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06.02.2018  16:25

——2018年1月25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 王建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青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动力,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团结依靠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生态、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2.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5%,为十二年来最低,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出实招、办实事,较好履行了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9.3%。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建成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规上工业增长7%,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达到21%和16%,创下了清洁能源供电连续168小时的世界新纪录。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突破百万吨,有机枸杞产量居全国首位。服务业增长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1%。成功举办文化旅游节,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增长20%以上。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6倍。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电信业务量增长1.4倍,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8%。基础设施得到新加强。西成铁路先导工程开工,格库、格敦铁路加快建设。民小、花久、共玉、循隆等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8600公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投运,祁连机场实现校飞。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开工建设,黄河沿岸四大水库灌区主体工程建成,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44.9万群众。建设与改造农网9176公里。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进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河长制全面建立,5622名五级河长正式履职。国土绿化面积突破400万亩,为历年最多。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交办的2299件环境问题全部办结。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着力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市场出清,完成132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分流安置企业职工3046人,直供电等举措降低企业成本70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调整44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企业“三十六证合一”和个体户“五证合一”,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主体增长13%。国有企业“3+10”改革试点创新体系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进展顺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垦等改革加快推进。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自营商品进出口总额增长45.1%,盐化产品首次出口欧洲。社会事业有了新变化。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4%,跨省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率达100%。西宁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西宁、海西、海南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玉树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互助故土园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7个贫困县、525个贫困村、15.8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13项民生调标任务全面完成,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50元、350元。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3.1%。社会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人民的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年初向人民承诺的民生十件实事全部兑现!

各位代表!2017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实现本届政府五年任期目标划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特别是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视察提出的重大要求,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这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二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跨过两个千亿元大关,全省总财力达到165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8%。“四个千亿元”产业、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具雏形,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60%,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落地我省。海东撤地设市,全省城镇化率提高5.7个百分点、达到53.1%。这五年,是生态向好的五年。“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17年来最大,裸鲤资源量约为保护初期的30倍,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黑河出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地表水优良比例达94.7%。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4%,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9%,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这五年,是民生改善的五年。9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11.1%。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新建3所高职院校,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现突破,建成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和三江源民族中学。全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5%,三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县级广播电视台建设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参保扩面任务全面完成,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1.7岁,各族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38.7万套,新建农牧区各类住房35万户,城乡近三分之一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物价涨幅由3.1%降至1.5%。连续86个月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妇女儿童事业长足发展,复转军人得到妥善安置,残疾人事业不断加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这五年,是活力释放的五年。共推出843项重大改革举措,生态文明、医药卫生、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商事制度、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农牧区、投融资改革持续深化,价格、电力体制、公车等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和对口援青成效显著,青洽会、环湖赛等大型经贸文体活动品牌效应凸显,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营。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结出硕果。这五年,是守正出新的五年。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五年来,向省人大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20件,审议通过政府规章21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43件、政协委员提案1707件。各级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显著增强。这五年,是后劲增强的五年。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正在构架,实现高速公路市州全覆盖,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3900公里,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畅通西宁“外环内网”交通格局初步形成,青海迈入高铁时代,“一主六辅”民用机场格局形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建成通水。青藏、青新联网相继建成,实现县域大电网全覆盖。高原云计算大数据、青海新能源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宽带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农村电商物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过去五年,青海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阔步前行的一个缩影。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是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的特殊关心,得益于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监督,得益于全省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得益于驻青部队和武警部队全体官兵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援青省市和各方面的真情帮扶。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驻青单位、驻青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青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发展的历程充满艰辛,五年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青海发展站在了新起点上。此时此刻,我们深切体会到:新时代、新起点必须以新思想来指引,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新时代、新起点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协调内生特点、绿色普遍形态、开放必由之路、共享根本目的。新时代、新起点必须开辟新路径,就是要争做“四个转变”的坚定实践者,在加快转变中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起点必须有新认识,就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统一,与时俱进地抓好各项工作。新时代、新起点必须培育新动能,就是要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让弱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新时代、新起点必须创造新生活,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富足、更健康、更安全、更踏实的好日子。新时代、新起点必须有新作为,就是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干出一个新青海!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已经载入史册,美好的明天正向我们走来。告别过去拥抱未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安不忘危、稳不忘忧,始终清醒认识到青海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社会发育和文明程度有待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振,仍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创新能力不强,市场活力不足,非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保护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短板较多,社会和谐、风险防控底板不牢等问题,仍是我们需要应对的挑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矛盾和挑战,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扎实的举措来解决,坚定不移地带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海走进新时代、迈向新辉煌!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部署

