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老省长 干出新青海 ——纪念王昭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07.08.2017  16:48

   编者按: 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怎样继承、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日前,由青海省、河北省、公安部在西宁联合召开的“纪念王昭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给了我们极为生动的解答。信仰的力量感人至深,先辈的事迹传递力量,榜样的作用催人奋进。怀着强烈敬仰之情,现将这次座谈会发言摘要刊发,以期在深切缅怀王昭同志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的同时,让王昭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不断滋养青海大地,促使每一个人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青海建设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谱写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新篇章。

青山处处埋忠骨不变青海誓不休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魏守良

  1961年4月,王昭同志奉命到青海工作,任青海省委第二书记,同年8月,代理省委第一书记。当时,我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青海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面临严重困难。面对困难局面,王昭同志以对党的赤胆忠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为战胜困难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他热爱青海、热爱青海各族人民,立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不变青海誓不休”的雄心壮志,决心改变青海的落后面貌。

  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是王昭同志在长期领导工作中养成的优良作风。他上任伊始,就到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了20天调研,了解牧业生产情况。他强调:“各级领导都不要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听汇报、写指示、开会布置……要走出办公室,扎根在基层,把政策贯彻到底。”为吃透省情,更好地领导农牧业生产的发展,王昭同志从1963年初开始,先后深入到牧区6个州和农业区8个县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1963年开展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王昭同志注重抓试点、搞蹲点、抓落实,在当时的湟中县平安公社进行试点期间,他吃住在贫下中农家里,走访调查,访贫问苦,探索总结试点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稳妥进行。王昭同志立足青海更长远的发展,积极推动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1965年5月和夏秋之际,他先后赴海西州柴达木考察调研,得出“柴达木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好地方”的结论。这一年,《人民日报》专文刊载王昭深入调查研究的事迹,号召领导干部要下去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王昭同志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积极稳妥地解决民族宗教问题,为青海的民族团结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民族团结问题上,王昭同志多次强调,要“发挥自治政权的效能,增强民族团结”,明确提出“每个汉族干部都要树立长期为藏族人民服务的思想,都要爱护藏区的一草一木,和藏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和藏族干部亲密团结、互相帮助……”在领导青海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王昭同志都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致力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1962年8月起,王昭同志任代理省长、省长等职。他以极大的毅力迎接困难,又以满腔热情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加强了农牧业战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在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后,王昭同志坚持“正确认识青海,积极改造青海”,决心绘制建设青海的蓝图,尽快改变青海的落后面貌。1963年,他主持制定《1964—1970年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提出“争取3年自给,力争5年有余”的目标任务。为实现这些目标,王昭同志先后提出并组织实施了改进水利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加强草原建设、进行畜种改良等农牧业增产措施,为青海农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

  王昭同志始终保持着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情系民生,亲近群众。他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心到、眼到、脚到、手到、口到”的工作作风,下乡调研都是住最穷的农家。他常说:“咱们冷,才能想到群众身上的衣裳单;咱们饥,才能想到群众肚子饿。不亲身体察群众的疾苦,怎能走到他们心里,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些都表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王昭同志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用行动实践着“不变青海誓不休”的诺言,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赖和拥戴,被誉为“人民的好省长”。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

  中共平山县委书记  李旭阳

  王昭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自己彻底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他半生戎马,一路艰辛,身经百战,呕心沥血;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他无私无畏,鞠躬尽瘁,书写出了无愧于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壮丽人生。作为王昭同志家乡的党员干部,我们更加深切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学习他的高尚情操。

