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沙棘产业发展规划

09.05.2014  05:40

前 言

        沙棘产业是一项生态效益显著,深加工产品潜力巨大的林业高技术产业。青海海拔高、紫外线强、氧气稀薄等特殊的自然条件,使青海沙棘具有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也造就了其具有活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目前,青海的沙棘资源利用开发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随着对沙棘全方位、多用途研究和开发利用,沙棘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已成为沙棘适生区各级政府关注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但是,青海省沙棘产业由于资源利用率低、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政策保障不完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尤其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备等突出问题,导致沙棘原料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经营沙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导致了我省沙棘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其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未能有效得以发挥。     

          因此,深入分析沙棘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合理制定沙棘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解决沙棘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已成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东部沙棘、西部枸杞”林业产业发展战略部署的当务之急,也是富民强省的关键之举。为此,省林业厅在大量调研基础上,编制了《青海省沙棘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在深入分析我省沙棘产业现状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十年(2011—2020年)我省沙棘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建设任务及保障措施等,以指导青海省沙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沙棘资源分布广泛,种质资源丰富。在青海省众多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中,沙棘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资源。全世界95%以上的沙棘资源在中国,青海省有沙棘资源236.4万亩,沙棘资源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在我省呈小流域或区域性块状分布,多集中在河漫滩地和河谷山地上。其地域分布北起祁连山,南至澜沧江上游,东起省界,西至格尔木南的青藏公路附近都有分布,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1700—4500米之间。沙棘资源品种有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西藏沙棘三个品种以及大果沙棘系列品种,前三种为天然原始分布种,大果沙棘为近年来的引进种。  

          ———资源培育规模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从上世纪50年代起,沙棘开始用于我省东部浅山地区造林。80年代初期,全省共有沙棘面积89.0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75.0万亩,占总面积的84.3%,人工林面积14.0万亩,只占总面积的15.7%。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推动,沙棘资源得到较快增加。根据青海省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全省沙棘资源面积达到236.4万亩(附表1),按起源分:天然林85.9万亩,人工林150.5万亩;按权属分:国有林68.3万亩,集体林98.7万亩、个人林69.4万亩。据调查,目前仅东部地区,沙棘可采果面积达到80.0万亩,亩采果量30—50公斤,年可采果量达到2.4万吨以上。  

          ———沙棘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沙棘热”的兴起,青海也出现了几家沙棘饮料生产企业,如西宁绿宝、大通大森等,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差,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现在已基本退出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沙棘资源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沙棘产业的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我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沙棘资源,已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沙棘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引起国内外沙棘界极大关注,为青海省的沙棘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的推动力。以青海清华博众、康普德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展沙棘产品开发,成功开发出沙棘酒、沙棘果醋、沙棘浓缩汁、沙棘油、沙棘茶、沙棘口服液、沙棘黄酮粉等系列产品。高原特色产品在国内外消费者面前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销往全国及港、澳、台地区,并出口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二、存在问题   

      ———沙棘资源总量较大,但利用率较低。青海沙棘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等问题。236.4万亩的沙棘资源分布在全省6州1地l市的30多个县,天然沙棘林多分布在偏僻的沟谷山坡,采摘困难;人工沙棘林多是薪炭林,经营粗放,雌雄株比例失调,单位面积产果量低;部分沙棘林地盖度高,人员难以进入,无法有效利用。目前,青海沙棘资源发展,仍以生态型培育为主,而以高产复合型开发利用的较少,可利用的沙棘资源不到总量的40%,沙棘资源的潜力远没有挖掘出来,其产业尚未进入资源培育和产品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阶段,资源的利用与管理还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沙棘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青海的沙棘资源利用开发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以往资金投入少,研发力度小,品种单一,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海的沙棘加工业刚刚起步,主要产品以沙棘果汁、饮料等为主,受其产品市场营销不畅、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转产或停产,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举步维艰。自2000年以来,青海清华博众公司、康普德公司等企业依托其高科技优势,相继开始了沙棘资源的精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沙棘产品,沙棘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受资源培育、利用及科技研发等因素的影响,加工产品品种、规模较小,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联系不完备。企业收购网店少,大部分沙棘资源得不到利用;收购单价较低,群众采果积极性不高,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不完备。   

      三、优势与前景   

      ———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沙棘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青海省地域辽阔,适宜种植沙棘的区域广阔。全省目前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坡尚待绿化,这为沙棘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根据青海省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全省现有宜林地3800多万亩,其中东部地区适宜沙棘种植的宜林地资源为100多万亩。   

