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故事:一个移民村的“创业精神”

03.05.2017  11:22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三八”妇女节, 28岁的扎西拉毛受到了村里的表彰。

  表彰她,是因为她被评为村里的巾帼创业典型。她所在的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多尔玛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村。过去,大家都是传统的牧民,后来集体搬到了格尔木市,不再靠放牧为生。虽说家家都享受国家发的草原奖补,但要想发展得更好,收入更多,就得跳出过去靠草原吃饭的模式,想办法干点什么。

  “表彰巾帼创业的典型,就是为了激励大家的创业精神,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多尔玛村第一书记郑得伟说。去年8 月,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扎西拉毛开了一家“拉毛超市”,初始资金3万元,来自于国家发的草原奖补。经过一年的经营,超市生意很好,同时,她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市里打工,每月多2000元的收入。

  “郑书记告诉我,这次表彰我,就是希望我好好带头。我有信心把超市经营好。”店里来了熟客,扎西拉毛一边招呼一边说。

  也许在其他地方,开个小超市算不得什么,但在祖祖辈辈都放牧的多尔玛村,开超市还是新鲜事物。看惯了草场、养惯了牛羊,要融入现代生活,学会挣工资、搞经营,还真不是容易事儿。

  技能单一,是阻碍村民们创业、就业的一大原因。扎西拉毛受表彰的同时,村里正张罗着搞培训,让大家学技术。“这次报名很踊跃,报的最多的是厨师和计算机。到了城里以后,大家都希望有能力开始新生活。”村支部书记才仁昂加说。

  村民三周既是村委班子的成员,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搬迁后,他鼓足勇气,找亲戚凑钱买了一辆价值35万元的装载车,放下牧鞭端起了方向盘。现在,他已经全部还清了欠款,车也增加到了两辆。村里还有几户也和他一样买了装载车,收入都很不错。在个人努力的同时,村集体也在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多尔玛村有一个合作社,郑得伟和驻村工作组进村以后,便和村三委班子商议,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在创业方面带个头。一番合计后, 2016年 4月 19日,合作社在镇上开了一家藏餐吧,这在全镇的合作社里还是头一个。

  “我们的想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先在镇上开一家,干好了可以扩大规模,开到市里去。这个藏餐吧相当于我们的‘创业学校’,通过它积累经营和管理经验。”郑得伟觉得,哪怕经营上遇到一些挫折也不能气馁,关键在于有这份创业的热情与精神。

  藏餐吧开业后,村委会成员分成三组,轮流值班搞经营,一组干一个月。这样一来,每一组都能学到经营餐饮的经验。每隔一段时间,三个组还进行评比,比一比哪组生意最好,给予奖励,落后的组总结原因,迎头赶上。同时,合作社还统一收购村民制作的酥油进行销售,尝试打造“唐古拉酥油”的品牌。

  “藏餐吧的后续发展计划,就是发展酸奶、风干肉、酥油等藏式特产和工艺品的销售,并利用网上开微店等形式打开销售渠道,多尝试多想办法,走好我们的创业路。”郑得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