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奏响脱贫凯歌

23.07.2019  09:20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之水,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两处发源,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继续向东,就流到了玛多草原。玛多县,因是离黄河源头最近的地方,被人们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

  一手牵着“生态环保”,一手挽着“脱贫攻坚”,遥望玛多连绵不绝的草山牧场和湖泊湿地,2019年5月,喜讯传来:玛多县脱贫“摘帽”了。

  玛多县总人口1.57万人,藏族占93%,是青海省人口最少的县。县域平均海拔4500米,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受自然条件、发展起点、经济结构、积累能力、科技力量、人口素质、社会服务、制度创新、市场机制等因素影响,社会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范围广,2011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玛多县脱贫了!没错,无数干部群众立足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攻坚克难,终于让建档立卡贫困户1721户5075人全部脱贫“摘帽”,这无疑在玛多县立起了一块与长久的贫困告别的里程碑。这块里程碑立得不易。盛夏,我们沿着脱贫的印记,去探寻玛多“脱贫攻坚”中的美好时光。

  “政策先行”,看阳光政策下的民生福祉

  第一站,是黄河源头扎陵湖乡的勒那村。透过车窗远远望去,整齐排列的摩托车队整装待发,管护队队长公保一声令下,摩托车队在“轰隆隆”声中出发了。公保是我们今天的向导,说起勒那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公保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开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村里建起了活动室,每年每家光草补收入就有好几万,大家伙的日子越过越好。”

  怎么个“好”法?公保说要带我们亲眼看一看。走进玛多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随意敲门走进一户,纯手工打造的藏式家具让我们惊叹的同时,也为主人把家装修得如此舒适温馨而感慨。

  “我这辈子从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新家的主人才保说,“以前在山上住的是帐篷,基础条件差,如今搬了新家,交通医疗教育都很便利,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才保欣喜地带着我们参观他的新家“感觉自己真是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了!”

  去年,玛多县1541户4473人的建档立卡户像才保一样,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住进了结构安全、外型美观带小院的新房子。

  谈到易地扶贫搬迁,扎陵湖乡党委书记曲洋才让颇有感触。“以前,勒那村村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的难度极大”,曲洋才让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搬出大山”配套工程,是最符合玛多县实际的脱贫民生工程。

  近年来,玛多县累计投资3.79亿元,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零散搬迁、集中安置”方式,实施了易地搬迁,并配套实施了村道硬化、机井建设、公用厕所、环境整治、电力供应等配套工程,有效解决了牧民群众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绘就了一幅牧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画卷。

  此外,该县精心编制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等规划,有针对性地改善贫困地区通行状况,推动基本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向贫困村延伸、向贫困人口覆盖;完善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低保认定评估体系,综合评估贫困程度,使低保认定条件更加科学合理;突出生态保护优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多措并举落实每轮草原奖补惠民政策,提高群众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实施健康扶贫,筑牢因病致贫防线。全县各医疗机构均开通“一站式”结算模式,进一步完善就医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群众“看病难”等问题,避免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玛多县委书记何海燕表示:“让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玛多县‘脱贫摘帽’,是党交给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玛多县的脱贫之路融汇了党心民意,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政策支持下,玛多县广大牧民群众新生活已经开始,。而在其背后,显示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围绕脱贫攻坚之战,以‘担担子’‘钉钉子’的精神,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心、集全民之智、尽非常之责、用非常之策、创非常之绩的信念和笃行,才使脱贫清零的成果落地玛多,让群众生活有了更大的盼头。”

  “我要脱贫”,感悟牧民群众的内生动力

  如果说,牧民的钱包鼓了、生活好了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改变。那么,群众生产生活观念发生的明显变化则凸显出玛多县在推行“扶志、扶智”上的生动实践。

  黄河乡江旁村第一书记杨义红还清晰地记得,那是2017年1月12日,江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扎西一大清早就打来电话,他想了好几天,终于鼓起勇气找杨义红,想让这位“第一书记”给自己找份工作,他刚经过培训拿到了驾驶证,掌握了驾车技术。

  原来,在杨义红每一次讲解政策、解答群众疑问的时候,都会鼓励有条件的牧民自主创业、自立就业。了解情况的杨义红心里很暖和,贫困户们有了“主动”的想法。最终,扎西顺利当上了县城环卫队的司机,扎西的妻子依毛也通过宾馆服务业务培训成为了天河酒店的服务员,两人每个月工资加起来有5000多元。这可让杨义红高兴坏了,一下子就帮一家人脱了贫。

  扎西的例子不是个案。咨询贷款、询问外出打工的、帮忙找工作的……据了解,玛多县30个行政村,70名驻村工作队干部都主动为贫困户“穿过线搭过桥”。虽然“第一书记”每天都很忙,可是他们真心为群众们主动要求上进、自主创业择业的热情而高兴。