      ———野生沙棘种质资源丰富,为沙棘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优质的基因。全省范围内天然分布着大量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等野生种质资源。这些珍贵的天然沙棘种质资源,为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因。   

      ———果品品质优势为青海沙棘产业发展赢得市场优势。我省沙棘资源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强、氧气稀薄等特殊的自然条件,使沙棘等植物具有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也造就了其具有活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国内、国际沙棘维生素含量400—800mg/100g,籽含油量4.7%—8.2%。根据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青海沙棘果维生素含量达1640mg/100g,明显高于其它省区的沙棘。另据康普德公司提供资料,青海沙棘籽含油量达8—10%,含量高于国内其它地区沙棘。  

      ———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国内外市场上的沙棘提取物主要为沙棘籽油、沙棘果油、沙棘果粉、原花青素、沙棘黄酮、沙棘膳食纤维等。沙棘籽油和果油作为药品、化妆品、功能食品的中间体和原辅料,应用领域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对沙棘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我国食品、化妆品行业对沙棘提取物的市场需求以25%—30%的速度增长。美国、欧盟等市场对沙棘提取物的市场需求年增长率在30%以上,日本年增长率在20%以上。仅美国市场对沙棘提取物每年需求量达240吨,而美国国内产量只能满足10%。沙棘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更高,市场潜力更大,据测算,沙棘植物提取物产品对应的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等下游产业的产值为1∶22左右。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个发展”为引领,全力推进“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抓住林业产业调整振兴的有利时机,以保护和利用现有沙棘资源为首要任务,以沙棘原料基地培育为基础,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突破关键技术,依托重点企业,加快沙棘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提升沙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产业基地,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全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保护为主,保护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沙棘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生态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对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柴达木盆地等生态脆弱区分布的沙棘资源重点保护,使现有沙棘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多种生态功能不降低,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同时对立地条件较好、林分质量较高的现有沙棘林进行科学培育,充分利用现有沙棘资源,尽早获得经济效益,做到事半功倍,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有机结合。  

      ———坚持政府扶持与引导的原则。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力度,扩大社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上下互动、多方协作、规模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坚持品牌带动战略的原则。在完善产业体系、丰富产品体系、健全营销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品牌建设,突出青海沙棘原生态、无污染的特点,打造“高原沙棘”品牌;树立效益至上、质量标准、市场营销、科技创新、规模经营、营销网络、资本运营、项目运作等“工业化”理念,提升沙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市场拉动、推进产业化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沙棘精深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注重沙棘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产业运行机制,创新基地+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促进农工商、产加销、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增加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和研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沙棘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重大转变。  

      三、发展目标  

          利用10年时间,沙棘基地总规模达到150.0万亩,其中利用现有120.0万亩的沙棘原料基地,新建30.0万亩沙棘原料种植基地;在抓好西宁市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沙棘精深加工企业扩能升级、提高精深加工水平的基础上,新建2处沙棘产业深加工基地,形成以沙棘籽油、沙棘黄酮、浓缩果汁等为主导的沙棘精深加工产业链;突出青海沙棘原生态的特点,打造国际著名的青海“高原沙棘”产业品牌。规划期内总产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  

      ———“十二五”(2011年—2015年)目标。沙棘基地总规模达到100.0万亩,其中利用现有90.0万亩的沙棘原料基地,新建10.0万亩沙棘原料种植基地;形成年加工利用3.0万吨沙棘原料的能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原沙棘”品牌;形成健全的科技支撑体系、合理的政策保障体系、先进的沙棘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完善的国内外销售网络体系。  

      到2015年,年总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可年产沙棘原料3.0万吨以上、年加工利用3.0万吨,生产沙棘籽油400.0吨、果汁2.0万吨、沙棘黄酮40.0吨等相关产品。“十二五”期间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十三五”(2016年—2020年)目标。利用现有30.0万亩沙棘原料基地,新建20.0万亩沙棘原料种植基地,到“十三五”末青海省沙棘原料基地总规模达到150.0万亩;形成年加工利用7.0万吨沙棘原料的能力。建立具有现代化的精深加工能力、完善的产品认证和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的国内外销售网络;着力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国际著名的青海“高原沙棘”产业品牌。  

      到2020年,年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可年产沙棘原料7.0万吨以上、年均加工利用7.0万吨,加工生产沙棘籽油800.0吨、果汁4.0万吨、沙棘黄酮80.0吨等相关产品。“十三五”期间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   