  王昭同志的革命生涯,起始于他的家乡平山县。1932年,年仅15岁的王昭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平山县天井村的党支部书记,期间先后组建“秋千会”“穷人会”等党的外围组织。1935年,他和于光汉、栗再温等平山县党组织早期创建人一起,领导农民开展一系列革命斗争。1936年,王昭同志先后任团县委书记、中共平山县委书记。他在国民党武力围剿的白色恐怖下,带领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进入山区坚持斗争,使平山县的党组织得以保存,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在抗战岁月里,王昭同志恪尽职守、英勇善战,为保卫家园、抗击日寇,做出了突出贡献。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昭同志与进驻平山的八路军120师359旅工作团联合成立扩军小组,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扩军1500多人,编为359旅718团,这就是后来被聂荣臻司令员嘉奖的“平山团”。同年11月,王昭同志转任晋察冀四分区平山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全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先后组建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团体,成立了平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率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高潮,平山县成为誉满全国的“抗日模范县”。正是因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强的党组织以及“平山团”的骁勇善战,平山才进入了党中央的视野,为后来毛泽东与党中央战略转移到西柏坡奠定了基础。1940年,因工作实绩和能力突出,在栗再温同志的推荐下,年仅23岁的王昭擢任晋察冀四地委书记。期间,面对日寇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他多次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在平山这块红色大地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昭同志从平山走出,走向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场,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书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作为英雄的后人、老区的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纪念王昭同志,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时提出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谆谆教诲,牢记“两个务必”、传承革命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王昭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定不移、绝对忠诚的政治信仰,义无反顾、勇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敢于实践的可贵品质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不断解放思想、扎实苦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出革命老区新的更大贡献!

  “干部老汉”竟然是个“大官”

  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总南村党支部书记  唐增基

  听阿妈说,1964年,当时省上开展“四清运动”。有一天,镇长对她说,有一个叫王昭的同志要住在我们家。王昭同志来后,为不打扰我们生活,就住在家中的牲口棚里。阿奶觉得客人怎么能住到牲口棚?就趁他外出走访村民的时候,把他的行李搬到我们住的炕上。王昭回来后,感到十分不安,对我阿妈说:“你们一家三代,住的也不宽敞,我住哪里都一样的”,执意把自己的行李搬了回去。牲口棚四处漏风,在那些寒冷的夜晚,他的被头总是结着一层冰,两只脚直到天明都暖和不过来,冷了热了他都自己扛着,从来没有向我们要过被褥。后来,有人告诉阿奶王昭是省长时,全家人都不敢相信,这个衣服打着补丁、天天与我们一起吃杂面糊糊、搬石头、推小车的“干部老汉”竟然是个“大官”!

  王昭同志正是用他那颗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海的群众不再叫他王省长而称他为“王青天”。十年浩劫中,王昭同志无辜被批斗,广大农民实在看不过。在一次批斗会上,湟中县平安公社的农民刘维良不顾别人反对,勇敢地把王昭同志仍然称作“王青天”。为此,他不知挨了多少打和骂,但刘维良始终不改口,不示弱,他说:“青海变,就是因为王书记吃了我们贫下中农的饭!”他的话,反映了青海群众的心声。

  这些年我在耳濡目染中深刻体会到了一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和求真务实、情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每一次谈论王昭同志的事迹,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震撼,每一次回顾他为群众做的事,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他让群众看到,共产党的干部,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越是了解王昭同志不平凡的一生,越是走近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就越能明白:当你把百姓举过头顶,百姓就把你揣在心窝!

  我想,王昭同志只是做了他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但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不仅源于他个人的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力量,更是一种追求信仰之后的精神彰显。这种精神的内核就是使命重于生命。或许我们达不到他那样的高度,成就不了他那样的业绩,但不能没有他那样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任村支部书记后,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不仅要听我们干部的“唱功”,更要看我们干部的“做功”。当前,村上还有许多群众的实际困难需要我们解决,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把服务群众的能量释放到最大,群众就一定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为“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奋斗目标贡献力量的。

