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形势稳中趋好 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发布会成2016开年首堂食品安全课

04.02.2016  12:41

      2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6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在发布会上通报,2015年,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172310批次食品样品,其中检验不合格样品5541批次,合格率为96.8%,比2014年提高2.1%。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大日常监管、抽检监测和重点品种、地域及环节的治理力度,加强抽检信息公布力度,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管控,当前食品安全整体形势稳中趋好。会上,总局领导及相关司局负责人围绕“抽检结果是否科学反映食品安全实际状况”、“总局如何加强农药兽药残留”、“如何正确认识羊奶粉不合格率高”、“不合格产品及企业如何处置”、“哪些属于食品添加剂滥用”等问题与专业跑口记者深入交流,解读政策与信息的背景,厘清科学与监管的边界,澄清食品安全认知的模糊地带,2016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也成为开年首堂“食品安全课”。

  监督抽检发布

25类食品合格率接近或高于平均水平

在抽检的25类食品(包括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粮、油、肉、蛋、乳等大宗日常消费品合格率均接近或高于平均水平。乳制品抽检9350批次,不合格44批次;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抽检9510批次,不合格181批次;蛋及蛋制品抽检2339批次,不合格48批次;粮食及粮食制品抽检23942批次,不合格641批次;肉及肉制品抽检18344批次,不合格631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共抽检3397批次,检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样品36批次,占样品总数的1.1%;检出符合国家标准不符合产品包装标签明示值的样品58批次,占样品总数的1.7%。日常消费量较大的蔬菜及其制品的样品合格率为95.6%,水产及水产制品的样品合格率为95.3%,调味品的样品合格率为96.9%,茶叶及其相关制品的样品合格率为99.3%,酒类的样品合格率为97.0%。与2014年相比,25类中样品合格率升高的食品品种有19类,其中饮料、豆类及其制品、餐饮食品和酒类升幅较大。全年共抽检1048家大型生产企业生产的20468批次产品,样品合格率为99.4%;18家大型经营企业集团的24328批次产品,样品合格率为98.1%。

抽检发现7方面问题 微生物污染最突出

监督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为,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3.8%;检出非食用物质,占不合格样品的1.2%;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27.9%;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24.8%;重金属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8.5%;品质指标不达标,占不合格样品的26.0%;其他指标不合格的,占不合格样品的7.8%。抽检发现一些品种、场所和单位问题较突出,主要为水产品和饮料不合格率偏高,饮料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率较高;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不合格率较高;网购、小杂食店、小吃店等部分场所不合格率偏高;极少数企业抽检多次不合格。针对发现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单位,总局已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置,第一时间对社会公布抽检信息。

2016年将抽样129.3万批次 实现全覆盖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6年将安排抽样129.3万批次,抽样品种覆盖33个食品大类,129个食品品种、200个食品细类,包括30类加工食品、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抽样对象基本覆盖获证生产企业。抽检将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明确分工,按企业规模、业态形式、检验项目等确定抽检对象和内容,突出重点加强安全性指标检验、高风险品种检验频次和对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抽检。在年度计划性抽检基础上,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局将根据需要安排专项抽检。通过持续开展的监督抽检工作,逐步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同时强化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诚信体系,推动标准完善。

抽检数据客观反映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情况

记者提问:抽检数据如何评价和反映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实际状况?

滕佳材(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习近平总书记前一段再次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近几年来,从总局包括农业部门对食品农产品的数据来看,总体监督抽检合格率水平都保持在95%左右,去年合格率达到了96.8%,这个数字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是稳中向好发展的。

总局在监督抽检时,考虑到覆盖品种、指标、企业,还有区域等方面的因素,在计划制定时,也征求了专家、学者、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严格规范的实施制度,从品种上基本覆盖了加工食品、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各个类别;从指标上基本覆盖了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性指标;从企业上基本覆盖了获证的生产企业;同时还以流通环节抽样为主,覆盖了生产流通、餐饮进口、网络、网购等不同的业态;从区域上基本覆盖城市、城乡接合部、农村不同的区域,特别是对食品的聚集区,食品农产品的农贸市场,集中交易市场,还有食品问题的多发区,大型的集体用餐场所,以及农村与城乡接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等。

综合来说,抽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我们国家食品安全整体情况。总局将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加大县市级基层的监管力量。把一些基层局部的和个别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排查出来,不断加大执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力度。

协同农业部门加强农药兽药残留监管

记者提问:如何在加强农药兽药残留问题监管方面与农业部门进行衔接?

崔恩学(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二司副司长):自2013年组建以后,按照国务院职能划分的规定,总局承担了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到现在为止,总局始终把食用农产品的抽检作为重中之重,其中又把农兽药残留作为重要的一方面。从总局层面来讲,加强对农兽药残留问题的监管,从工作的安排上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详见二版)

不符合包装标签明示值是羊奶粉不合格主因

记者提问:什么原因导致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不合格率较高?

张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司长):婴幼儿配方乳粉始终是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食品品种,去年的监督抽检数据也表明,羊奶粉的情况相对其他的奶粉来说,整体质量安全水平差别不大,并没有说是羊奶粉有很严重的问题,对于羊奶粉抽检的情况来看,不合格的批次略高于其他奶粉,但是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主要的不合格原因是不符合产品包装的标签明示值,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情况并不是太多,也就是说生产企业标签标识不规范。这和我们抽检其他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显示的情况是一样的,不合格的原因与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生产企业规模比较小有关。

依法处置、按地区公示不合格产品和企业

记者提问:如何处理抽检中不合格产品和企业?

王红(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司长):总局对抽检不合格产品的处置分两种情况,一个是产品的处置,一个是企业的处置。产品处置按照法律的规定,涉嫌有风险的产品要采取下架、封存、召回和无害化处理,要求企业第一时间进行落实。

对于企业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一些,总局会告知企业,或者企业自己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基层执法人员还会核查企业现场的生产情况和原材料使用情况,在分析清楚原因以后,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整改,整改以后要进行复核,属于违法违规的行为还要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处置的情况不可能和总局抽检的产品信息同时公布,因为处置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处置部分一般是在基层,也就是说我们是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谁处置谁就公布,但也会将总的处置情况在总局官网公布。

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记者提问:抽检情况中哪些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滥用?

王红:食品添加剂是一个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实际上要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尤其是休闲食品,快餐食品。总局在这几年抽检当中发现,食品添加剂是治理上的一个顽疾,国家虽然公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企业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情况。2015年抽检的结果表明,主要集中在防腐剂和着色剂的滥用上。

2014年检测了23个大类,129个系列的产品,到2016年计划提升到28个大类对137个系列的产品进行了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超范围,超限量的情况没有明显改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着色剂和防腐剂上。提醒大家在消费的过程当中也要正确理解产品特点,我们也对企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监督,同时也进行培训,进行解读。一些小作坊,小企业在这些问题上要增强对法律法规标准的认知度。

高风险食品如何划分

记者提问:在总体情况的报告中提到高风险食品,如何定义?

王红:高风险食品品种是综合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消费人群和消费模式、食品特性和加工工艺、既往监管情况、健康危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并且参考国外管理方式和经验做法确定的。确定过程中不但有专家评议,也结合了海量检测数据,应用了数据模型,又与监管状况和消费者关注感知等进行了契合。目前将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油、畜禽肉、蔬菜、蛋等食品划为高风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