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型 做贡献 喜迎十九大】17年的坚守只为责任和爱

12.10.2017  11:53

  青海新闻网讯 阳光照耀下的远山在苍茫中显得空灵和渺茫,眼前一排排红白或者绿白相间的教学楼格外整齐,一棵棵绯红的枫树上,不时飞来几只麻雀短暂停留,大山脚下的教室里传出阵阵朗读声,抑扬而久远……

  走进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咱干村,阴山脚下有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甘沟乡中心学校。这所学校里,有一部分教师离家几十公里,但为了这里的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扎根乡村、潜心育人,不为名利,不计得失,过着忙碌而又辛苦的生活。

  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没有震撼人心的感动场面,但他们个个心怀善良,肩负责任,用最平凡的举动书写着教书育人的动人故事。在这些教师中,白治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十七年来,他把青春和爱默默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

  白治军为学生辅导功课

  个头小“能量大”的白老师

  17年前,大学毕业后,20岁出头的回族小伙白治军从民和县川口镇享堂村的家背着行囊坐上了班车,带着一家人的希望前往距离县城70多公里远的甘沟乡教书。

  初到甘沟乡,生疏的地方、泥泞的乡间小路、简陋的办公条件……这些与期望距离甚远的工作状态,让白治军有了几分失望,甚至由于职工宿舍紧缺,作为回族的他只能借宿在当地的土族同事家中,想到要长期工作生活在这里,他越来越不甘心。

  熬过了半学期后,学校上任了一位颇有经验的领导,不管在教学还是生活上,都对年轻教师关心有加,指导有方,白治军把这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默默记在了心里。时间一长,上数学课的他开始逐渐发现了教学的意义和乐趣,也开始觉得工作有了劲头。一年下来,由于工作出色、责任心强,白治军所带的班级在年级中名列前茅,他还担任了学校理科组的教研组长。就这样,白治军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默默的坚守在了山区的教学一线上。

  白治军个头很小,但是浑身却充满了能量与活力。他一直认为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开启智慧的知识宝库,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所以,他把教学思想渐渐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一年,白治军在承担学校教务处工作的同时,还担任着4个班的化学老师,为了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掌握,他在雪糕棍上编好数字以后装在易拉罐里,让学生随机摇出题号做相应的题目。每次摇题号的时候,同事们觉得白老师就像一位卜卦的“算命先生”,十分滑稽,学生在摇的时候也偷偷捂着嘴乐。但是他们却越来越喜欢到白老师的办公室里做题。经过长期实践,白老师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同事也越来越认可他的教学方式。

  白治军和学生谈心

  课间,白治军与学生打乒乓球

  学生心里的“穆萨哥”

  甘沟乡位于县城南部,那时候的当地群众大多靠几亩薄田过日子,很多家庭处于贫困状态,学生们穿着俭朴,甚至还打了补丁。

  白治军家中兄妹五人,打小尝过贫穷滋味的他,看到学生衣服上的补丁,心里不是滋味。他利用周末回家,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出了一大包拿回了学校,当他把这些衣服分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时,衣服虽然稍显肥大,但是学生们的脸上还是笑开了花。男生的衣服解决了,那女生怎么办呢?白治军又从当时自己并不多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为班上几位家庭贫困的女生买了衣服和鞋子。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描述白治军:“白老师尽管个子不高,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我们心中,他无比地高大!”

  当时学校没有住宿条件,白治军所带班级里的回族姑娘小李每天只能靠步行往返十多公里的山路上学。由于腿脚不便、离家较远,家长打算让她辍学。白治军知道后,来到小李家中做家长的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同样是回族的白治军拿自己的姐姐讲道理,拿自己以前班里的学生举例子。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小李的家长,小李的父亲开始骑摩托车接送她上学、放学,直至中学毕业。

  后来,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新建了教学楼和住宿楼,路途较远的400多名学生开始了住校生活。学校领导经过商议和物色之后,让处事干练、责任心强的白治军管理起了几百名住校生的住校生活问题。白老师尽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但是管理住校生还是第一次。由于6年级住校的学生年龄小,排队吃饭、夜间上厕所,以及学生间的矛盾纠纷等任何问题都不容忽视,这让白治军一时有些上火。但是经过深入思考后,他开始不断地探索管理方法,与学生谈心谈话,在住校生中评优等。时间一长,住校生间形成了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很多学生私底下开始叫他“穆萨哥”,把所有对白老师的情感包含在这亲切的称呼里。

  心中的遗憾从不表达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白治军家中共有五个兄弟姐妹,除了最小的他和一位姐姐有稳定的工作,其余三兄妹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06年,白治军和兰州市红古区同样当老师的女友喜结连理并定居在了红古区。两年后,儿子出生了,这让白治军又多了一份牵挂,但白治军始终没有因为一周只能回一次家而放弃山区的教学工作。

  2010年4月,白治军的父亲病情加重,由于工作任务重加上父亲“好好工作”的嘱托,担任学校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的白治军并未请假回家照顾病重的父亲。4月20日,家人打来电话说父亲的病情加剧,情况很不好,白治军这才请假回家。70多公里的盘山路,让白治军感觉格外漫长。令人遗憾的是,当白治军赶回家时,父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他跪在父亲的遗体前失声痛哭,他怎么也想不到昨日在电话里的“好好工作”竟成了父亲最后的遗言。虽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遗憾和困难,但白治军从不会向同事和领导提起,在领导和同是的眼里他永远是一副事事顺心、无比坚强的样子。

  2016年底,川大高速公路经过两年的建设终于正式通车,白治军回家的时间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了40多分钟。但是,党建、学籍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永远离不开他,他仍旧像过去一样,穿梭在学校里,忙着自己的工作,一周回一次家。

  17年来,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井井有条地面对状况百出的学生,完成繁琐的班级事务和接踵而来的学校事务。但他身边的人依然会有一种感动,为他那教学中的智慧,为他那平淡中的坚守,为他那生活中的善举,更为他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爱。

  他的可贵,正是缘于纯粹而执著地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工作,真实而宽厚地爱着每一个孩子。17载的岁月里,他见证了甘沟乡的发展,看到了学校的变化,送走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赢得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心。但他留给自己的,是四十出头却两鬓的白发和对家人越来越深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