第三章 建设布局

      一、建设项目布局  

      ———原有沙棘原料基地利用项目。对西宁市(西宁市区、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县、互助县、循化县、化隆县)、海北州(门源县、祁连县、海晏县)、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和海南州(贵德县)目前已成林达到采果期的沙棘进行培育利用。规划面积为120.0万亩,其中西宁市39.0万亩、海东地区59.0万亩、海北州12.0万亩、黄南州6.0万亩、海南州4.0万亩。  

      ———沙棘原料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利用十年时间,以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为中心,规划建设30.0万亩沙棘原料种植基地,其中西宁市7.0万亩、海东地区16.0万亩、海北州2.0万亩、黄南州3.0万亩、海南州2.0万亩。   

      ———沙棘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规划在大通、乐都、门源、贵德等县建设规模2.6万亩沙棘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区。  

      ———沙棘产业加工基地建设项目。一是在沙棘主产区建立沙棘原料收购网络,开展沙棘原料的粗加工;二是做好西宁市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沙棘精深加工、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规划在西宁市大通县、海东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开发区各建一处沙棘精深加工基地。大通县沙棘产品加工基地,主要带动西宁市、海南州、海北州的沙棘原料加工。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开发区沙棘产品加工基地主要带动海东六县、黄南州的沙棘原料加工。  

      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依据突出青海高原沙棘区域、品质特色、打造国际化“高原沙棘”品牌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产业一套研发推广机构,一个产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建设思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支撑、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营销网络、品牌建设等四大体系,确保青海沙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 建设任务

            根据青海省沙棘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建设布局,规划建设原有沙棘原料基地利用建设项目、沙棘原料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沙棘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沙棘产业加工基地建设等四大重点项目。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从整体上打造具有青海高原特色沙棘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沙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沙棘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原有沙棘原料基地利用项目建设  

      ———建设规模。总规模120.0万亩。按地区分,西宁市39.0万亩、海东地区59.0万亩、海北州12.0万亩、黄南州6.0万亩、海南州4.0万亩;按建设期分,“十二五”(2011~2015年)90.0万亩,“十三五”(2016~2020年)30.0万亩(附表2)。  

      ———利用方式。一是保护性利用,规模90.0万亩。对现有林分结构合理、林分质量较好的沙棘林进行保护性利用,在保证沙棘林生态功能稳定持续发挥的前提下,通过加强保护和管理,尤其是加大沙棘果采摘过程监管,避免掠夺性采摘,使沙棘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二是改造性利用,规模30.0万亩。对于过密、过稀、雌雄株比例失调、病虫(鼠)害严重的沙棘林分改造利用,采取疏伐、补植、雌雄株比例调整、病虫鼠害防治、修剪、整形等措施和手段,提高林分质量和产果量。  

      二、沙棘原料种植基地项目建设  

      ———建设规模。新建30.0万亩沙棘种植基地,配套建设管护及生产设施等。按建设地区分,西宁市7.0万亩、海东地区16.0万亩、海北州2.0万亩、海南州2.0万亩、黄南州3.0万亩;按建设期限分,“十二五”(2011~2015年)10.0万亩,“十三五”(2016~2020年)20.0万亩(附表3)。  

      ———建设方式。按照“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理念实施管理。利用现有的宜林地,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进行种植,鼓励企业自建基地,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方式或流转方式参与基地建设过程。一是基地造林地的选择,根据沙棘生物学性,选择高位浅山、脑山的阴坡、半阴坡建设沙棘基地,同时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沙棘基地;二是选择品种有中国沙棘,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大果沙棘;三是按照《中国沙棘生态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DB/T826—2009》,进行基地建设和经营管理。  

      三、沙棘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区项目建设  

            试验示范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最好模式之一。通过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展示培训、科普教育,加快沙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步伐。规划建设规模2.6万亩沙棘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其中:大通县1.0万亩,乐都县1.0万亩,门源县0.3万亩,贵德县0.3万亩。基地主要功能包括沙棘标准化种植示范、种质资源收集与种苗繁育、优质新品种繁育、新品种(品系)研发栽培示范等。   

      ———沙棘种质资源收集与种苗繁育。收集青海省的沙棘种质资源和黑龙江、内蒙、新疆等省区分布的野生和栽培品种种质资源,建立沙棘种质资源基因库。通过沙棘种源试验、种质选优、引种驯化、杂交育种、无性繁殖等多种先进技术繁育种苗资源,满足原料种植基地种苗需求。  