  做更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  宋子堃

  王昭同志是我的老首长,从朝鲜战场到公安部,我都一直跟着他工作,得到了他多年的教诲和关怀。

  我和王昭同志是在朝鲜相识的。我于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得以在他身边工作,亲身感受到这位首长非凡的指挥能力和高尚品德。1952年冬,王昭同志奉调任19兵团政治部主任。趁调动之际,他请假回国探亲。时公安部开始着手组建政治部,罗瑞卿部长正在物色政治部主任人选。于是经征求王昭同志本人意见后即上报中央批准,正式任命王昭同志为政治部主任,次年任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王昭同志之所以让我来他身边工作,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朝鲜期间因工作关系接触频繁,我的姓名、籍贯、简历等情况,首长也都记得了。

  王昭同志调任公安部后,在罗部长和公安部党组领导下,他在公安政治工作上出了大力,工作相当出色。1953年春,公安部召开了公安系统组织整编干部排队会议,对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即公安部和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安厅、局设立政治部,地市公安机关设置政治处,县级公安机关设教导员,派出所、队设政治指导员。为了做到政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1954年,公安部还专门召开了全国劳改政治工作会议,强调了劳改工作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957年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公安教育工作会议。出于培养干部的需要,除中央公安学院外,又相继在各大区设立了公安学院分院,各省、自治区兴办了公安学校。这些院校为公安系统培训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公安战线的骨干和领导力量。为学习解放军的好传统、好作风,王昭同志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助党组制定了《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在公安系统开展立功创模评选工作者运动,还规定为群众办好事,每年春节开展爱民月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王昭同志注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关键时刻他敢于坚持原则挺身而出,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进行有力批判。1956年,全国范围调整工资级别时,在一些干部中出现了一些攀比、计较个人得失的倾向。针对这些,毛主席曾批评这些人是“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种现象在公安部机关也有反映,有些人甚至闹得很厉害。如果听之任之,任其蔓延,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王昭同志在公安部机关大会上开展思想工作,既有耐心的疏导教育,也有严厉的批评。他强调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到位,机关里的这股歪风很快得到了纠正。

  王昭同志在公安部工作8年期间,为公安政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公安战线的一位优秀领导者,中国公安部的第一位政治部主任,是公安政治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青山作证初心不忘

  北京理工大学原高级工程师  王燕生

  我是王昭同志的儿子王燕生。首先感谢大家在纪念我父亲王昭诞辰100周年之际来到西宁缅怀他光荣、传奇、战斗的一生,藉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深刻含义。

  现在我讲一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三点:

  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敢为天下先。1961年8月在他的主持下,形成了《中央青海省关于甄别工作和组织处理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对象和范围,主要是两次反右斗争受到批判斗争和被划成右派、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及其他分子的干部群众。同时规定了分清敌我和是非问题的十条政策界限。经过一年多的工作,为全省86%“右派”平反,并给所有在“反右倾”运动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的同志平了反。最大限度汇集正能量,极大调动了干部群众积极性。

  二、联系群众,调查研究。他深知要建设好青海首先要正确认识和了解青海,要建立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经常思考提高载畜量的草原如何建设,丰富矿藏如何开采;通往西藏、新疆的铁路怎样尽快建成……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经常放弃假期下到基层,访贫问苦,越草原,跨冰川,穿戈壁,攀雪山,亲自走遍了全省各州、市、县。可以肯定地讲,他是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艰辛付出没有白费,他的许多设想今天已成为现实或者正在实现。

  三、政治清白,高风亮节。“文革”中父亲受到了残酷批斗,无情打击,时穷节乃见,在残酷批斗中,常听到这样的对话:“某某是什么人?”“是好同志。”“敢保证没问题?”“完全担保,省委用干部都是严格审查。”“某某同志干的这几件事,不是他个人主张,而是根据省委和我的指示办的,如若要算罪行,就算我头上,和他没什么关系。”身陷囹圄的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舍生忘死保护战友和同志,为战友洗清冤屈,在不可胜计的各类证明材料中,坚持实事求是,从不以虚妄之词以求得苟安。他内心光明磊落,嫉恶如仇,为捍卫党的原则,宁折不弯,直至从容赴死。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什么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怀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一切伟大的成就就是持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我们要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这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最好纪念。”祝愿父亲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人民生活幸福,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团结奋斗,开创青海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