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八方英才力 建丝路青海道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发言摘登

17.09.2015  08:49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统揽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完善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经略周边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以及区域间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发挥国家高层次专家智库作用,推进丝路带沿线省区的发展建设,帮助破解宏观规划、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突出问题,8月31日-9月3日,中组部组织20名院士专家赴青开展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通过组织专家考察重点产业项目、对接具体服务需求,为我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提供咨询意见、破解技术难题、建立产学研用长期合作关系,助力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诊把脉”、献智出策。现将活动期间部分专家的发言摘录刊发,敬请关注。

   1.地质工作要适应新常态、找寻新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多吉

  青海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柴达木盆地更是我国的“聚宝盆”,此次能够为青海地矿事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倍感荣幸。活动期间,我就“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找矿部署研究”项目,与本地专家围绕当前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进一步增进了对青海找矿事业的认识了解。

  青藏高原地质条件特殊,由于地质构造变形复杂、叠加程度高,给野外勘查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地勘工作要重点加强对控矿构造和蚀变情况的研究,特别是对硅化带的研究,搞清矿带内成矿环境,把握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比如,昆仑河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大体属于韧性剪切带中强蚀变沉淀成矿。找矿时就要重点加强对韧性剪切带的研究,掌握勘查区应力场的变化及分布特征,若发现某区域内构造活动强,有流体升流运移及沉淀空间,即有可能形成蚀变带,而蚀变带中的硅化是非常重要的找矿标志。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西藏、青海这样的生态敏感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依靠国家资金支持的传统找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紧跟形势推动转型发展已成必然选择。如何保留基础地质优势、支撑地勘队伍发展,为地质工作作出新贡献?建议,可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发挥地质工作新作用,重点围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寻找新抓手,青海地勘工作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像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如果地方政府方法应用得当,可大面积发展黑枸杞等适宜盐碱地生长的特色种植业,但前提是需要以地质学知识来研究土壤、水质和地质环境等问题,向地方提供基础数据、提出改良措施,以保障其科学合理地利用盐碱地。

  此外,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地质调查队伍技术力量充足,经过50多年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具备承接商业项目的能力。但该院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资金支撑,商业性资金很少投入到基础地质调查领域,今后国家在区域调查方面的投资可能会有所减少,加之因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各别地区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有些地质勘查项目难以实施,地勘队伍的生存将面临着挑战,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

   2.青海旅游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 马耀峰

  青海是我国西部旅游的重要潜力型省份,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旅游、推进旅游名省建设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和发展前景。

  提高可进入性,增强旅游的便捷性。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中热南凉”的现状,可积极寻求南线丝路与中线丝路的有效贯通,争取将西宁到张掖、敦煌的公路提升到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水平,并力争列入国家或省级“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形成青海旅游的大环线;亦可采用“搭便车”方法,谋划将西安等城市的几十条国际航线,延伸到西宁,提高青海国际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扩大青海入境旅游的市场份额。

  打造主体吸引物,提高旅游的吸引力。缺少世界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5A级景区偏少是目前制约青海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抓好现有青海湖、塔尔寺等重点景区的转型发展,实现景区的功能型升级;突出特色主题,重点抓好互助土族故土园、青海原子城等具有5A级景区创建潜力景区的整合优化建设工作;加强创意大手笔谋划,规划建设几个具有市场垄断性、唯一性、不可比拟性、不可复制性的大景区。如格尔木青藏旅游适应性基地、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风情园等。

  采取远交近攻,增大旅游规模和体量。针对青海目前旅游总量较小问题,采用“远交近攻”方略,在做好远程国外市场、港澳台市场、国内三大机会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与周边省区旅游市场的开拓工作;做好中近程市场的大营销,采用“**省(区)免费游青海”等事件营销,破解青海旅游适游期太短问题;做好丝路沿线旅游相较发达省区的旅游落地性实质联合,以合作共赢思路,确保做到客源互送,市场共有,利益共享。

  利用PPP模式,推动旅游公司大发展。根据青海旅游企业的发展现状,利用PPP模式推动全省各旅游集团公司发展。采取公私合营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以减轻政府不必要的财政负担。成立政府全资或出资青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是解决青海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和市场理念等瓶颈问题的当务之急。

  创新管理体制,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实践证明,旅游发展委员会模式在统筹大项目、协调部门关系、发展大产业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青海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可由旅游、林业、农牧、文化、民族宗教、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进一步协调处理各部门关系,增强联动、共促合力。

   3.青海省循环农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国农科院资源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 朱立志

  这次在青海省主要考察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海东市的循环农牧业,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发展现状和需求,也针对主要问题,思考了解决的方案和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

  近年青海把发展循环农牧业作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良好生态屏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充分利用高原环境纯净、气候冷凉特点,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产业循环、安全生态"的现代循环农牧业。通过在农牧交错地大力发展草产业,鼓励农业区实施粮草轮作,以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草畜配套的高原特色循环农业,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和有机畜牧业、设施农牧业发展,积极构建牧草生产-饲草料加工-牲畜养殖-畜粪处理与有机肥生产-牧草生产的农牧耦合技术体系,全省草畜联动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循环农业模式日趋完善。