      ———优质新品系繁育。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应用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育种等方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沙棘新品系,力争到2020年选育出3~5个油料型、果用型、叶用型等专用优良新品系。  

      ———新品系栽培示范。对培育的新品系进行栽培示范,研究栽植密度、树形结构、修剪方式和方法等栽培技术措施对沙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制定沙棘新品系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  

      ———标准化种植示范。选用自育和引进的优良沙棘新品系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研究栽植密度、树形结构、修剪方式和方法、人工采摘、机械采摘等栽培技术措施对沙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制定青海省沙棘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  

      四、沙棘产业加工基地项目建设  

            沙棘产业深加工是保证沙棘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现沙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的原则,高起点、高质量的加快沙棘产业深加工基地建设,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加快交通、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地的承载功能;充分发挥基地平台,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精深加工尖端企业,不断加大沙棘果实、籽、叶等深度系列产品开发力度,着力延长沙棘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深加工基地的整合资源、集聚资本、吸纳劳力、集散产品和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使基地成为推动青海沙棘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和产业扩能升级的增长点。  

      ———建立沙棘收购网络。支持沙棘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农林合作组织建立沙棘收购网络,在沙棘主产区的乡镇、村,原则上沙棘分布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乡镇、村设立1—2个沙棘收购点,方便农户沙棘果采摘和销售。   

      ———沙棘粗加工基地(点)建设。政府通过加工设备补助等方式,在沙棘主产区县、乡镇建立沙棘粗加工基地(点)鼓励企业、农户、农林合作组织进行沙棘果收购,开展沙棘果汁、沙棘籽粗加工,为沙棘精深加工基地提供原料。   

      ———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一是做好西宁市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从事沙棘加工企业的扩能升级,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二是在西宁市大通县、海东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两处沙棘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占地面积各1000亩,以沙棘果汁、沙棘籽油、沙棘黄酮等产品精深加工,主要建设内容为基地水、电、路三通,配套服务设施,培养和吸引企业入驻;三是鼓励从事医药、保健品等相关企业,加入到沙棘产业发展之中,开展沙棘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  

      ———深加工能力。到2015年,年加工利用能力达3.0万吨。生产沙棘籽油400.0吨,果汁2.0万吨,沙棘黄酮40.0吨;到2020年,年加工利用能力达7.0万吨。生产沙棘籽油800.0吨,果汁4.0万吨,沙棘黄酮80.0吨。  

      ———主要精深加工项目。一是果酒、果醋建设项目。以沙棘鲜果为原料,研制开发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复合型沙棘果酒、果醋;二是沙棘复合提取物,通称维生素P粉。用物理法提取浓缩的沙棘果汁经离心喷雾干燥制成粉剂制品,沙棘维生素P粉富含维生素A、花青素、儿茶素、总黄酮等稀有活性成分,为高档保健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提供优质原料;三是沙棘果(籽)经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工艺,生产沙棘果(籽)油,作为药品、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化妆品等产品的原料和辅料;四是沙棘饮料。利用沙棘果中含有丰富的VC、沙棘黄酮,SOD等生物活性物质,生产保健型功能饮料;五是沙棘叶保健茶建设项目。以沙棘叶为原料,采用现代制茶生产工艺,生产沙棘叶保健茶;六是沙棘籽油提取与软胶囊产品建设项目。沙棘籽油中含有许多植物种籽油所没有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降血脂、降血压和血糖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利用沙棘籽资源,提取沙棘籽油,加工以沙棘籽油为主要原料的软胶囊保健食品;七是沙棘黄酮建设项目。从沙棘果实或叶子中提取黄酮,作为开发药品和保健食品的优质原料。   

第五章 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为了促进青海沙棘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沙棘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和目标的前提下,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产业一套研发推广机构、一个产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思路,构建青海省沙棘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支撑、质量安全监测监管、营销销售网络和品牌建设等四大体系。   

      一、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科技攻关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青海省沙棘产学研联盟,以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制,加强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沙棘精深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沙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沙棘产业产品优势;二是依托沙棘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区,重点突破品种选育和改良、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控、果品采摘收集、机械采摘等技术“瓶颈”;三是进一步加强沙棘深加工技术、工艺、设备方面的技术创新。   

