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帮出一片新天地——我省推进精准扶贫工程系列报道之三

17.08.2015  11:05

  八月的清晨,碧空如洗,阳光微露。李武秀和平常一样起了个大早,顺着这条熟悉的乡间小路,他朝着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乡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晁守存家走去。

  “最近牛饲料够不够用?”“这两天牛奶卖的怎样?价格还稳定不?有没有滞销?”得知情况良好,李武秀长舒了一口气,紧接着又说:“得抓紧时间备好下一季度的牛饲料啊,哦,对了,和学校食堂签订的牛奶配送协议达成了没?”

  干部驻村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通道”和“助推剂”。省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将扶贫目标定位到了单靠种植农作物为收入的巴藏沟乡李家村。“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生活,感情深厚着呢,切实解决乡亲们遇到生活难题、生产难题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自进村后,他们就开始走访村民,为村民献良策、谋发展。经实地调研,多方协调,在听取乡政府和村委会扶贫意见的基础上,工作队从获取经济效益最优的角度确定了农牧户养殖奶牛的项目,帮助李家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与37户农户签订养殖协议。

  晁守存说,以前村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和劳务输出,自从工作队进村后,调整以前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村里争取养牛项目,从奶牛购买、畜棚建设、到挤奶机配发都是工作队给做的。“全村47户,有37户开始走上养牛的道路,和前两年3000元的人均收入比,今年上半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提高到了5000元,好日子还在后头哩。”晁守存乐得合不拢嘴。

  “干部驻村工作开展帮扶制度的建立,开启了对贫困村‘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帮扶制度,为实施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提供了重要保障。”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社会扶贫处处长孙杨介绍,今年我省在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入乡驻村干部资源,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抽调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干部,组建1622支驻村工作队,到全省新识别确定的1622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

  孩子上学难,脚下行路难,低保生活难……几年前,这是巴藏沟乡尔官村恶劣环境和贫困状态的真实写照。而自从省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后,这里的村民感受着越来越多的变化、温暖和希望。

  据了解,早在2011年,省直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开始时,省烟草专卖局的李武秀与他的搭档蒋海荣就和巴藏沟乡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年时间的扶贫工作,前三年主要实施了尔官村的整体搬迁工程,这也让他们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走在新居林立的农家小路上,巴藏沟乡副乡长王新存,指着小路对面的一座“危山”告诉记者,昔日的尔官村就坐落在那座山上,因地势险峻,常常伴随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村民们上山下山惟一的通道是一条不足5米宽的羊肠小道,村民出门、孩子上学都是最让人头疼的“老大难”。

  “是驻村工作队改变了这里闭塞、贫困的命运。”王新存脸上掠过一丝激动。

  工作队来到村子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久居危崖的尔官村48户村民整体搬迁到乡镇中心的主干道旁边。“房子的户型、门头、粉饰甚至里面的装修,驻村工作队都给村民办好了,一年时间里全村老少告别了原来危险的住房,搬下来,生活安心又舒心。”

  “我们打心眼里感谢驻村工作队,他们就是我们最亲的人!”村民星存民由衷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短短一年时间,尔官村焕然一新,尔官村上演的这一幕“翻身记”,让从小在村里长大的星学丽颇为感慨。她说,曾经上大学期间接受过驻村干部帮助,大学毕业后她心怀感恩,又回到家乡,在乡政府做起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我上大学之前,村民们都住在危山上,大学毕业回来发现我们村搬下来了,眼前的新房子漂亮又温馨,心里既感激,又感动。(孙海玲)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