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秀到隆务:生态走廊的绿色写意

30.04.2015  11:31

  今日同仁,一河北向,两岸青山叠翠;三山环抱,四望秀色无涯。

  踏着如歌的行板,嗅着春天的气息,从麦秀林场到扎毛水库,从扎毛水库再到隆务峡口,一条横贯南北的绿色长廊点染出山青、水净、风轻、气爽的胜境,宛如一幅泼墨挥毫的绿色大写意。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旖旎动人的春天,从未与他们如此贴近。

  九曲黄河第一弯处的一级支流隆务河谷地,承载着同仁的绿色梦想。多年的艰辛,曾经的三山黄土,如今已是绿树成荫。

  行进于春日的麦秀林场,望远,重峦叠嶂,万顷苍翠;及近,流水潺潺,鸟鸣幽幽。置身林间,踩着柔软的苔藓,嗅着潮湿的空气,听着独步的清风,顿生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惬意。

  占地6万公顷的麦秀林场,是我省四大国有林场之一,始建于1956年。这片郁郁葱葱的天然林是镶嵌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绿色宝石,也是隆务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2003年被列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沿着滔滔的隆务河前往龙藏沟,林区内山峦起伏,沟渠纵横,生长有近800种高寒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林区树木主要以云杉为主,还有圆柏、青杨等,同时这里还生长少量的油松,这些树种按照自然垂直分布带、地势错杂生长,形成了特殊的高寒森林景观,清澈见底的河水不时卷起朵朵晶莹剔透的浪花,从林区深处一路欢歌奔向谷底……

  来到面积近200亩的林场苗圃里,人工培育的青海云杉、紫果云杉、祁连圆柏长势喜人。据副场长韩富忠介绍,在补植造林中,麦秀林场职工应用抗旱造林新技术,对圆柏补植苗木和半阴半阳坡补种的云杉采用了GGR药物处理泥浆蘸根技术,并在补植过程中对圆柏苗木进行了地膜覆盖,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这些苗木长到20至30厘米时,就移植到林场树木相对稀少的地方,这就大大增加了林区植被覆盖面积。

  扎毛水库工程,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麦秀林场,为了保护天然林,项目实施中,选择了最佳设计规划,以减少对林地的破坏,县林业部门还加大督察力度,确保项目按照设计施工。

  阿赛公路(阿岱至赛尔龙)改线工程从麦秀林场经过,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麦秀林场的天然林,在设计时尽量少占林地,尽管建设成本增加了上千万元,但却保护了60亩到70亩天然林。

  同仁至河南的高速公路原设计规划是穿过麦秀林场,为了避开麦秀国家森林公园,重新修订了设计规划,绕道同仁县曲库乎乡,尽管增加了工程成本,却使上千亩林地免遭破坏。

  9年来,麦秀林场共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造林500亩,封山育林1万亩;完成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3.5万亩;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封山育林19.4万亩,人工补植补种6.36万亩,拉设网围栏29.42万米。到目前,麦秀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46.83%,林木绿化率达到47.11%。

  从麦秀林场到扎毛水库,从扎毛水库再到隆务峡口,一条绿色的长廊在我们脚下延伸。

  “让人多的地方树多,生产生活的地方先绿为目标;城镇周边和公路沿线高标准造林为重点;领导重视,全民参与为基础;部门配合,水路先行为前提;适地适树,严把种苗为关键;封山禁牧,精心管理为保障,”这是黄南州的造林模式,也是同仁县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生态建设中紧咬“营林”这一基础工作不放松,以狠抓天保工程、公益林高标准造林等造林项目为突破口,以项目为支撑,全面创新营林机制,造林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历史性突破。

  早在2002年,同仁县就开始启动东山生态治理工程,在经历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痛苦和失败后,同仁县总结经验,采取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中分片承包负责的模式,同时加大后期管护,至2014年,东山绿化实现了种一片活一片,基本达到了造林规划要求。2012年,又全面启动了西山生态治理工程、2013年将生态治理工作从东西山向北扩展,再次启动了南当山生态治理项目。截至目前,隆务东山、西山、南当山共投资金额达6140.5万元。

  与其他地区相比,同仁县的造林投资总额偏少,但他们珍惜每一笔资金,在克服了条件差、设备缺的种种困难后,年复一年造林不止,几年来共完成人工造林4.1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464.8万余株,封山育林7.5万亩,完成新农村绿化项目18个,义务植树168万株。同时把资金和人力用到后期管护中,确保造林质量。

  昔日荒凉的东山,如今满目绿意;西山、南当山已披上了绿装,树木成片;阿赛公路格拉滩段造林绿化景观效应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道路绿化和景观绿化有效统一。

  为了给荒山披上绿装,同仁县加大了植树造林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今年西山的植树造林中,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在坡度大、阳坡干旱地以圆柏、丁香结合;在阳坡上,以圆柏青杨结合;在坡陡地,以圆柏、山杏结合;在砂石地,以圆柏与榆树结合;在地势较缓地,以圆柏与珍珠梅结合……这样的组合,每年春季花开时节,花期可延长至6、7月份,为隆务地区群众营造了一个观光、休闲、娱乐的场所。

  登上同仁县的南当山,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地已被云杉、油松、青杨等十几种苗木覆盖,时下工人们正手拿铁锹,挖出一条条简易的水渠,为刚栽种的苗木浇水;在格拉滩,驻训同仁的200多名武警官兵挥锨洒汗,在已经基本成林的土地上补种油松。