      ———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在实施现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青海省高原沙棘原料林综合种植技术》等系列地方标准,逐步建立健全沙棘标准体系;二是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三是大力推进沙棘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建设,围绕沙棘品种优良化、栽培技术规范化等方面,示范推广沙棘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四是建立沙棘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机构,提供产前培训、产中示范指导、产后信息服务;五是采取骨干培训与农户培训相结合的形式,由省林业厅培训县(市)技术人员和专业大户,每年举办1—2次,提高在职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各主产县(市)也要成立技术专家组,通过现场指导、播放录像、出黑板报、印发材料、田头示范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户的培训。   

      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沙棘产品主要涉及药品、保健品、食品饮料、化妆品等方面,直接与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农药残留、重金属、细菌指标、有机物残留等卫生指标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产品质量是青海沙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立沙棘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大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力度。一是加强沙棘资源利用监管工作,尤其是沙棘果采摘过程的监管,防治掠夺式利用;二是依托现有的省、州、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督中心(站),加强沙棘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工作,突出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基地生产、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提高沙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沙棘市场的监管,对流通领域沙棘食品企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入沙棘产业发展,农牧民以土地收益权入股参与产业经营。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大力推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青海沙棘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二是种植基地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投入品控制,实施标准化生产;三是开展产品有机、绿色认证,提高沙棘产品国际竞争力。   

      ———加强农药、化肥等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沙棘种植区水、土壤、大气排放监测管理,防止重新出现污染;二是建立县(市)、乡(企业)、村三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体系;三是县(市)组建无公害农药、化肥销售配送中心,严把农药、化肥进货关,服务基地、服务农户,严控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沙棘产区。   

      三、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青海沙棘产品的营销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保持沙棘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到2015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支持下,拓宽沙棘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具有较强市场运作能力、网络健全、功能齐全的沙棘产品营销体系。一是组建青海沙棘营销集团,并投入运营,力争在全国形成“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网络。二是建立沙棘产品销售网络,充分利用餐饮、宾馆等资源,加大沙棘产品推销力度;三是借鉴其他省份沙棘营销经验,力争五年内在全国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建立“高原沙棘”专卖店(直销店),形成“高原沙棘”在全国的专卖营销网络;四是建立“高原沙棘”品牌维权办事机构,扩大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四、“高原沙棘”品牌体系建设   

      ———支持申请注册商标。支持沙棘生产经营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支持已具有注册商标的企业申报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尽快完成“高原沙棘”地理标志申报注册工作,加快“高原沙棘”的国际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品牌和商标保护管理工作,为今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奠定基础。   

      ———加大沙棘产业科技研发力度,提高“高原沙棘”品牌核心竞争力。一是依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发优势,加大沙棘新产品研发力度,促进沙棘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科研中心,开展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沙棘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做好宣传推介工作。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青海沙棘产品及产品生产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人文优势;积极参与“青洽会”、“品牌推介会”、“商品大集”、“清真食品节”、“环湖赛”等省内外大型活动,全面提升“高原沙棘”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一、投资估算   

          沙棘林产品种类繁杂,储运、加工企业建设可变因素多,投资弹性大,勉强估算往往脱离实际。故本规划只对现有沙棘资源利用、沙棘原料种植基地、沙棘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等建设进行投资估算。   

            经估算,沙棘产业发展规划投资为17.87亿元,按费用类型分:工程费用14.95亿元,其它费用2.01亿元,预备费0.91亿元(按工程费用和其它费用之和的5.0%估算)。按建设期分:“十二五”(2011~2015年)10.22亿元,“十三五”(2016~2020年)7.65亿元(附表4)。   

      ———工程费用中,现有沙棘原料基地利用投资3.60亿元,沙棘原料种植基地投资1.35亿元,沙棘产业试验示范区投资1.00亿元(种植示范、新品种选育等),沙棘产业深加工基地建设投资9.00亿元。   

      ———其它费用中,前期费(规划勘察设计等按工程费用的2.0%估算)0.65亿元,管理费0.25亿元(按工程费用的1.5%估算),监理费0.30亿元(按工程费用的1.8%估算),服务保障体系(按工程费用的5.0%估算)投资0.81亿元。   

      二、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既要突出建设者的主体地位,也要采取国家投资引导、地方配套扶持、银行信贷辅助等措施,建立和完善沙棘产业发展投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团体、个人等合资、合作、入股,以产业链为纽带,借助市场力量,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沙棘产业。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抓住国家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等机遇,多方面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利用“青洽会”等各种招商引资的渠道和途径,开展沙棘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在较短的时间形成沙棘产业链和将产业做大做强。   

