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鱼妈妈”的育儿经

17.05.2017  16:02

  青海新闻网讯 大家都叫她“湟鱼妈妈”,她说“湟鱼的爸爸妈妈有很多,我只是其中之一。”青海人对湟鱼(学名裸鲤)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听父辈们讲过很多关于湟鱼的故事……就因为这份感情,24年来,她把湟鱼当“宝宝”一样精心培育,而后又亲手将这些“宝贝”送到他们的家园,让鱼儿们维系青海湖乃至周边的生态平衡。她就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实验室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共产党员祁洪芳。

   长年在湖边工作的科研人

  祁洪芳,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一个与裸鲤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人。1993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淡水渔业专业的她,被分配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干起了裸鲤保存、资源救护、种质检测、资源动态监测的工作。从此以后,她的生活中多了一个伙伴——裸鲤。每年裸鲤产卵季节,是她和同事们最忙的时候,“上湖捞鱼、拉网、提桶、分析、监测”,所有的工作都要在野外进行,常年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工作干得异常艰辛。因为在青海湖边作业,她的脸被风吹得黝黑,湖边的牧民没有把她当作科研人员,倒觉得她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为了工作便利,她和同事们在湖边搭起简易帐篷,支起锅灶,吃住在了湖边,虽然条件简陋、艰苦,但是他们成功地进行了裸鲤采样,监测到了水体对裸鲤成长的影响,找出了提高裸鲤的产量和成活率的办法……

   花费10年监测裸鲤蕴藏量

  为了摸清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开始,中心采用水下声纳探测技术对青海湖渔业资源量进行监测。每次监测工作都要在青海湖渔政检查船上吃住五六天,工作人员必须要克服风浪、晕船带来的不适,这是一项艰辛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可是她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而掉队,反而对待工作更加认真仔细。祁洪芳不断摸索裸鲤的成长习性,10多年来,伴着青海湖的大风和强烈的紫外线,她和团队对裸鲤资源量进行了多次探测,终于得到了一个可喜的成果:截止到2016年,青海湖裸鲤蕴藏量达到7万吨,比2002年超出了17倍。

   建立生态环境数据资料库

  青海湖裸鲤产量增长速度惊人,这实在是个好消息!说明青海湖生态系统在不断恢复,为了加强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监测,让裸鲤有更好的成长环境,2001年11月,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她和同事们沿着青海湖360公里的水涯线,徒步沙滩、沼泽、荒漠等,埋设了200余块标石,建立了湖泊拐点坐标系,对青海湖湖泊面积、海拔高程、湖水深度、容积等进行科学检测,搭建起较为翔实的青海湖裸鲤基础数据资料库。

   “湟鱼妈妈”酸甜苦辣育儿经

  就像对待婴儿一样,祁洪芳每天看到最多的是一尾尾裸鲤幼苗,只有几厘米长的小鱼苗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慢慢成长为一条成年裸鲤,从捞鱼——人工授精——胚胎发育——出膜——卧槽——平游——幼苗——放流,整个过程要经历一年。在这期间,她和同事们随时观察着这些“宝宝”的微妙变化,什么时候投放食物,投放多少,她们都会做得一丝不苟,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怠慢,直到这些“宝宝”被放流到他们真正的家园。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精心培育的裸鲤健康成长,祁洪芳心里是最满足的。

   呵护亿尾种苗是最大责任

  对祁红芳来说,培育裸鲤已经有了经验,提高裸鲤资源产量和成活率是最大的目标,而增殖放流是恢复与提高青海湖裸鲤资源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入湖裸鲤种质的纯正,10多年来,她和同事们坚持全部以自然产卵河道成熟的亲本培育出的种苗作为放流对象,规范放流程序,对苗种进行检验检疫,同时,向社会进行公示、公证,聘请专家对放流鱼种质量、数量、规格进行现场签证,确保放流苗种健康、优质、无病害、无药物残留,保证水域生态安全。自2002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以来,已放流入湖青海湖裸鲤种苗1亿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0.26万吨恢复至2016年的7.08万吨,其中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率达到23%,青海湖裸鲤资源得到有效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