  在同仁县隆务镇的大街小巷,随着天气日渐转暖,今年又一轮城镇造林绿化工作全面铺开,县城管局的职工或挖或种、或填土,为城市的绿化挥洒汗水。刚从外地移植过来的城市绿化景观树的每株苗木上,都挂着一个个塑料袋子,沿着袋子引下来两根软管,每根管子都有一个针头刺入树干,犹如住院的病人挂的输液瓶。

  袋子里装的液体学名叫大树移栽吊针液,新移栽的、衰弱的树木注入这种营养液能大幅提高成活率。据介绍,这种营养液平均成本在6元左右,新栽种的4万多株核桃、泡桐、国槐等树种由于树体较大,每株树上都要挂5袋左右的营养液,能有效保证苗木较高的成活率。

  走进保安镇夏尕龙村,村庄掩映在绿树中,原先一些村民乱倒垃圾、污水的行为随着环卫设施的购置配备而得到改变。整个村庄干净整洁,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同仁县,像夏尕龙这样的村还有很多——全县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项目区建起了垃圾中转房、垃圾车、给农户发放了垃圾箱,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并通过网围栏、设置保护牌等对水源地进行保护。

  放眼隆务河谷的这条绿色生态走廊,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山岭,一条条碧波荡漾的河流,一株株青翠欲滴的林木,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造林场面,无不诠释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条颠扑不灭的真理。

  今日黄南,既有前人留下的麦秀原始森林,集山之品貌、水之流韵;更有今人耕耘的隆务谷地,营原之格调、绿之青翠,正是这幅链接着昨天与今天的美丽图景,承载着黄南美好的未来愿景!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绿化造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人力和物力投入巨大,而短期甚至很长一段时期内,却很难见到立竿见影的效益。

  那么我们为什么依然持之以恒,热衷于植树造林?

  正如许多种树人和护林人所说,也许我们看不到这些树木长成参天大树的那天,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生活在我们所创造的优美环境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中,诸如三江源工程、祁连山、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西宁南北山绿化等,无一不是关乎子孙后代福祉的“愚公移山”工程。

  在利益驱使、生态观念淡漠的时代,人类的力量可以使一棵树,甚至一片森林瞬间消失;当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的今天,我们才蓦然发现,种出一片林甚至种活一棵树,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对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较为严酷的青海高原,正如许多人熟知的那句话,“养活一棵树比养活个孩子还难。”由此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先祖们栽树何其不易,尽享绿荫庇护的我们,不但不能再肆意毁掉历史遗留的绿色,还要加倍地付出,播种更多的绿色,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绿色财富。

  俯瞰高原,西部广袤的戈壁荒漠上,历经几代人前赴后继奋斗,绿洲面积日益增加,曾经干燥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西部人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在省会西宁,投资巨大的南北山绿化工程历经数十年,已经让西宁人享受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环境福利。在黄南的隆务河两岸,我们又欣喜地看到,昔日几乎寸草不生的东山、西山和南当山上,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近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几百万株树苗正在茁壮成长,成片的或零星的绿色已经从麦秀林区向北延伸,曾经尘土飞扬的荒山正在改变着自身的容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无数鲜活的事实不断提醒我们,只要有作为,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但生态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一项犹如愚公移山般的百年大计,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切忌急功近利,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做好生态建设的每一个项目、管护好每一片草原、种好每一棵树,用爱心和耐心保护和建设生态,为后人留下一个美好舒适的绿色家园。

   数字点击  

     同仁:林业项目投资4246万元  

  同仁县今年实施十大林业项目,总投资达4246万元。这些项目为,公益林高标准造林项目3000亩;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项目3000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生态经济林建设778亩;幼林抚育项目3万亩;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721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投资526万元;三江源封山育林3万亩;三江源苗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300亩;农牧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投资433万元;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项目投资737.1万元;新农村村庄绿化项目,投资120万元。

  这些项目实施后,该县城镇周边绿化面积将增加6000亩,地方特产黄果经济林面积增加775亩,6个行政村将得到林木绿化,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连片整治。

     泽库:奖补资金惠及7.5万牧民  

  本报黄南讯(记者/)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泽库县草原补奖政策成效不断显现。目前全县草原补奖政策落实面积913.12万亩,累计发放奖补资金2.9亿元,惠及牧户2.43万户、7.5万人,户均获益13.3万元,人均3.8万元,补奖政策收入已成为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牧民们积极投入草原生态建设,目前泽库草原已累计灭治鼠虫害1800.85万亩、治理“黑土滩”59.7万亩、实施退牧还草1370万亩;累计完成多年生人工种草补贴8万亩,年实施一年生人工种草补贴15.5万亩,年打贮饲草40.45万吨(鲜草),全县禁牧区草场植被覆盖面积495.12亩,草畜平衡区草场植被覆盖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每公顷分别增产可食牧草(鲜草)642.73公斤和307公斤。

     河南:生态项目投入6628万元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今年投入6628万元,开展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

  其中投资6005万元治理黑土滩6万亩,建设120平方米的暖棚1115栋、40平方米贮草棚1115栋,安装招鹰架932架、鹰巢架233架;林业工程投资623万元,完成三江源封山育林5万亩、湿地封育5万亩、人工灌木造林1200亩。

  同时,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还将确保全县城市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空气达标率100%,水质达标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