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一带一路”系列研究成果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02.07.2015  16:33

  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京举行。与亚投行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该战略的实施,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持。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成果与专题数据库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出席并致辞。

   为“一带一路”战略落地 提供学术支持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近两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一带一路”从倡议成为战略的全过程进行了密切的跟踪研究,发表了很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今年2月5日还举行了20家单位参加的“一带一路”专题工作会议,部署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工作及有关学术活动的开展。

  此次发布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标构想、实施基础与对策研究》等著作、《“一带一路”与亚洲一体化模式的重构》等智库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过去几个月内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致辞中,李培林指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而其落地则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一带一路”涉及区域广泛,以往也没有进行过集中系统的研究,现在我们的政府要全面、具体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我们的企业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找寻潜在的无限商机,这都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指导,需要有周全而专项的研究分析,需要我们的研究机构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开展各种专项研究。但是必须正视的现状是,目前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有关丝路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和实时动态的系统研究偏少,特别对一些相关小国来说尤其如此,几乎没有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这些都给我们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李培林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为了更好地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智库服务,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积极开展为政策落地提供支持的研究工作,联合具有整合和平台作用的优秀学术出版机构,经过两年的全力酝酿,2014年底正式大规模部署启动“一带一路”战略的专项研究,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战略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多年的主要特点是“引进来”,从“一带一路”的提出开始,其主要特点将是“走出去”。通过“引进来”,实现中国的振兴;通过“走出去”,将实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李永全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向学术界特别是智库提出了全新的任务。以往狭义的智库主要是出思想、出战略、出建议,在“一带一路”问题上,仅做上述工作已不足够。目前,智库需要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要宣传并开展公共外交,仅坐在书斋里已经不够了,应当走出去做调查研究特别是田野调查;要与世界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我们的实业界了解世界,为此需要务实的作风。

   预判与应对风险不可或缺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一带一路”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预判并有效应对可能的风险密切相关。

  风险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表示,欧亚地区显性风险集中表现在地缘政治、非传统安全、国内政治风险等方面;隐性风险则表现于法律规定的公共投资市场准入的边界和标准、主体界定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走出去”时对隐性风险常常不了解,政府需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和巩固双边关系最为重要,还要加强政府在总体规划布局、政府间协议和融资中的协调作用等;“走出去”的企业需要承担自身责任,确定和实施项目时做好各类风险的评估,增加安保投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面对的风险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安全风险和社会人文风险四类。沿岸国家大多是处于政治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可能出现;中央与地方在法律规定中常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并且法律会变化;大多是中等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风险;此外,如不了解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特别是政府援建项目一定要“接地气”,真正深入当地,这对于企业“走出去”和项目共建非常重要。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灵桂、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峰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等出席发布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