      ———地方投资。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家补助资金基础上,安排资金用于沙棘原料基地、产业示范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及沙棘精深加工线设备补贴等。   

      ———银行信贷。积极争取农业发展贷款、林业贴息贷款、扶贫开发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的投资。   

      三、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规划期内(2011—2020年)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以上。  

      到2015年,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其中可年产沙棘原料3.0万吨以上、年加工利用能力达到3.0万吨。可生产沙棘籽油400.0吨,沙棘籽油产值(按200.0万元/吨估算)8亿元以上;果汁2.0万吨,果汁产值(按3.0万元/吨估算)6亿元以上;沙棘黄酮40.0吨,黄酮产值(按1500.0万元/吨估算)6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到2020年,年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其中可年产沙棘原料7.0万吨以上、年加工利用能力达到7.0万吨。生产沙棘籽油800.0吨,沙棘籽油产值(按200.0万元/吨估算)16亿元以上;果汁4.0万吨,果汁产值(按3.0万元/吨估算)12亿元以上;沙棘黄酮80.0吨,黄酮产值(按1500.0万元/吨估算)12亿元以上。“十三五”期间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生态效益。沙棘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兼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效益,可在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净化大气、减灾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成30.0万亩沙棘原料基地造林后,可极大改善项目建设区的生态环境。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防护效益50.0元/亩,仅按营造沙棘林30.0万亩计算,规划实施后,年防护效益为1500.0万元以上。   

      ———社会效益。规划完成后,建设区生态环境可得到较大改善,沙棘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扩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项目建设,土地资源将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随着沙棘资源的扩大,将促进沙棘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发展沙棘产业,可为建设区农民找到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点,按目前种植现状及发展规模,项目建成后,建设区农民可从事基地经营等劳务活动,仅按年采果7.0万吨,按每人30公斤/日采果量计算,需劳动力230万工日,按100元/工日估算,劳务收入可达2.3亿元以上。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各级政府要突出规划的目标导向作用,把推进实施《青海沙棘产业发展规划》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等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层级管理和层层考核,确保规划顺利推进和实施。沙棘产业管理机构,可与枸杞产业管理机构一并统筹管理。   

      二、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是沙棘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围绕推动沙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完善和落实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已经明确了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全面落实这些扶持政策,切实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规范各方的行为和利益保障。实行订单沙棘业,原料生产有计划,规范产销合同,建立风险基金,设立最低收购保护价等,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实行资源有偿利用,而解决资源型产业发展中资源培育和保护间的利益与责任共有的问题,使资源免遭破坏而得以永续利用,保证沙棘原料生产、资源培育与管理的科学到位。   

      ———调动各方力量,加大产业投入。我省沙棘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要使这一产业快速腾飞,还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产业的投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对于一种同时兼有社会性、公益性和经济性的产业,政府要利用各种政策逐步加大财政性支持力度,统筹安排涉及沙棘良种培育、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的直接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坚持“以奖代补”原则,重点扶持沙棘产业发展。  

      ———完善农业相关政策性担保与贴息贷款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切实加大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产品收购、贮藏、加工等环节中的资金需求。   

      三、壮大龙头企业、促进沙棘产业化经营   

      一是切实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在政策、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大力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二是调整和确保投资重点和方向,对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产品深加工、科研开发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三是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大中型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沙棘产业发展领域;四是鼓励龙头企业及企业家组成协会、商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保护企业权益。  

      四、开拓市场,打造沙棘产品品牌   

      一是要把品牌打造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加大品牌创新力度,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品,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品牌认定、评选和商标注册,努力提高高原沙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青海高原沙棘核心品牌,使我省沙棘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加大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五、抓好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建立和强化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沙棘精深加工提供先进、实用的技术支持,为沙棘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技部门安排研发项目和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二是按照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与要素,抓住产权、利益、责任三大要素,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多种组织模式,构建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大技术和人才引进力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沙棘产业是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涉及的技术与知识领域广泛。因此在沙棘产业发展的初期和关键时期,高薪聘请外来人才,借智生才,搞活科技人员服务机制,打破僵化的用人机制,打破编制限制,实行跨省、跨县竞聘,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参与沙棘产业建设;四是抓好科技培训。加强沙棘营造和经营技术培训,尤其是林农种植技术的培训,将其纳入农民培训工程,给予大力支持,增强适用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沙棘基地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