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声 莫河 不能忘却的共和国记忆】 ③留在莫河的不止是汗水和青春,还有生命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莫河驼场,在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历史重任后,老场长张子林等领导班子成员,带领驼工扎根柴达木,默默无闻地用汗水和青春开拓农垦事业……
驼场一大队原址
1965年,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被改名为地方国营青海省海西州骆驼场。改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满腔建设祖国的万丈豪情。
拿起枪杆是出色的战士,挥动铁锹是称职的农垦职工,他们在戈壁滩上,种植了成片成片的杨树,营造出鸟语花香的成片绿洲,相继开垦出了十几万亩的耕地。他们想方设法克服盐碱耕种的种种困难,不仅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还能积极交售爱国粮。
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用驼工的精神激励自己“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驼场一大队原址
在那个大家都知道的年代,运动还是来到了柴达木。老场长张子林因为历史“不够清白”,有过在伪军里任职团长的经历,却没人能证明他是被组织安排打入敌人内部的。他知道自己的委屈,也知道暂时没人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但他真的无法接受革命了半辈子却成为“敌人”的结论,跑到树木里寻短。是女儿发现了父亲的异常,救下了父亲。可是,积劳成疾加上满腔的委屈,老场长还是去世了。
后来,张子林被平反,他的亲人在墓前大声朗读了平反文件后,含泪离开了青海。老场长那个阻止了他寻短的女儿,移民加拿大。
可是,驼工二代,准确说是红色驼工二代的同龄人,都想越洋隔空喊话:妹子,方便时还是回莫河看看吧!父辈们在这里安葬,连当年大家一起去玩耍的荒凉盐场,都成了国内相当知名的“天空之镜”景区,盐场旁边新崛起的茶卡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大家都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如今的莫河,正与繁荣富强的共和国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驼场的知青点。突起的,是食堂的大烟筒。
驼场子弟学校的操场。在学校最辉煌的时候,这里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全学校,师生人数超过千人。
这是当年种植的白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