各位代表!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未来五年,是大有作为的五年。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作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部署,青海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机遇前所未有。未来五年,是富民强省的五年。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生产生活关系不断改善,财富“蛋糕”在绿色发展中越做越大,民生短板在决胜全面小康中不断补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逐步变成现实。未来五年,是打牢基础的五年。改革开放力度持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增效,公共服务水平质量更高,一二三次产业统筹推进,更多新动能持续释放,青海发展的条件更好、后劲更足。未来五年,是攻坚克难的五年。在新起点上推动青海实现新发展,有许多挑战需要应对,有许多关口需要跨越,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要走的路很长,要付出的艰辛很多。我们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尽全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青海的具体体现,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综合分析我省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具体条件,未来五年可以分两步来安排。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四个更加”打下坚实基础。到那时,国家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改善,城市的承载力、乡村的宜居度、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面、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力、人民的精神面貌都有明显改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缓解,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迈上新台阶,青海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各族人民对青海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充分涌流。 第二步: 2020至2022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四个更加”的内涵,建设物阜民丰、开放包容、充满自信的新青海。到那时,发展质量更优,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逐渐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更美,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更加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基础更加厚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大地园林化的美景徐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文明程度更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践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理念大力弘扬,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普遍提高,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更加彰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好,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民生之利有更多保障,民生之忧有更多化解,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和条件有更大的改善,形成人人有业创、大家忙起来的良好社会局面,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治理更实,公平正义成为根本价值坐标,法治青海、平安青海、诚信青海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公共安全形势更加稳定,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步: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的五年。未来五年政府的责任担当是:用信心和勇气开拓进取,用智慧和耐力成就事业,用实干和实绩赢得民心,做到四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二是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政府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把人民幸福作为第一目标,把人民期盼作为第一任务,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始终坚持政府的清正廉洁本色。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若干措施精神,一以贯之纠正“四风”,始终做到秉公用权、持廉守正、勤勉尽责、干事创业。四是始终坚持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敬意72万平方公里的高天厚土,呵护苍穹下的芸芸众生,铸牢艰苦奋斗的精神家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各位代表!三江源、昆仑山是青海的标志,也是青海的名片。谋划青海未来五年的工作,既要有三江之源的宽广视野,又要有昆仑之巅的博大胸怀,青海的大事不能办小了,青海的实事不能办虚了,要跳出青海审视青海,面向未来建好青海,推动青海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考虑是: “四个扎扎实实”是做好青海工作的根本遵循,“四个转变”是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径,“四化同步”是实现“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的有力支撑,“四个更加”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愿景在青海的具体体现,“四种本领”是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基本保证。 谋划实施以“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四种本领”为主抓手的“五四”战略。

  ( 一)实施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战略。 着力点在高质量发展上。一是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持续构建“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加快培育“四个百亿元”农牧业产业和“四个千亿元”工业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大对民族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普及提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五大生态板块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好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行动,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是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在经济发展可持续、财力支撑有保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公众社会心理诉求,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发挥好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四是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两个生态”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扛,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加强行政督察和审计监督,抓好党建责任实化、队伍能力优化、组织建设强化、作风建设转化工作,不断提高政府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 二)实施推进“四个转变”新思路战略。 着力点在加快转变上。一是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持续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五项绿色细胞工程”行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人的努力。二是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州创建和升级活动,加快实施“十三五”藏区发展规划和对口援青规划,推进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更多的青海经验、青海智慧。三是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着力保护好“中华水塔”。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兰西城市群、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脱贫攻坚、对口援青、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战略机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的机遇,把光伏发电打造成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抓住2022年冬奥会机遇,大力推介能体现青海特征的吉祥物、纪念品,提高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导向,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生态公益性岗位,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潜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让农牧民的身份变成崇高职业。实施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农牧业由单一种养向种养加销售深度融合、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种(养)得好向卖得更好转变,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共赢之路。

  ( 三)实施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着力点在统筹推进上。一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实施“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数据发展等“三大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中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二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城乡关系,着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牵引作用,实现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活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承载的互促互动。三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着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打造宜居宜业“大西宁”、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新海东”、开放“柴达木”、特色“环湖圈”、绿色“江河源”。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牧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有文化、有产业、有支撑、有品牌的高原特色美丽小镇,打造更多以大漠风光、雪域风情、田园风景、红色旅游、传统民俗为依托的休闲农牧业,走农牧业内涵式发展道路,培育和造就更多懂农牧、爱农牧、为农牧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推进“三农三牧”现代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新格局。

