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守护神——武警青海省总队第二支队十七中队纪实(二)

21.10.2014  15:12
核心提示:  升旗仪式   在海拔4867米的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有一支守卫铁路隧道、巡护大桥、铁路8个春秋、累计排除险情160多起、确保8万多趟列车安全通行的部队——“昆

  升旗仪式

   在海拔4867米的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有一支守卫铁路隧道、巡护大桥、铁路8个春秋、累计排除险情160多起、确保8万多趟列车安全通行的部队——“昆仑山隧道守护中队”,即武警青海省总队第二支队十七中队。

  9月19日6时20分,距营区两公里处,横跨天堑的千米大桥下,在一串串“咔嚓,咔嚓”的响声中,中队长杨富祥带着6名战士迎着呼啸的寒风,踩着冰雪行进在巡逻线上,那铿锵有力的坚实脚步不断印证着一茬又一茬新老战士夜以继日、坚守桥梁、隧道8个春秋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带着几分新奇,记者问来自浙江的战士袁彬彬能不能靠听力准确辨听出火车到达的时间和距离,憨态十足却不乏机警的他非常干脆地回答道:“能!不光是听力,还得仔细观察和掌握风向,一般客车是25至26节车厢声音较轻,货车是32节左右声音很沉重。现在,在十公里多的地方,不光是我,所有战友都能辨听出是客车还是货车以及到达这里的距离和时间。”就是凭借这样认真负责的细心观察和听辨能力,官兵在后面遇到的抢险救援和处置突发事件中,虽然没有出现过如上惊心动魄的危险情景,但那抢险救危的故事依然动人心魄。

  7时15分,时令才是中秋,这里却已是冰雪覆盖,寒气袭人,气温已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尽管记者把自己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但耳朵和脸还是冻得生疼,脚冻得一阵疼一阵麻的,而那冻得开始发红的双手早已经握不住笔和采访本。可是,就在这冰天雪地中,记者感受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在常人或者在没有身临其境者的眼里不足为奇,但对坚守在海拔4867米高地上的每一名干部和战士而言,那每一个故事间或是稀松平常的某一个细节,就足以让他们的宝贵生命作出一次又一次莫大的透支和牺牲。

  为保通行任劳任怨

  今年6月的一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乌云遮蔽,昆仑山头,黑压压一片。紧随一道划破长空的霹雳闪电,一场狂风暴雨突然袭来,一会儿工夫,山上滚滚洪水,山下浊浪滔滔,导致昆仑山隧道北口山体发生滑坡。顷刻间,强大的泥沙落石直直涌向铁道。当时,拉萨到上海的列车还有半个小时就要由此通过,情况十分危急!

  说时迟那时快。几分钟时间,指导员武伟安就带领官兵赶到了抢险现场,一任如注的暴雨‘泼’向他们,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全体战士众志成城,冒着随时可能被落石砸伤的危险,肩扛手抬、打桩拉网、装土垒堤,与暴雨展开一场拼力抗争。其间,不少战士手被划破了,但大家全然不顾,谁也没有停下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涌向铁路的落石和泥沙。20分钟后,顺利排除险情的参战官兵,目送一列承载着八方旅客的火车从他们的眼前安然通过时,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已经变成泥人的他们则向着远去的列车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为除隐患不顾伤痛

  这是2013年8月的一天,在肆虐滂沱的暴风雨中,正在可可西里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巡逻线上执勤的战士发现,一涵洞两侧加固地基的夯石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得到消息的原中队长张斌立马带领官兵赶到了现场。面对一块块重达几十公斤的夯石,张斌二话不说,挽起裤腿,跳进了肆虐的洪水中,随后,大家用绳索绑住夯石后,用钢钎撬的撬,用绳索拉的拉,用双手抬的抬,用肩膀扛的扛……而就在这时,排长王波脚下一滑,扛在肩上的石头滑落下来砸中脚趾,但他强忍着剧烈的疼痛,和大家齐心协力,将冲散的最后几块夯石重新垒到了地基加固层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地基加固完毕,所有在场的干部、战士全部成了“落汤鸡”。回到中队,当卫生员检查王波的伤口时,发现鲜血早已染红了他的鞋袜。

  无所畏惧勇斗牦牛

  谁让体重一吨多、角长一米五,四平八稳、大摇大摆的三头野牦牛投了降?这是2013年9月13日下午,三头野牦牛闯入铁道,一头受惊的野牦牛发疯似的在铁轨上四处狂奔。“不好!再有30分钟将有火车通过。”原中队长张斌迅速带领战士对野牦牛进行驱赶、围捕。面对野牦牛锋利的牛角和势大力沉的冲撞,官兵们无所畏惧,机智灵活地与牦牛周旋。在它筋疲力尽时,张队长和三名战士一个箭步冲向前去,死死地抓住牛角,其余战士一拥而上用警绳拴住牛脖子,合力将牛拖到铁道护栏外面,解开绳索,放归山里时,每个人因体力透支而眼前金花四溅,那剧烈而过快、过猛的心跳迫使他们不得不坐在地上歇息一阵后,再缓缓起身回转。

  代理排长马全林告诉记者:“现在想起那情形来,实在是太可怕了!假如当时3头野牦牛赶不走与列车相撞,发生野牦牛丧生,列车出现什么意外,那将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多么大的损失和灾难啊!说句心里话,‘守卫青藏铁路畅通无阻,维护国家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绝对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号,而是我们随时用热血和生命作担保的生死大业,为此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我们不要说透支生命,就是牺牲一切也是值得的!”