  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了解,我对青海发展循环农牧业有了全新认知:发展现代农牧业大循环模式潜力巨大,可构建“草场建设-牛羊圈养-畜产品加工-有机肥生产-耕地质量提升”的循环链,大力发展产业化饲草产业,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努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潜力巨大,可以发展设施农业和推广全膜双垄青贮玉米、马铃薯栽培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畜联动”工程,发展“粮-草-畜-沼-果”循环农业;发展休闲文化与特色创意农业模式潜力巨大,可建设以设施农业为主体的集约农业、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循环农业、以流通销售为导向的直销农业、以民族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以高原特色为依托的创意农业,走出一条三产融合的农业农村发展之路。

  建议青海在推动循环农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完善政策体系,将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农牧区发展的主线,对接生态立省的战略和“三型农业”发展要求,制定资金管理、技术指导等政策措施,出台具体的奖补、贴息等激励办法,调动基层农牧推广部门、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参与循环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及时搜集、整理传递和发布循环农牧业技术及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并依托各级农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等推广循环农牧业科技;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和转让成果等形式进行循环农牧业有偿服务;依托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购销合作社等,形成循环农牧业产品流通、运销专门服务体系。

   4.发挥融资作用融入“一带一路”

   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副主任 李庆应

  青海是贯穿南北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连通南亚国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资源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盐湖钾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水电等资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资源开发前景广阔,高原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高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发展方兴未艾,有独特的产品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促进本土特色优势企业发展壮大,青海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已有10家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正在积极推进上市和挂牌的企业6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40家。省内32家重点企业完成直接融资297.42亿元,青海春天、金瑞矿业、广誉远等3家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完成直接融资46.94亿元,为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

  把青海融资纳入全国乃至全球整体形势中审视,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青海优势产业企业直接融资水平滞后,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相对较少,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不足;后备上市资源不足,省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市场化意识不强等问题;上市后备企业培育难度大,符合资本市场融资条件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对资本市场认识不足,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对资本市场认识不清晰,股份制改造动力不足,规范运行意识不强,财务规范水平不高,配套支持政策不到位,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较弱,企业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青海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进而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扩大市场直接融资是基础。要充分利用已上市公司融资方便快捷的优势,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筹集企业发展亟需的资金;抓住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新三板市场没有规模限制,不设财务门槛的优势,积极鼓励重点企业到新三板挂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把握国家推动债券市场发展的良机,利用企业私募债不设行政许可、没有财务指标要求、发行采用备案制的利好,鼓励优势中小企业发行债券,通过私募债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同时,积极为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参照其他省市做法,在土地、税收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减轻企业改制负担;建立鼓励企业上市的机制,给改制上市企业以适当奖励;发挥金融办牵头协调作用和证监局的职能优势,给改制上市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强化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的联系,建立常态化的培训制度。

  此外,青海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可充分利用银行间市场,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进行融资,或是利用国家发改委负责的企业债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进行融资。

   5.青海有机畜牧业发展与品牌构建浅见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孙宝忠

  非常荣幸作为中组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咨询服务团成员来青开展服务。活动期间,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既增进了对青海有机畜牧业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也对青海有机畜牧业品牌建设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

  完善内外宣传,营造市场品牌氛围。青海是我国生态畜牧业发源地,近年在推动有机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实地调研中,也还发现省内相关部门对构建与发展有机畜牧业品牌宣传方面,主要以行政化宣传为主、社会化宣传较少,距离全省整体组织引导、社会宣传内外皆知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青海有机畜牧业市场品牌建设的统筹谋划和组织力度,可通过现代信息与传播技术手段,营造强大的有机畜产品品牌市场宣传营销氛围,如采取在公共场所放置省情介绍栏、公共场所广设标牌、售出产品统一标示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青海有机畜牧业产业与品牌建设举措与成就,早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品牌优势。

  关注高原特色,构建特色有机产业。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发源地和生态屏障区,建设生态有机畜牧业符合省情实际,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也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必然抉择。当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有机畜禽产品生产、加工与管理标准虽具国情特色,但受发展历史较短、起步于农区的影响,在凸显牧区特色方面略显不足。若青海长期以现行国家有机畜牧业认证标准为衡量标准和发展目标,无疑将弱化青海农畜产品的竞争优势,甚至面临与国内农区有机畜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局面。因此,建议青海在现行国家认证标准体系下,围绕区域环境、科技和文化特色,制定完善彰显青海优势和差异化、特色化的有机畜产品认证标准和产品标准,以此占得先机,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青海发展有机畜牧业拥有独特优势,尤其是高原牦牛肉产品具备先天竞争优势,如何推动高原牦牛肉等畜产品由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和提升已显得迫在眉睫。近年青海省在推进生态有机牦牛产业整体发展,强化牦牛肉安全生产与高效加工、牦牛特色文化商品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特色牦牛肉及产品质量标准、与其他牛肉产品的质量差异鉴别技术与标准、具有现代肉类商品质量特征的牦牛肉及制品均衡与高效生产加工技术、传统牦牛肉及制品品质提升技术、信息加工与传播技术、安全与质量管理技术等方面,还有待专题研究与开发。

  建议青海围绕“青藏高原特色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与产业模式开发”问题,继续与国家级和省外优势科研单位加强合作研究,以求为青藏高原特色有机畜牧业发展探索新的提质增效路径。(青组)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