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民国时期的青海身份证
26.12.2014 17:05
本文来源: 青海热线
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是现代人出门或办事所必备的物品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身份证,我们几乎寸步难行。而市民朱新尚收藏的一张“中华民国”时期青海的身份证却因存世稀少而更显弥足珍贵,且为研究民国时期户籍人口管理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朱先生收藏了一张民国三十七年颁发的身份证,其证件长15厘米,宽10厘米。与现行的身份证不同的是,当时的国民身份证分两面四折页,封面有“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明书”字样,还有编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颁证时间。身份证明上的当时地址是青海省湟源县高陵乡1保10甲3户,显示的受教育程度为“不识字”,从事行业“农”,职位是“自耕”,姓名“董永洲”,家庭成员“妻、子、侄”等的名字均有注明,左下角张贴照片处按有指纹,并注明了十指的箕斗形状等项。
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始于1936年“中华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当时,宁夏省政府要求居民凡15岁以上之男女一律佩戴“居民证”。这种“居民证”由白布制作,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高、面貌、特征以及指纹的箕斗形状等项,这就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
这张身份证,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沧桑,纸质已发黄变旧,但对身份证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从制作看,由于当时物质条件所限,该身份证以硬质纸铅印而成,纸质较粗糙,与现行精美耐用的身份证无法媲美。但是民国的身份证也有其科学和实用的管理特点。如采用了一些因素来强调和彰显身份证的唯一特性。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指纹记录来标志每个人终身不会磨灭的信息等,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本文来源: 青海热线
26.12.2014 17:05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