  一堆冰雪虚惊一场

  9月20日8时50分,副指导员王利华,这名来自云南省楚雄州的傈僳族,毕业于云南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国防生的故事着实让记者感动不已。

  “就说今年8月8日凌晨发生的一件事吧,那是一个风狂大作、大雪纷飞的天气,我带着卓中、罗昌强、周亮几名战士,执勤巡逻到隧道口,发现哨位前方几百多米的铁轨上,有一个看上去好大的白晃晃的东西,当时因风雪太大,无法辨认清楚,但好像还在动!我们赶紧从陡峭的土层上爬了过去。几次被摔倒,再艰难地爬起来向目标快速靠近时,怎奈所有人的大衣已经被泥雪浸湿,加之地面厚厚的积雪,怎么也快不起来,只能摇晃着沉重的身子一步一步吃力地挪过去。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头上冒着热气,前胸后背全被汗水湿透的我们,总算靠近了目标。原以为可能是受伤后卧在铁道上不能动的野生动物,待大伙儿仔细一看,原来是大风从山上刮下来的一堆冰雪块,大家这才放下心来,又进行沿线巡逻。因为在这里最怕出现‘万一’或者谁感冒,所以干部战士常常挂在心头的‘上哨一分钟,警惕六十秒’绝不是随随便便信口编的!”

  百米冲刺驱赶野驴

  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来自青海乐都的中队长杨富祥,从2006年7月上勤起,就扎根在青藏铁路守护部队。8年来,他从海拔4050米的三岔河到4533米的沱沱河,再到4867米的昆仑山,一路越走越高,但从未离开过青藏铁路守护线,被官兵们誉为“青春在云端打转”的队长。今年原计划6月初休假的他却推迟假期,因为每年这个时候,中队要干一件一年之中最让人愁、最无奈、也最痛苦的事。作为党员干部,他必须和官兵一道啃下这块“硬骨头”才能放心离队。

  原来,由于中队驻地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每年中队厨房和智能生态温室排放的废水,结成的冰足有半米多厚。如不砸冰清除,就会彻底堵死排水系统,使智能生态温室“瘫痪”。只有等到每年6月中旬冰稍微融化,才是一年中最好的除冰时节。

  温室下方2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就是官兵们砸冰的战场。由于温度低,为确保肢体不被冻伤、身体不被冰块溅伤,杨富祥穿上棉大衣、戴上钢盔,拿上工具,第一个猫着腰钻进排水沟。在只有一米深的排水沟里,人根本直不起腰、挥不开锹,有劲使不上,只能一锤一锤抡着镐锹,一点一点地“啃”。没多久,杨富祥手上磨出了血泡,但他全然不顾。严重的缺氧,加上排水渠内空间狭小和超强度的劳作,杨富祥因缺氧引发休克。经过紧急抢救,杨队长才脱离危险。

  2013年7月20日,隧道北出口出现山体滑坡,巨石和泥沙侵入铁路限界。“还有一小时,拉萨到上海的火车就要过隧道了,我们抓紧抢险。”在万分紧急的时刻,杨富祥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协助下,带领官兵通过手抬、肩扛,排除了险情。大家瘫坐在路边,还没来得及缓口气,一块巨石突然滚落下来。眼看两名战士就要被击中,杨富祥一把推开他们,自己却被碎石砸伤了脚。“我没事,快把石块清理了。”杨富祥来不及处理伤口,继续指挥抢险。当清理完最后一块山石时,列车呼啸着钻入隧道。今年3月的一天,担负巡逻任务的杨富祥看到,八头野驴在铁道上“晃荡”。恰在这时,在“呜——呜——”的汽笛声中,一列货车从山下长驱而来,如不及时赶走野驴,后果不堪设想。面对如此险情,穿着厚重的皮大衣的杨队长,没有丝毫迟疑,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不顾身地飞奔过去,刚将野驴赶出铁道时,火车已驶进了刚才野驴“晃荡”的铁路线段,但他却因为过快的剧烈运动导致呼吸急促,晕倒在地上,好几天,没缓过劲来。难怪战士们说:“在中队,党员干部就是燃烧的火、挡风的墙、引路的灯。”

  两年前,支队党委打算将他从山上调到格尔木市区,但却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几年来,我在这里读懂了昆仑山所蕴含的那份厚重,也对她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