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潭好水尕斯湖

19.09.2016  16:06

  青海新闻网讯 甲午新春之后,我接受青海省海西州政协的委托,为“柴达木文史丛书”写作一本《冷湖那个地方》。因为我曾是一个柴达木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造化,与柴达木的培养是不能分开的。所以,我把所有其他的事情搁置一边,闭关式弄了两三个月,不仅写出了长篇散文《西部之西地理辞典》,而且写出了百余则文史笔记《盆地文坛艺苑逸事》。两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谈到2004年8月底,中国作协西气东输采风考察团从北京冒雨出发,穿陕北黄土塬,跨山西太行山,经陕京复线、长庆油田,到达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湖畔。采风团团长、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在兰州一家宾馆等候与大家会合。团员有著名作家、诗人尹汉胤、熊召政、赵瑜、邓贤、郭雪波、萧立军、张洪波、冉冉,中国石油作协主席、中国石油报社社长肖平(著名诗人肖三之子)、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党委副书记李伟、《地火》主编杨绽英全程陪同。

  陈公此行,外界没有怎么特别关注,而他自己比较看重的一点,乃是此前2002年秋天,他被聘为西安石油大学驻校教授。第二年春节以后,他就在学校为其提供的居所内安顿下来,白天整天的事务包括写作、读书、会客,都在这儿进行。每写完一篇作品,他都会在文末缀上时间,还有西安石油大学所在地“二府庄”。所以这次应中国石油作协之邀,是与其石油大学相关教职的配套经历。

  关于陈公在尕斯库勒盆地采风考察的行状,一是来自于我的大学同学凌须斌,二是同行的吉林诗人张洪波,三是随团女记者张丽娟写的随行记。凌须斌当时担任《中国石油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跟随采风团在盆地活动,并与陈公在油砂山合影留念。他告诉我,8月29日下午,经过9个小时的跋涉,驱车500多公里,陈公一行从敦煌赶到了盆地西部,远远地便瞅见昆仑山脚下蓝悠悠的尕斯库勒湖。一路上的长途颠簸,高原反应,单调干枯的景色,让他感觉十分疲累,此时见了融雪汇聚成湖的纯净的水,心里十分高兴,说:“远荒大漠中有这一潭好水,多么珍贵难得啊!”在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井跃参1井前,戴着白色帽子,身着深蓝色中石油工作服,眺望高耸的祁曼塔格雪山,他使劲地抽着雪茄,眯缝着眼睛,默默地伫立了许久,之后缓缓开言道:“以前我光听说石油人工资高,待遇好,现在看来完全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在这样的不毛之地,长年累月,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得待在这儿,把整个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了柴达木,我想任何人知道都会为之感动不已的。”得知采油一厂文学青年们想办一本刊物,他应邀欣然题写刊名《尕斯湖》。由于身体状况不好,围观者、索字者太多,他将“尕”写成了“孕”。经人提醒,回到西安后,他马上再写一幅寄来。现在油田内部网站上挂着的《尕斯湖》电子刊物,就是他重新题写的三个字。

  原在华北油田工作的张洪波,是继李季先生之后最著名的石油诗人。他跟随陈公走进大盆地,来到尕斯库勒湖畔,写下《柴达木随笔》三首诗作,分别是《跃参1井》《狮20井》《冷湖石油基地残垣》,诗中有一种慷慨悲歌的英雄气象。他告诉我,采风团走到甘肃敦煌,陈公拉稀拉得很厉害,但还是坚持走到了花土沟。张洪波当时也差点儿半路撤退,因其腰部长了一个疖子,愈来愈难受,每天要坐车,有点儿挺不住了。从花土沟医院换药回到宾馆,陈团长问他病情咋样,严不严重,他说还能坚持,陈公说那就甭喝酒了。回到长春,一下飞机,张洪波就被直接送到部队医院,不照片都能看到肚子里的东西。

  到达花土沟次日上午,参观世界海拔最高的油井狮20井(3430.09米),返回花土沟镇的途中,陈公的心情显得特别沉重。在那个一望无际的荒漠深处,他没有看到一片绿叶,深知水对于天、地、人的重要性。从那以后,他养成了一个毛病:喝完矿泉水,还要在嘴上再磕磕瓶子,把瓶壁上点点滴滴的水全都磕进嘴里。洗手时伸着一双手,迟迟不敢放入盆中,嘴里念叨着“多好的水啊!”“多好的水啊!”为了缓解沉闷的气氛,张丽娟问他业余爱好是什么,他说写毛笔字、跟朋友聊天。聊天?惜言如金、不善辞令的他喜欢聊天?小张感到困惑不解。陈忠实这样解答她的疑问:“我有个毛病,别人说话的时候从不插言,只要有人说话我就听,不管是任何场合,有人说我就不说了。”小张告诉他,最近刚买了他的新作《鹿野村》,准备拜读,他心平气和地说:“假的,绝对不是我写的。”“假的?”面对她的惊讶,他表现出一丝无奈:“完成《白鹿原》以后,我再没写过长篇小说,可是现在社会上盗用我的名字,出版的长篇小说有十几种版本,假冒让我毫无办法。”

  陈公虽然只去过一次尕斯库勒湖,但写了一篇影响很广的散文《柴达木掠影》,最初载于2004年12月27日《文艺报》。他在文中感叹道:“在柴达木一路走来,超绝想象的大自然的严酷,对我发生着连续的冲撞;传说的和墨写的开发柴达木的英雄业绩,对我也发生着令人由衷感动感叹的冲撞;眼见的正在掘进的钻机和悠然运动的抽油机,穿着溅有油痕制服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张张自信而又鲜活的脸孔,有一种更富活力的冲撞。尽管我不可能加入这种环境下的这一群劳动者的行列,却乐意接受这种冲撞,增强精神和心理的钙质,更踏实更从容地面对生活。”后来,他告诉《西安晚报》记者:“作家急需这样的采风活动,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充实、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此行最忘不了的是柴达木、花土沟和尕斯库勒湖。”

  2015年春天,我开始考虑编选《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天边的尕斯库勒湖》两个散文选本,《柴达木掠影》自然在首选之列。11月4日早上七点半,我给陈公发去短信,告诉他这件事并征询是否同意收入其大作。不到两分钟,电话来了,他说:“建华,我支持你编这些散文选本!这是功德啊!大好事嘛!一般人还弄不了呢!我的文章你就随便用吧!还需要我做什么,你吱一声!”我的心里滚烫滚烫的,将他的电话后四位数以*取代,截图连同文字发到微信朋友圈,点赞如云,都说没有想到国内文学界泰斗级人物,竟然如此平易近人。

  【作者简介:甘建华,1963年8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湖南分院(湖南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衡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湖南尚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衡岳湘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编辑职称。出版《西部之西》《天下好人》《铁血之剑》《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冷湖那个地方》《柴达木文事》《盆地风雅》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