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脱贫路上:幸福事儿不断

28.01.2018  09:27

  青海新闻网讯 修路引水、栽树育苗,特产卖出去、游客涌进来……新鲜事儿、高兴事儿、幸福事儿不断!在政策、资金、人力的聚光灯下,2017年,青海脱贫攻坚在温暖中走过了一年,在砥砺奋进中交出了一份惊喜而亮眼的成绩单。

  2017年,青海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年度脱贫任务,精准发力、合力攻坚,贫困地区面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以上,实现7个贫困县摘帽、525个贫困村退出、15.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0.3%下降至8.1%,圆满完成了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如期脱贫,曙光初现!

   产业带动:

  实现可持续有质量脱贫

  【幸福感言】

  “以前做梦也想不到,一年就能收入4万多元!”

  ——贫困户马立清

  肢体四级残疾的马立清是互助县台子乡哇麻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身体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全家守着几亩薄地,生活十分拮据。

  在驻村第一书记马锁安的帮助下,马立清尝试了土猪养殖产业,仅半年时间,就挣了12000元。同时,在2015年12月,马锁安帮助他的两个儿子参加了互助县举办的电焊工和挖掘机培训班,第二年春节后,两人分别外出打工,一年里挣了32000元。

  经过一年的努力,2016年马立清家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收入从全村的倒数,变成了村里的第二名,实现了脱贫目标。“看到马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我们脱贫致富下了这么大的力气,我们也要好好努力,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马立清感激道。

  【精准施策】2017年以来,我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新能源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实现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改善民生多赢。

  针对产业培育难、见效慢的实际,提前三年实施26.43万贫困人口到户产业,实现有意愿有能力的42.63万贫困人口全覆盖。

  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为14个贫困县各安排1500万元,扶持发展产业园,推动扶贫产业集聚发展,实现39个贫困县产业园全覆盖,解决就业岗位8000个,辐射带动15.8万贫困人口。

  立足贫困村旅游资源优势,每村安排300万元,扶持52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扶贫村达到155个,打造了“乡趣卡阳”“花海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带动3.9万贫困人口增收。

  8个县15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全部并网发电,通过资产收益带动8000户贫困户年增收4000元;互助资金项目效益发挥明显,发放借款余额6.33亿元,撬动银行贷款5.7亿元;新增贫困人口公益性生态管护岗位2.53万个,累计达到4.36万个,户均年增收2.16万元,生态扶贫已成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

   易地搬迁:

  走出深山天地宽

  【幸福感言】

  “这个冬天真是暖和极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从山里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新房,如今,家家吃的是矿泉水,出门就是大马路,幸福感自然是满满的!”

  ——贫困户王玉明

  时下,走进化隆县昂思多镇玉麦街村易地搬迁安置点,联排的农村新居一字排开,道路两旁的路灯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老百姓坐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沐浴着阳光,享受搬迁后新生活的喜悦。

  回想起以前的穷日子,对比现在的美好生活,贫困户王玉明满肚子的话。他告诉记者,以前一到下雨天,村背后的山就有发生滑坡的可能,大家提心吊胆,住着很不安全,而且吃水也难、上学更难。挪出穷窝是大家日日盼、夜夜盼的事情。

  为了能让村里的贫困群众早日住上新房,2016年年初,驻村第一书记张海生就开始跑上跑下,落实易地搬迁建房土地,进行现场勘测,定制新村规划,组织搬迁农户对审查房屋设计等。2016年9月项目正式开工,集中安置56栋贫困户住宅。

  【数字亮点】2016年,2万户7.8万人搬迁安置项目入住率达到98.4%;2017年2.5万户9.2万人搬迁安置项目完成工程量的70%。两年累计完成“十三五”搬迁安置计划的85%。预计到2018年底,“十三五”搬迁安置任务有望提前两年完成。

   兜底保障: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幸福感言】

  “如果不是教育扶贫的好政策,我现在可能上不了学了!因为家里穷,父母商量让我继续读书,还是出去打工,这个时候,学校告诉我从去年开始,贫困家庭学生的高中学费已经全免了!”

  ——贫困户窦玉兰

  今年开学季,正当海东市乐都区桃红营乡的窦玉兰因学费问题而一筹莫展时,15年免费教育政策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如今,像窦玉兰一样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的学生越来越多。

  教育和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关心最多、群众受惠最大的扶贫工作,解决好贫困户因学、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我省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彻底拔掉贫困落后的“穷根”,全力推进精准健康扶贫,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将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有效遏制、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治本之策着力推进。

  【数字亮点】2017年以来,我省全面落实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和藏区六州全部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80万名学生从中获益;按5000元、3000元标准,资助贫困大学生9273人、“两后生”8269人,优先安排助学贷款,着力解决因学致贫问题。全额资助贫困家庭参加医疗保险,全面落实医疗救助各项政策,大力开展健康扶贫“三个一批”专项行动,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下降到10%以下。同时,加大藏区包虫病防治,去年以来完成筛查374万人,贫困患者全部实行免费治疗。

   专项扶贫:

  设施完善生活环境更好了

  【幸福感言】

  “如今,再也不用冒着严寒,去几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了,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真是方便极了!”

  ——贫困户下若下旦

  贫困户下若下旦,是化隆县德恒隆乡西后加村去年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之一。今年29岁的他,和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四年前,由于外出打工的一次意外,下若下旦的大脑遭受了严重损伤,时而清醒时而恍惚,家里的收入只能靠老母亲外出打工来赚得。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能重新把房子修一修,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帮助,自己不用掏一分钱,就可以住到新房子里,如今的房子,既漂亮又暖和,住起来真好!”下若下旦的老母亲边说边用袖子拭了拭脸庞。此刻她满布皱纹的眼角,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精准施策】2017年以来,我省坚持多方联动,协同作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破解贫困地区发展制约瓶颈。全年共投入行业扶贫资金63.5亿元,新改建乡村公路6000公里,改造贫困户危房2.2万户,巩固提升了531个贫困村的饮水安全水平,改造332个贫困村的电网,新建249个贫困村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开通320个贫困村宽带。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化项目13个。新建150个贫困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积极探索保险扶贫,推出“健康保”“扶贫保”等保险扶贫产品,为9.3万贫困人口提供了39.8亿元的保险保障。全面落实“两线合一”政策,所有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行分档补助,为贫困群众脱贫系上了“保险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