蔚蓝的青海湖进发。因为近几年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再加上今年雨水丰沛,草长得极度茂盛,葳蕤的草原一直伸向天边。可在蓝天、白云、绿草这样迷人的地方,还是有不少刺眼的生活垃圾。尖木措和苏科时不时停车捡拾,我们也下车跟尖木措要了垃圾袋捡拾塑料瓶、废纸、破布等等垃圾。等到青海湖边时,尖木措的汽车后备厢里已经塞满了垃圾。我伸了伸有些酸痛的腰,想想尖木措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心中有说不出的敬佩。

   题外话: 跟尖木措分别之前,他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人在兰花湖附近的沙地里,发现了走失的“沙漠”,尖木措立刻两眼放光。我催促他赶紧去找,便匆匆与他告别。望着渐行渐远的尖木措,我默默祝福他、他的伙伴,还有那些他钟爱的草原生灵,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