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水保生态“持久战”

07.09.2018  17:06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通讯员  谈林明  摄影报道)

   成果共享

  

湟中卡阳景区

  “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招商引资建设的梯田花海、徒步场、水上漂移、农家乐等景区和项目相继完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村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典型示范村。

  “2014年我们投资1400万元,在卡阳村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坡耕梯面积是611.2公顷,完成田间道路23公里。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继续实施了卡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湟中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陈全保说这对于村子里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昔日的卡阳村,除原始保存的森林外,满目的穷山秃岭,地是坡耕地,山是荒草坡,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村党支部书记祁生海告诉记者,卡阳村的发展,离不开水利部门的支持,水保坡改梯项目打造出了梯田花海,村里的河道也治理了,实施的小流域治理项目既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也使村里的生态更美了,游客更多了。祁书记说“扶上马再送一程”,今年水保局项目投资还种了一批山杏林,总共要种2400亩。来年我们可以春天看花,秋天摘果,至少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很大的绿色财富。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工程,全省目前有255个贫困村、14.6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党生说现在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增加20%左右,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了70%以上,全省打造了一批“小流域 生态旅游 脱贫攻坚 种养殖”等典型精品小流域工程,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果。

   生态之基

  水土保持精品小流域工程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但作为生态之基,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黄南州南当山小流域治理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每年向下游输送600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生态地位特殊。同时,青海又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2.45万平方公里,水力、风力、冻融相互交错,共同作用,极易引发灾害,水土保持任务艰巨。

  基于特殊省情、水情,多年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水利部工作要求,坚持以水保生态、以水惠民生、以水促发展,协调推进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和淤地坝建设,同步加强预防监督、行政许可和监测评价,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支撑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契合全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意味着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流域、东部黄土高原区等重大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全面提升,而且这是永续治理和保护,是持久战。为此,青海依法落实生态红线,严格管控开发行为,统筹推进全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提档增速,治理建设规模大幅跃升。

  据悉,五年来,全省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260多亿元,通过实施国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80平方公里。治理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5.3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万亩,黄河干流出省断面水质多年保持Ⅱ类,长江、澜沧江干流出省断面均达到Ⅰ类,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同时,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全省64%的高原重要湿地生态系统、30.7%的森林、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为自然生态留下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大美格局

  “目前青海构建水保和生态修复“大格局”已经形成。主要是统筹推进东部黄土高原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五大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

西宁市长岭沟水土保持治理成为城市天然氧吧

  据省水利厅水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省江河源头区以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辅以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屏障;重要水源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源头水质安全;水蚀风蚀交错区,实施封禁治理,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侵蚀沟相对密集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对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实现动态监控全覆盖,严控人为水土流失。特别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湟水流域,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造林绿化、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统筹整合水保、绿化、生态保护、财政支农等资金,启动实施了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湟水百万亩规模化林场建设纳入首批国家试点。

  据了解,2017年全省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00万亩,是历年平均的2.5倍。近五年来,青海省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5平方公里。青海东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累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8.2亿元,治理小流域43条,改造坡耕地27万亩,建设淤地坝11座。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0%-70%,土壤侵蚀量减少50%-60%,生态水保、经济水保、民生水保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优先战略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四战略”,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这意味着青海的绿色发展再次提档升级,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更加显现。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项目水土保持工程

  “一切都要立足于生态保护优先,这是青海的态度。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省已经深入人心。”全会指出,青海是生态大省,我们要紧扣省情实际,坚决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在青海工作,要牢固树立不抓生态就是失职,抓不好生态就是不称职的理念,一切工作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水土流失是青海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2006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区全面取消了GDP考核,2017年起,青海湖景区、年保玉则风景区保护性关闭。今年年初,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取消了8个省级农产品主产区所属县和20个重点生态所属县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四项指标,引导各地切实履行好生态保护责任,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县牺牲发展机会,全力保护生态,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青海以鲜明的态度,作出了生态优先的战略抉择。

  “坚持“东西部开源节流并重、南北部保护修复并举”。青海将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有力的举措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青海发展筑牢生态之基,为一江清水向东流做出应有的贡献。据未来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海将综合治理小流域1500平方公里,综合整治坡耕地20万亩,到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

   故事传真:一个新嫁娘的故事

  50年前,18岁的李贵植带着青春的娇润和血色,作为新娘从远方的村庄嫁到了同样远方的八里村。

  “那时候的八里村山靠不住,水靠不住,走的是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庄稼只有五寸长,连饭都吃不饱。生了大女儿,每天不是煨炕、背灰就是下地干活,早出晚归,见不到日头。”

  8月的一天站在自家梯田的山坡上,68岁的李贵植拿着手机正在拍眼前的花海,脸上笑意盈盈。她想给县城里住的外孙们拍几张,也让孩子们看看山上的田园风光。照她的话说,吃苦受累在山上种了一辈子的地,也该歇歇了。

八里村孩童

  八里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逊让乡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近几年,因为山上梯田修的好,村民们也主要种植油菜和马铃薯,每到花开季节,这里便变成了花的海洋。青海东部农业区独有的梯田花海盛景,蔚为壮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我们原来种庄稼非常吃力,用牲口种庄稼,地陡得很。种地、收粮食时人都站不稳,而且庄稼收成也不好。推成水平梯田后机械可以进了,人也轻松,产量也高了。”李贵植说,每年七八月梯田花开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来“浪山”游玩,还有很多新郎新娘来这里拍婚纱照,村里也有了农家乐,比原来热闹了。

大通八里村婚纱照

  八里村党支部书记兰福云告诉记者,水保“坡改梯”实施以后,村里变化很大,梯田花海也带动了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大通县“坡改梯”项目从2011年开始规划,历时三年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4万多亩坡改梯。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原先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粮食产量增加了,水土流失减少了,项目区天变的更蓝了、水更清了。

大通八里村梯田花海

  为人妻母,含辛茹苦大半辈子,当初的新嫁娘也熬成了婆。现在的李贵植将自家的十几亩地租给了别人去种,晚年生活怡然自得。丽日晴空下,山风吹动李贵植花白的头发也吹过花海,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油菜花的香,眼前是一片大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