  ( 四)实施加快“四个更加”提速战略。 着力点在结出硕果上。一是建设更加富裕新青海。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青海能源、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更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总量再上一个千亿元台阶。加强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打通各类出省通道,构建更加快捷的出行和运输网络,让青海更好地走进全国、走向世界。大力实施民生项目工程,让富裕新青海的成果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物质上富足、精神上富有的保障,确保各族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有更多获得感。二是建设更加文明新青海。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儿童抓起,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激发各族人民建设文明新青海的内生动力。采取有效措施,破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焕发精神文明新气象,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深入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实施道德模范建设工程,高水平打造中国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示范基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用更加文明的办法来加强文明建设,让文明的细胞活跃在青海大地。三是建设更加和谐新青海。抓住各族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各族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认真做好机关离退休干部、企业离退休职工、乡村“三老人员”工作,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和谐。四是建设更加美丽新青海。深入挖掘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底蕴,努力做好名山大川和冷凉气候的文章,不断强化湖泊、湿地保护,持续谱写青海山脉、水脉、人脉、文脉交相辉映的出彩篇章,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旅游胜地、康养基地、文化创意园地,让美丽新青海成为美丽中国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 五)实施增强“四种本领”锻造战略。 着力点在不断提升上。一是增强学习和政治领导本领。“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增强政治本领,必须从加强学习做起,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增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重视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全面提高履职的能力和干事的本领。二是增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本领。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努力跟上新时代,努力适应新时代,努力融入新时代。三是增强依法施政和群众工作本领。政府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忠于人民才能脚下有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与人民共安危,做人民的贴心人,只有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时代是出卷人,政府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依法施政必须过了群众这一关。四是增强狠抓落实和驾驭风险本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能力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最大的能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美好蓝图,不是用来欣赏和赞美的,必须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分解,一件任务一件任务落实,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推进,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各位代表!“五四战略”是政府系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实践,是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的重大举措,也是新青海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实施好,为实现“一个同步”、建设“四个更加”打下坚实基础,奋力开创青海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2018年重点工作的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要求,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8%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稳定向好。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小康强基固本。 强化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遏制金融市场高杠杆投机炒作,有效防范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有序化解不良资产、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突出风险点,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稳妥处置存量,有效遏制增量,努力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继续实行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入户帮扶为抓手,强化支持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积极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青,持续推进贫困村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实施9631户易地扶贫搬迁,年内确保12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5万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开展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对已脱贫人口,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推进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和煤改气、煤改电,统筹做好配电设施改造、居民取暖用气用电补助等工作。做好工业废水集中处置,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并逐步延伸到农牧区。抓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湟水河综合治理,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基础上实施湖长制。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成果!

  ( 二)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理顺青海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提升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藏药新药开发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强化协同创新,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大力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青海学者计划”,着力培育实用技能人才,开展“军民产业融合示范引领行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优化要素配置,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的优势企业,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招引一批综合效益好的延链补链项目,力争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0户、新增中小企业1000户。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落实“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支持制造业升级发展。开展“两化”融合以点扩面行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水泥、电石、碳化硅、铁合金等行业去产能。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建设省市(州)县三级联网的房屋租售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培育住房租赁试点,做好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工作,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将在建和库存商业用房改造为住宅和养老、旅游、电商等用房。加快重点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兼并重组等步伐,支持企业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制度性交易、税费和要素成本,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和垄断性中介服务。统筹做好各项补短板工作。

  ( 三)科学精准施策,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抓住关键环节,持续有效发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开展“项目生成年活动”,谋划和储备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争取启动格成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投资计划和项目资金下达节奏,垫资开工一批项目,尽快形成实物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着力稳定工业增长。开展工业强基发展年活动,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建筑材料、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全面建成金属镁一体化、一里坪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推动盐湖资源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锂电产业和光伏制造扩能提升、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信息技术应用示范等五大工程,推进比亚迪锂电池、金昆仑锂盐、中利光纤、煤制烯烃等项目。“一企一策”做好煤电油气运等要素协调保障工作,抓好上下游产业对接,跟踪服务在建项目,帮助企业扩产促销。着力推动消费升级。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大力促进社会力量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国家级改革试点,加快发展康养产业。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展数字家庭、远程定制、体验分享等消费新模式,促进服务消费和节能、环保、低碳等绿色消费。对接知名电商平台,扩大省内产品线上销售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着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等丰富内涵,精心打造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大支持热贡文化艺术发展,统筹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加快旅游业全域化、全季化、多元化发展,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20%。

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计划,创建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示范省,推进卓尔山、茶卡盐湖等创建5A级景区,精心筹办全省旅游产业大会。

  ( 四)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以生态保护优先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加快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谋划一批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项目,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融资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各类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落实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制度,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完善绿色制度。深化空间规划体制改革,抓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进碳汇交易试点。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狠抓绿色工程。推进三江源二期、环青海湖二期、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抓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启动祁连山生态搬迁试点,抓好国家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和西宁生态森林公园建设,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大黑土滩科学治理力度。培育生态保护修复专业企业,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新增营造林400万亩。

