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118万个转移就业致富梦
若没有农牧区转移就业政策,也许如今,甘长文还是那个靠天吃饭难以为继的地道农民。
八年间,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村民甘长文从守着田地就业无门的农民“三连跳“变身枸杞种植户,曾经的土坯房升级为县城楼房,个人年收入达20万元,还带动近百名同乡走向致富路,好日子越过越美。
因为不甘贫穷,初中毕业后,甘长文走上了打工之路,修过公路、当过小工、也跑过运输。
2007年,听说曾经的工友们都去柴达木采摘枸杞,甘长文也收拾行装,第一次踏上了枸杞采摘之路。
“那年,我来到都兰县诺木洪农场采摘枸杞,当时枸杞采摘价格只有每斤6毛钱,一天下来也能挣个60元,这对当时做季节性普工的人来说已是不错的收入。”
经过两年的枸杞采摘,甘长文一家的生活状况已得到较大改观。但他不满于此,2009年,甘长文带了13名同乡到诺木洪农场采摘枸杞,实现了由枸杞采摘人员到枸杞采摘劳务经纪人的转变,收入明显提高。
在带领乡亲们开展季节性务工的同时,甘长文看到了枸杞种植的丰厚利润,于是在2011年,他个人筹资到诺木洪农场种植枸杞,几年后的今天,甘长文已经拥有25亩枸杞地,年收入20余万元。
“2015年,我在互助县城购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孩子上学条件好了,收完枸杞后,我也可以回来过个温暖的冬天了。”
从枸杞采摘工到劳务经纪人,再到枸杞种植创业人员,甘长文仅是青海省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致富的一个缩影。
2015年,青海省进一步加大异地转移就业力度,全年全省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8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12.4%,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40.1万人次,异地转移就业34.8万人次。全省劳务经济收入67亿元,比上年增加7亿元。
几年间,青海发挥地方特色,打造劳务品牌,“金秋采棉”、“海西采摘枸杞”、“化隆牛肉面”、“土乡农家乐”、“丹噶儿皮绣”、“贵南藏绣”等劳务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培育壮大,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劳务基地,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协作,让劳务品牌发挥了积极带动异地转移就业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实现异地转移就业岗位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