  玛多县的“第一书记”们每天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求助,最初多数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可是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牧民们的“求助”方向渐渐趋于帮忙找工作、积极寻求培训等。这样的转变,“第一书记”们打心底里暖和,都说自己的工作没白做,牧民群众们个个积极努力求上进的“氛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玛多县县长利加对于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的现象深有感触:“有了‘安居’,要引领农牧民在脱贫之路走好走远,更要‘乐业’。扶贫,不仅是扶出‘眼前的光景’,还要着眼未来。唯有‘扶志’和‘扶智’,才能从根子上破解难题。这些年来投资开展汽车驾驶员培训、民族歌舞培训、掐丝唐卡绘制、藏毯编织、烹饪技能、生态养殖技术等各类培训,就是厚植脱贫攻坚的基础。”

  “奔向小康”,特色产业引领脱贫思路

  “扶上鞍马,须再送一程,倾情倾力才能不负使命担当”,玛多县副县长雅扎西说。精准是保障、活力是源泉、产业是支撑,一个个量身定制方案背后,是实事求是的脱贫思路,产业园区建设、生态扶贫、村集体经济“破零”、光伏扶贫……围绕产业精准发力,是玛多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纯净空气、清澈泉水和无污染牧草……来到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村,这里孕育着我国古老的绵羊品种之一—藏羊。这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典型,以藏羊养殖为主导行业,具有较高的资源优势及地域特色,2013年“玛多藏羊”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扎西东智是“玛多藏羊”受益者。他介绍,以前自己放牧,现吃现喝,到年底了也就杀只羊过年,日子过得紧巴。但自从加入了合作社,牛羊养殖科学合理了,农畜产品能加工、有销路,都不用自己操心,在合作社干活有工资,年终还能分红,收入比起以前高了很多,这种“稳赚不赔”的扶贫合作社,让他感到日子有了奔头、有了底气、有了滋味。

  花石峡镇日谢村2014年成立了日谢村日旁同兴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牵头带动、合作社整合经营、党员示范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致富能手帮助贫困户以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投资230万元建立了藏羊产业化养殖基地,藏羊母羊存栏近4000只,使全村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转变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使当地牧民群众实现了增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美。仅仅在2018年,玛多县与旭利高原生态农牧产业科技示范园签订合作协议,县政府以投资520万元的农贸市场和“玛多藏羊”品牌使用权入股,统一从全县9个合作社的1525牧户收购藏羊,利用扶贫电商平台,负责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实现销售额300万元,增收150万元, 9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民户均增收531.8元。

  雅扎西介绍说,“本着因地制宜兴产业的思路,首先在区位优势突出的村开辟“实验区”,重点培育扶贫产业,积累成功经验,发挥成功经验的辐射带动作用,玛多藏羊走出去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优势特色产业异军突起,瞄准更广阔的市场,将富民产业的“蛋糕”做大做强,让牧民群众“奔向小康”。

  脱贫了……“黄河源头”传递着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真情实感、悉心关怀,玛多广袤土地上的各族群众也在新时代的召唤中,正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昂首阔步前行。

  【微感言】

关键在思路对头方法妥当

  在玛多人的回忆中,“富裕”二字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遥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玛多草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派繁荣。一万多人口的玛多县,牲畜拥有量最高时竟然有一百六十多万头(只),全县人均年收入曾连续三年在全国名列前茅。

  然而,曾经“富得流油”的县,却在2011年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追根究底,是天灾人祸,是过度放牧和无序开采,才导致草稀天旱,鼠害猖獗;雪线上升,湖泊萎缩。牧民开始背井离乡、另谋出路。

  痛定思痛,玛多县决定走一条保护生态和脱贫致富双赢的新路子。

  玛多县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零散搬迁、集中安置”方式,对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搬迁,并配套实施了村道硬化、机井建设、公用厕所、环境整治等工程,全力打造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美丽乡村,让牧民搬出生态环境脆弱的草原,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保护生态环境,搬出草原,牧民们开始谋求新的生活。“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员政策,让每一户贫困户有了家庭生活的最低保障。同时又采取“自愿培训、自主选择”的方式,开展汽车驾驶员培训、民族歌舞培训、掐丝唐卡绘制、藏毯编织、烹饪技能、生态养殖技术等培训,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致富技能,加快了贫困牧民脱贫致富步伐。

  如今,在“光伏扶贫”的推动下,玛多县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县正在阔步前行。保护“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与推进“黄河源头”的牧民新生活正在同步进行。

  玛多县的“脱贫之路”说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要思路对头、路径对头、方法对头,完全能够实现生态与脱贫的互促双赢。

“双联共建”搭平台 “结对双帮”奔小康
    根据《在全县党支部开展“双联共建”活动实施法院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近年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决战脱贫攻坚,2018年9月全县62个贫困村1953户809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6.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