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庄的“化短为长”

18.07.2014  11:12

  青海新闻网讯 从贵德县城出发往东行驶了大约10公里,我们便走进了地势险峻的松巴峡。一条简易的砂石路蜿蜒在悬崖峭壁,大约30米深的峡谷底部是暗流涌动的黄河。手心里捏着一把汗,在一路的沉默中我们穿越了松巴峡。

  穿过松巴峡,眼前突然开阔,站在峡顶俯视,黄河像是一把扇子,在这里缓缓打开,扇面上的黄河北岸是一大片翠绿的树林,贵德县尕让乡松巴村被树林包围着。村庄背靠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走进六月的松巴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座座古朴的庄廓在这里错落有致,参天大树随处可见,而此时正是沙枣花开的季节,数百颗沙枣树点缀于村落,上面开满了黄色的小花,阵阵花香沁入心扉,使人心旷神怡。

  同行的贵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业伟向记者介绍,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使得松巴村贫困落后,人均年收入2600元左右,同时也正因为地处偏僻,使这个村落较好地保留着原始和纯朴,为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利用现有资源,求真务实,科学规划,松巴村的“短板”却凸显出了“长板”的优势,2013年的春天,以“民俗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松巴村改造工程投入实施,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民居的改造。

  看到记者的到来,村支书力格太显得格外高兴,他抓住记者的手不停地说,给我们好好宣传宣传,叫西宁人到这里耍来!在力格太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几户农家,每走进一户,乡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大树的枝叶抚摸着古朴的土墙,吱呀一声两扇木制大门推开,小院的中央不知名的花争相斗艳,屋前或者屋后,沙枣花香袭来弥漫整个院落,土木结构的房屋,没有过多的修饰,简单而厚重,走进屋内,是那淡淡的松木的清香,屋内的一角是热炕,紧靠一扇木制的窗户,阳光透过窗棂,规整的洒满热炕……

  尕让乡乡长豆太扎西告诉记者,松巴村是一个纯藏族村落,共有98户人家,294人,耕地面积423亩,农作物以种植冬小麦为主,2013年开始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共投资970万元改造民居,平均每户民居改造政府帮扶10万元,截至目前93户民居的改造已经完成,剩余的5户改造正在进行中。

  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使得松巴村保留着极好的生态。漫步于松巴村,一棵棵参天大树如慈祥的老人,宁静而悠远,村支书力格太说,松巴村100年以上的大树有150多棵,其中年龄最长的两棵树已是580岁的“高龄”。

  古树是松巴村的宝,村里还有一宝,就是从一棵古树的树根流淌出来的清泉,喝一口,冰凉、绵柔、甘甜,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似乎也使这个村庄成为养生的福地,如今村里健在的老人,80岁以上的就有28人,如此小小的一个村庄,高寿老人的比例令人惊叹!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民居的改造是其中主要的一项,但不是全部。尕让乡人大副主席索南才让告诉记者,民居改造、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后续产业发展是松巴村发展的四个主题。

  目前这四个主题正在松巴村有序推进,其中尤为核心的就是与民俗文化旅游息息相关的后续产业发展,据了解,目前松巴村已开设农家乐3家,到今年底预计达到12家,到2015年底实现35家的规模,这样游客的吃住问题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农家乐的开设,政府给予每户3万元的补贴,同时在今年的4月,县就业局专门在村里举办了烹饪技能培训,培训为期一个月,有48名村民参加。

  "我们不需要高档和复杂的饭菜,就是一些农家饭,原来也会做,只不过让农家饭显得更专业一些。"村民才让东珠和他的老婆参加了这次培训,今年5月份,他家的农家乐接待游客1000多人,虽然大部分游客只是来看看,没有产生吃住的消费,但仅仅一个月,他的纯利润实现1.6万元,可以说,起步令人欣慰。

  在松巴村的发展后续产业方面,贵德县委、县政府更加注重产业链的效应。农家乐逐步发展起来,与此配套的50亩蔬菜种植也已启动,就在记者采访时,50亩蔬菜种植全部结束,同时150亩的杏、梨、核桃等经济林种植也已全部完成,届时可以实现游客的采摘体验。

  从传统的农耕到民俗文化旅游,松巴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谓力度空前,并为这个村庄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贫穷、闭塞、落后即将成为历史,富裕、文明、和谐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投资352万元的乡村道路硬化正在建设中、投资180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正在建设中、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一切都是进行时!

  最大的问题还是路!在采访的过程中,乡长、村支书道出了最大的担忧和顾虑。"在悬崖峭壁上修一条公里,成本太大,不现实,目前村里的黄河边上正在修建一座码头,到时候游客可以坐船来村里!"村支书力格太兴奋地对记者说。

  采访结束的时候,热情的村民拿出自家酿的酩馏酒,盛情难却,记者端起碗一饮而尽,绵柔、酸甜、回味无穷,松巴村的幸福,如同这一碗酩馏,一切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