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工程:西宁乡村振兴特色路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道道野菜美食吸引市民下乡,让湟源县东峡乡下脖项村农家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大通县青林乡下阳山村,能人李更峰瞄准村里的山泉水,做起“水文章”,带领村民出家门、进厂门,腰包越来越鼓。
坐落于云谷川地区的湟中区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不仅可以让村民以资金入股参与分红,还可通过技术帮扶、低价提供菌棒等方式,从事食用菌种植销售增收,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西宁市深入实施“三乡工程”,走出具有西宁特色的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高原古城乡村大地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把“三乡工程”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工作载体,西宁上下凝心聚力,坚持以“守底线、抓发展、促创新”为总要求,因地制宜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子,握稳乡村全面振兴“接力棒”,全力描绘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画卷。
三乡工程 西宁样板
攻坚克难实现脱贫不是终点,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西宁“三乡工程”先行先试,不仅为探索乡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创意,更提供了素材与范本。
着眼于城乡资源要素的融合,2021年2月26日,市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市委主要领导在会上明确提出了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
从创新开局,到纵深推进,两年来,“三乡工程”激活乡村振兴“人、地、钱”三要素,在乡村富农民、助创业、美环境、促文明,激活乡村沉睡的土地,架起城乡要素资源互通互联互融的桥梁,为村庄带来活力,为村民带来“好日子”,成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一张亮丽“名片”。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西宁市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暨“三乡工程”指挥部,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出台30条支持措施,实行任务清单管理,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力度,依托“惠社e贷”“扶社贷”等,提高贷款规模、贷款担保等,建立“三乡工程”网络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培育“三乡工程”经纪人等市场中介,促进涉农服务市场化……
打造多方保障的工作格局,一项项强有力的措施,显示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决心和雄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跑出“加速度”!
乡村有人来有钱赚
有人来、有活儿干、有钱赚,高原古城西宁城乡之间正在交融。
“快点快点,客人马上到了!”
城中区总寨镇莫家沟村村民文菊莲一边忙着摆放碗筷、准备食材,一边不时地向门口张望,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真没想到,我们村会变得这么漂亮,路灯、休闲广场、环保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生活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依托‘三乡工程’,莫家沟山庄一炮打响,乡村旅游火了,下乡的市民越来越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日子别提有多美!”说起家乡的变化,文菊莲很是兴奋。
“走进村子,酒香就一直萦绕在鼻尖,这种感觉很奇妙。”冒着热气的青稞,沁人心脾的酒香,把从西宁市区特地而来的顾客徐宁嘴角“熏”出了笑容。喝特色美酒、尝农家美食、品民俗文化,让他的下乡之旅显得充实又美好。
随着“三乡工程”的不断持续深入推进,青山绿水间,一首首农村改革新曲在乡村谱写,一幅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600多个美丽乡村的魅力不断迸发,更多百姓过上了美丽生活。
富民强村引擎动力足
屋外春寒料峭,舍内暖意融融,这样的场景照进了湟中区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的现实里。在现代化恒温牛舍内,1147头荷斯坦奶牛正在悠闲地吃草。
依托东西部协作帮扶契机,该镇把奶业振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抓手,实施西堡生态奶牛养殖项目,通过种养结合,不断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奶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快更稳。
返乡创业的“新农人”石瑀,在城北区大堡子镇吧浪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种植园,打造“小莓的故事”草莓主题农场,累计带动100余户农户增收,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通过能人返乡、村民议事会等方式集思广益,招商引资3000万元建成商贸物流园家具建材市场,70多户农户因项目建设增收,20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村集体年收入128万余元,池汉村成为湟源县唯一集体经济年收入过百万先进村……
在“三乡工程”的引领下,我市找准坐标定位,深挖潜力优势,大力推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思路越来越活、办法越来越多,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特色产品、一条条产业链,如今正在有力助推乡村振兴,让村民们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抢抓机遇促发展,未来,我们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有力支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