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藜麦安全性评价工作顺利完成

04.01.2016  12:35

      由青海省种子管理站主持,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参加的“青海省藜麦安全性评价及种植研究”项目,顺利完成了2015年的研究工作。

      藜麦原产南美,2012年青海省开始引进试种,是外来物种。当一个物种被带到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中,由于相伴的生物天敌没有同时带去,可能无节制地繁衍,将会存在潜在生态灾难的风险。今年,省农牧厅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了“藜麦安全性评价及种植研究”,该项目在不同生态区开展了藜麦农艺性状观察与测定、藜麦种子生物学特性调、藜麦对农田生态系统生物(杂草、昆虫、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藜麦倍性和授粉特性、藜麦近缘种调查和藜麦与近缘种可交性、藜麦种群的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为客观准确的做好藜麦安全性评价,我们邀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我国外来物种风险评价首席专家万方浩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植物分类专家刘全儒教授来青海指导。该项目依据通行的评价方法,对7个项目的38项指标进行打分,得分越高,风险越大。藜麦的风险值为57,属风险小、危险程度较低层级,不要求处理。同时筛选出能够完全抑制藜麦扩散的高效除草剂草甘膦和百草枯两种农药。

      课题组还对藜麦适宜种植地区和前景进行了研究,从生态类型区分析,青海省藜麦可以在年均温3.0℃以上、降雨量36.3mm以上(不包括灌水)地区正常成熟和生长。但是,由于藜麦成熟后籽粒对水分敏感,遇水2小时就能萌发,种子穗发芽后品质下降,失去商业价值。东部农业区秋季雨水较多,种植藜麦风险很大。因此,藜麦在青海省的适宜种植地区为柴达木盆地灌区,东部农业区不宜种植。国际市场对藜麦品质要求非常苛刻,目前青海省种植的藜麦品质与国际市场还有差距,国内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建议慎重发展。

      此外,通过一年对藜麦生物学特性和花器结构、授粉特性、细胞核倍性的研究发现,藜麦有和同种属间产生杂交变异的可能性(国外研究报道种属间杂交变异的可能性小于5%)。在今年的试验中还发现藜麦对本地生态环境存在适应性变化现象,藜麦与本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作物、杂草的竞争能力、藜麦田间昆虫的发病规律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