  ( 五)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清单,实施民生项目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就业增收方面,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分流职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军转安置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牧民、科研人员、基层干部等群体收入。教育发展方面,优化教育布局,全面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高中攻坚计划,扩大公办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够不优、教育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需求问题。搭建职业教育“一主五辅”政策体系,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和产教融合。文化惠民方面,积极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建成5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卫生健康方面,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大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发展智慧医疗和健康产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推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筹办好第十七届省运会。社会保障方面,继续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优抚安置,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新建、改扩建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着力构建养老、敬老、孝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住房保障方面,启动新的三年棚改计划,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年内改造城镇棚户区3.05万户、综合改造2万户、农牧民危旧房6万户。同时,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抓好市场价格检查执法,确保价格平稳运行。加强地方志、参事等建设,推动实现志鉴“两全”目标,更好发挥资政作用。持续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深入推进“六同”工程、“九进”创建,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优秀民俗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画出最大同心圆。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排除、化解、处置各类矛盾。推广“三种类型、四个层级”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深入开展法治青海、平安青海、诚信青海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不懈开展“两反一防”。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育道德沃土,形成向上向善、健康和谐的文明风尚。做实做细预案,强化协同联动,有效应对地震、干旱、洪涝、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实现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全覆盖,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证“舌尖上的安全”,筑起防控安全风险的铜墙铁壁!

  ( 七)抓好城乡区域统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统筹东西南北,促进城乡联动,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突出分类指导,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积极打造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做强牦牛、藏羊、冷水鱼、枸杞、饲草等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引导农牧业加快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抓住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机遇,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办法,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启动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加快完善农牧区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双改”,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改建提升农村公路6000公里,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9228公里,安排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再建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激励各类人才到农牧区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西宁扩容提质,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支持海东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更好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支持海西优化开放环境,形成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支持环湖地区建设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实现特色发展。支持青南地区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促进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进。引导县域经济多极发展。加快谋划省内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居住证公共服务保障功能。推进农牧区产权确权登记,维护进城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让进城农牧民带权带资、后顾无忧。壮大格尔木、德令哈、玉树等区域性城市,推动具备条件的县有序设市(区)。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开展“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快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停车乱问题。保护历史风貌,抓好品质建设,提升柯鲁柯镇、龙羊峡镇等特色小镇的“颜值”和“气质”,再建16个美丽城镇。

  ( 八)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坚持以全局带动局部、以局部推动全局。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开“证照分离”和网上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一张网”,加强各级服务窗口管理,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制定实施省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意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完善地方税体系,开征环境保护税,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协调增长。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青海银行增资扩股和农信社改制,深化国家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和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试点,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同时,深化投融资、价格、公车、审计管理体制等改革。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家自贸区战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申报综合保税区。深化与沿海沿边地区通关合作,实施青藏国际陆港项目,完善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综合配套,推进千万美元潜力企业和出口自主品牌双育计划,加快发展跨境电商贸易和物流,打造特色轻工、新能源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支持盐湖钾肥等重点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8%。推动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合作机制,促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青升级加力,加强与南京、无锡等城市合作,全面提升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展等重大经贸文体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开展招商引资突破提质年活动,确保招商引资签约率、履约率、到位资金高于上年。积极推进港澳台侨交流合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交通方面,全面建成格敦铁路、祁连机场,基本建成格库铁路省内段,建成扎麻隆至倒淌河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大通至武威、乐都至化隆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尖扎至共和、扁都口至门源高速公路及其他国省干线公路,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畅通西宁”工程,加快推进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西成铁路建设,开工西宁机场三期、青海湖机场和贵德通用机场。能源方面,推进玛尔挡等水电站建设,扩大新能源装机容量,加快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建成投运西宁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打造全国最大的水、光、风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水利方面,加快建设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二期、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通信方面,全面深化“光网青海”建设,打造百兆引领的高品质宽带网络,实施一批基础网络、数据中心、政务信息、中小企业信息化、物联网等信息化工程,提前布局新一代无线网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国防需求。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建设非公经济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政策信息,畅通诉求渠道,努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放宽市场准入,消除行业壁垒,梳理一批带动力强的民营企业项目,纳入全省重点项目计划,稳妥利用多种PPP方式盘活存量资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线铁路、油气、电信等领域,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为根本前提,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为根本任务,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取向,以重要时间节点为根本工作坐标,以实现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为根本要求,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调研之风、大兴实干之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整治庸政懒政怠政,自觉接受省人大、省政协及各方监督,广集民意民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各位代表!踏上发展新征程,面对人民新期待,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奋发有为,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而不懈奋斗!

 

 

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青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局
水美青海才美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Qhnews.Com
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召开王国生出席并讲话 王建军主持
走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 让广大农牧食品药品监管局
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召开
2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宁召开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政府
在新起点上推动青海实现新发展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建设厅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环境报记者杜宣逸北京报道 2月2日~3日,西宁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