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昆仑·高原汽车兵系列报道五】一位27年兵龄的“老高原”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报道)自有人类活动以来,青藏高原就孕育着故事。神话的,古代的,现代的……五彩缤纷。
这里要说的是一名在青海当兵27年,一位“老高原”的故事。他叫曹松,是青藏兵站部某汽车运输旅副旅长。
什么叫“老高原”?采访期间,我问了不少人,说一般把老兵都叫“老高原”,但具体是因为什么叫出来的,大家都摇摇头。之后通过曹松所讲述的故事,我对“老高原”一词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说,青藏高原严重缺氧、高寒,是“生命禁区”,可曹松在高原一干就是27年。看上去,黑黑的,瘦瘦的,细一了解,他是位“老高原”没错了。
据说,曹松所在的汽车旅常年奔波的青藏公路沿线,含氧量只有内地一半,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沿线睡觉比内地一线工人耗费的体力还要大。
可曹松,27年来只休过9次假,在青藏线上百次翻越昆仑山,一年下来,平均100天呆在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艰苦地区。
这支汽车部队有这样一个多年来的传统,在大部队抵达前,部队领导要去接站。图为正在接站的曹松。
1992年,接到入伍通知单,18岁的曹松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退伍多年的父亲。“去哪儿当兵?”“青海格尔木,当汽车兵。”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我在那边当过兵,在青海当兵比较苦,做好吃苦的准备。”一句话后,父亲并没有多说。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当兵梦。就这样,曹松踏上了前往格尔木的火车。抵达格尔木的那天是个好日子,远处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骆驼草映衬着荒凉的戈壁滩。曹松耳边响起父亲“做好吃苦准备。”这句话,他对自己说:“我就是抱着吃苦的目的来的,要像骆驼草一样扎根在这里。”
与这位“老高原”谈家庭,是一个充满泪水与歉意的话题。军人就意味着牺牲,但在青藏高原上付出的不仅只有身体,更要具备战胜思念家人的毅力。从上到下,领导是如此,战士也是如此。
“常年回不了家,照顾不了老人小孩妻子……”曹松说,在青藏高原,我们苦的是身子,可自己的妻子苦,苦的是精神。那些来部队的家属,带着孩子坐了火车坐汽车,坐了汽车坐火车,路上折腾多天,住上一个半月就要回去,那些日子家属得到了短暂满足,内心却留下了永久的思念。
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曹松家中父母上了年纪,可这么多年来,他也只是匆匆见了数面。孩子出生时,没有陪在妻子身边,后来妻子辞去了工作做了随军家属,孩子的教育几乎没参与……说起这些,他的眼中尽是遗憾。
这是曹松的人生观、苦乐观。27年来,它像一把火炬,把曹松的风雪征程照的通红。
大部队出发前前来送车的家属。(摄影:单磊)
11月的一天,汽车旅执行冬季首趟进藏运输任务,在大部队出发前,曹松提前一天抵达了拉萨,这是这支汽车部队多年来的传统,在大部队抵达目的地前,部队领导要去接站。
看到整齐划一的军车运输车队抵达目的地时,曹松方才松了一口气。他说:“当了领导后,实实在在花的力气比当战士时还多,操不完的心。”
从士兵到副旅长的27年中,造就了曹松刚正不阿和雷厉风行的性格。他说:“军人不能没有责任心。”他明白,在艰苦卓绝的青藏高原,精神需要是人最高需要,所以在部队卸货期间,他每天深入基层一线,蹲点跑面,找官兵谈心,到一线组织部队指挥工作。
部队休整期间,曹松发火了,原因是某汽车营在吃过饭后没有洗碗。故事很简单,炊事班只有几个人,既要负责上百人的用餐,还要刷盘子洗碗,曹松看不下去,便训了那个营军事主官。
“我们汽车兵开了一天的车,也累。”这位主官试图向曹松解释。
滚滚车流跨过沱沱河,此地海拔4600米。
“就你们累,炊事班不累?”曹松反问后,这位主官沉默了,随后下令战士们吃完饭后自己刷碗。
事后曹松告诉我,走青藏公路的战士不容易,各方面都要照顾到,想到。这里有运输部队,还有保障部队,自己干好自己的事,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曹松所在的汽车旅是一直英雄的部队,它从诞生到现在,经历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的考验。但在这背后却是一组血淋淋的数据。
青藏公路,是一条生命线,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条死亡线。自开通以来,780余名官兵长眠在雪山冻土中。2000多公里的青藏公路,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名军人倒下。上世纪70年代,由于青藏公路事故多发,官兵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50年代每年一个连、60年代每年一个排、70年代每年一个班。当年的情形可想而知。
作为一名“老高原”,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曹松曾经思考过很多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一代又一代高原军人在“生命禁区”扎根奉献,流血甚至牺牲呢?
答案就在这句话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这是1990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这支英雄部队“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并为他们题词:“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
“三个特别”犹如一面红旗,飘扬在青藏线上,激励广大官兵艰苦奋斗,扎根高原,不断创造新辉煌。
直至今日,由于青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国防战略需求等原因,靠汽车进藏运送各类物资依旧是该汽车运输旅所担负的基本、中心任务。
就是这样,60多年来,一代代的官兵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浇筑了高原的现代文明。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干劲?这力量来源于汽车旅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党委,来源于领导班子的创业精神。
曹松说,自军队调整改革以来,这支汽车部队遂行应急性、突发性任务次数明显增多,运输时间跨度更大,道路环境更加复杂。部队通过反复考察论证,多举并施严密组织官兵进行夜训、特训等军事训练,不断依据实际创新训法、战法,逐步完善自身野战食宿保障系统,并且顺利、高效、圆满地完成了各类运输保障等急难险重任务。
“老高原”的故事是永远讲不完的,他代表着一种精神——“热爱青海、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建功高原”。
一代代的汽车兵从入伍到退役,背影匆匆,他们的青春与青藏公路一道延申,他们的热血与沱沱河水一起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