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进才:禹王传说的守护者

15.06.2017  01:04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赵庆玉

 

 

 

  编者按

  悠悠河湟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海东儿女。在建设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新海东进程中,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海东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你有我也有他。

  讲好海东故事,需要我们行进在路上,将更多的笔触和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因为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

  海东时报启动主题采访活动“海东故事”,您的故事,我来诉说。我们将用心去讲述您的故事,讲述精彩的海东故事。

  在海东市民和县禹王峡景区的门口,放着一块灰白色的石碑,石碑上写道:“大禹治水者到三川,脚印哈留给了人间。黄河的古事传民间,大禹是治水的好汉。”写下这段顺口溜的老人,名叫马进才,自1994年起他决定“丢下公家饭”来守护禹王峡,守着禹王峡的山山水水,守着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一守就是数十年。

  毅然决然的决定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下海潮”,而今天记者向你叙述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同样也在这个时期辞去了峡口村村书记的职务,但他却没有选择追随“下海”潮流,而是默默无闻地选择守护这片自己长大的地方。起初,这里并不叫禹王峡,而被唤作寺沟峡,除了山水显得清秀,它与其守护者马进才一样默默无闻。

  过去寺沟峡(禹王峡)尚未受到任何关注,但大禹的传说很早以前就流传在这里。据马进才回忆,小时候随爷爷来这儿放羊,就时常听他指着这里的一块块巨石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马进才的爷爷早年是名水手,通过筏子从青海龙羊峡到银川青铜峡上运输木头与粮食,见多识广的爷爷对禹王峡的故事很是了解,哪里是大禹治水的祭祀台,哪里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脚印……这些故事都通过爷爷的娓娓道来深深地印刻在马进才的记忆当中。

  当时,由于缺乏保护意识,许多石头都被人们拾捡回家,或者干脆扔进了黄河。1994年,马进才还在任峡口村村支书一职,看着类似的情况,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起儿时爷爷给他讲过的大禹传说。于是,他便做出了一个让亲朋好友都意想不到的决定:辞去“公家饭”跑去寺沟峡(禹王峡)守山。他说:“这是大禹遗迹、大禹文化,必须要受到保护!”

  景区内茁壮成长的树木

  汗水凝结的年轮

  马进才一开始没有细想过,除了进峡守住大禹的遗迹,他还需要做什么。在守山的过程中,他看到不少游人来到山上无处纳凉,于是生出了要种树的念头。听到马进才的打算,村里就有老人来劝说,“这山上是种不出树的,祖祖辈辈都没能种出树来!”

  山上的树木不好成活,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就根本无法存活,要想种树首先就要解决灌溉问题。马进才收集了不少瓶瓶罐罐,遇到雨雪天气就靠这些瓶罐蓄水解决树苗的灌溉问题。但通常还是要靠他下山到黄河里担水。从黄河边到山上一个往返要走4公里路,一桶水40斤,而每担一次水却只能浇四棵树,说起这些,马进才憨笑着告诉记者:“守着黄河哪能没水吃?”

  解决了灌溉问题,马进才开始愁树苗的来源。闲暇时,他喜欢在村里转一转,遇到有树苗的人家,就会请别人将树苗送给自己。乡亲们虽然不理解,但都乐意将树苗送给他。寺沟峡(禹王峡)山体陡峭,加之山上都是些羊肠小道,要想从山底将树苗运到山上,是一件很难的事。马进才在这里所植的每一棵树都是他一次又一次背上山的。有几次,为了将树苗运到山上,他甚至差点摔入几十米深的河谷……

  靠着这种愚公一般的精神,马进才种活了这个山头的第一棵树。从一开始计划一年种活一棵,到有经验后,又计划一年种活两棵,到最后越种越多,这一种就是几十年,这一植就是数百棵!就这样,马进才花了20年种活了200多棵树。这里的每一棵树他都记得是什么时候种的,而这里每一棵树的每一圈年轮,都记载着老人辛勤而又沉默的付出。

  2014年,政府部门给寺沟峡(禹王峡)建立了灌溉管道,说到这些马进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拉阀门,水就自己上来了,一关阀门水又回到黄河里了!”同时,他指着山里正在植树的工作人员说:“我现在老了,种不动了,但有30个人一起帮忙种树,这些新种下的树苗都是他们栽的。”

  禹王峡景区门口的石碑

  坚持不懈的守护

  或许连马进才也没有想到,从当初决定守山到如今已过去23年。期间,马进才守着一湾碧绿无比的黄河水,守着黄河上游的寺沟峡(禹王峡),守着大禹治水的传说,守着大禹文化的每一方印迹……他渐渐意识到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好好守护住大禹文化的。他想将儿时听过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给给多人,将寺沟峡(禹王峡)宣传出去,让来过这里的每一个人知道,这里的大禹文化需要人们保护。

  马进才给寺沟峡(禹王峡)的每个有故事的景点都起了名字,并在这里当起了义务向导。随着他东奔西走地不断宣传,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民和县有个大禹的故里。同时,寺沟峡(禹王峡)也逐渐得到了政府部门及省内外媒体的关注。2010年12月15日经水利部批准寺沟峡(禹王峡)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3年寺沟峡正式改名为禹王峡。

  随着禹王峡(寺沟峡)景区建设不断完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这里游玩的人们都慕名而来。看到游人越来越多,马进才干脆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张贴在了景区的门口。许多来过这里的人都存有老人的电话,继而又带着更多的亲友来到这里游玩。每当游客有需要,只要拨通马进才的电话,他就高高兴兴地给他们做义务向导,向更多的人讲述大禹文化。

  一位湖北的记者称马进才为“名导”,他看到报道后特意打电话向对方解释,自己并没有导游证算不上一名导游。他谦虚地说:“只想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那个记者说得太夸张了。”

  当我们结束采访走出景区时,恰巧遇到了几名带着啤酒打算去山顶消遣的年轻人,马进才赶忙走了过去进行劝阻。回来对记者说:“现在政府部门重视禹王峡(寺沟峡)景区建设,这些小路、护栏都是2014年秋天修好的,现在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但这山毕竟太陡,来这里喝酒太不安全。”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对这里就像对自己放不下心的孩子。每天都要来回跑个一两趟,从峡口到景区,一天至少走10公里的路。

  今年,马进才已将禹王峡(寺沟峡)及积石峡的所有大禹文化进行整理后上报省文化厅,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马进才本人也被海东市评为“大禹文化的讲述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