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兰巴海村:白骆驼醉倒的地方
青海新闻网讯 穿过层峦叠嶂的拉木峡谷,在巍巍积石山下,苍劲的松树和笔直的白杨树昂首耸立,火红的丹霞地貌静谧却又耀眼。黄河岸边,山花烂漫,我们已然走近神秘的撒拉族故里,走进了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
小桥流水人家
在黄河谷地,有这样一条河流,它自南向北潺潺流淌,最终汇入黄河,他就是横穿整个街子镇的街子河。它的两岸是一个个有着少数民族特色的村落,其中影响力最大,经济条件最富裕的就是三兰巴海村。横跨街子河的是为了方便村民的进出,而架起的三兰巴海桥和彩虹桥。
三兰巴海村位于街子河东侧,距循化县城6公里。在这绿树掩映的村庄里,有撒拉族700多年前东迁到街子时的故址——骆驼泉和街子清真大寺。村子东邻孟达山,西连奥图斯山,北面是有着丹霞风貌的积石山,远处的南部则是青草连绵的岗察大草原。
行走在街子的每一个村庄,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天然水墨画:村村相连,排排错落有致,统一格调的撒拉族民居沿路排列,大伙或忙着盖新房或忙着搞农家乐。宽敞的村文化广场,一栋栋装修漂亮的砖瓦房,一道道整齐的砖院墙,一条条整洁干净的硬化路,一个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撒拉人家” 。走进三兰巴海村,“撒拉之乡第一村”的几个大字格外显眼。村委大院内沉甸甸的紫槐和素净的梧桐花点缀其中,为其增添了一丝美色。
三兰巴海村与邻村没有特殊的分界线,与其他村形成“无缝连接”。如果不看门牌,真的会分不清是哪一个村子,因为一样的路,一样的民居,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高墙小院。
三兰巴海村的撒拉族庭院围墙四角顶放置白石头,紧贴围墙布建房屋,庄廓中间有目院空间,整个庄廓建筑由厢房(北房)、厨房、圈房和大门组成。厢房是庄廓的主体建筑,从高度,方位:建材、结构、尺度、功用都有区别于其他房屋建筑,坐北朝南,进深二间带廓,多为三间,由长辈居住,亦可婚丧大事,待客接物之用。厨房建在厢房的左侧或右侧,圈房一般靠大门而建。建筑体木结构为抬式屋架,以柱承梁,多开板式门,木栅窗,草泥抹内墙,堂内布置木床,方桌、火盘之类。室角堆放麦子、农具等,泥炕铺用沙毡、席子之类。
三兰巴海村古建筑的建筑艺术,突出地体现在建筑布局、木作砖雕、瓦作砌石、编笆技艺中。特别是古清真寺的砖木雕饰,美丽动人的绘画艺术上,其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制作工艺精美,风格独特,展现着撒拉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尤其是骆驼泉内,明清时期的篱笆楼更是体现了撒拉族先祖的人居条件,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在三兰巴海村这里可以说是寸土寸金:村域面积为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生活着248户,1400多人。因此,三兰巴海民居院落都会非常小巧,虽说院落小巧,但其内部都是精致的房屋,显得非常整洁。撒拉族民居最大的特色就是房檐和门头上精美的花槽,一般民居为7道,有的为11道,由于每道花槽的宽度为十公分左右,为了能够体现房屋的精美,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因此,撒拉族民居房屋就显得特别高大。
从那遥远走来
在三兰巴海,不得不提的便是位于街子河西岸的奥图斯山。它火红的山体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的显眼,因此被称为“火坡”。透过这静谧的小山,一个关于撒拉族美丽的传说出现在我们面前。相传,在700年前,中亚撤马尔罕地方居住着一个创建过英雄业绩的部落,他们是乌古斯撒鲁尔的一支。内有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因他们在部落中威望很高,便引起撒马尔罕国王的记恨,千方百计设法陷害他们,决心要置他们于死地。兄弟二人得到先哲的启示,率领18个族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一罐清净的故乡水,装上一袋故乡土,还带了一本《古兰经》,毅然离开了撒马尔罕,向东进发,去寻找新的乐土。他们沿天山北路,经嘉峪关、凉州(武威)、宁夏,到秦州(天水),折而西返,然后辗转到达甘肃夏河的甘河滩。尕勒莽兄弟二人离开故乡时,又有45位同情者随后跟来,这些人经天山南路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向东南行进,终于在甘河滩与尕勒莽汇合。经过短暂休整后,他们牵着骆驼继续前进,通过循化的夕昌沟,上了奥图斯山。这时天色己晚,苍茫中突然走失了骆驼,他们赶快点起火把在山上寻找,直到天明。
黎明时,他们眺望山下,啊!好一块地方:地势平坦,清流纵横,黄河奔腾,川道秀丽。大自然的美景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了。下坡后,发现走失的骆驼,静静地盘卧在清澈见底的泉水之中,走近一看,骆驼已经化为白石。众人试量了这里的水、土,与他们所带的质色完全一样,认定这里是真主指点的归宿。于是众人就在泉边搭起帐房,正式定居下来。尕勒莽、阿合莽去世后,撒拉族民众,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就在骆驼泉边各建了一座拱北,成为“祖莹之地。”如今,这里尚存在的名胜古迹“骆驼泉”、“骆驼石”,均源于这个传说故事。
据年过古稀的韩占祥老人介绍,三兰巴海是撒拉八工的音译,是撒拉八工的核心所在。
泉水接纳诞生
骆驼泉是撒拉族之乡传说中的一处圣迹,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沉重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至此卧泉化为白石而得名,在撒拉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前几年,当地人民为了保护骆驼泉,在泉边修建了围墙和铁栅栏,围墙内种上了松柏、果树和鲜花,还在园内泉边雕塑了三座不同形状的大型骆驼石雕像,修建了水榭和亭阁。
如今的骆驼泉,周围是浓绿的芦苇丛,垂柳、榆树枝繁叶茂。鲜红的月季、傲立的八瓣梅、幽然的丁香花,香飘四溢。汩汩泉水从地下渗出,指尖轻触,清凉顿时沁入心扉,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得到遥远处传来的驼铃声,那正是撒拉族先民从中亚向循化徐徐走来的声音。
因为美丽的“骆驼泉”传说,撒拉族民间有一个撒拉族舞蹈,叫堆依奥依纳,人们称它是“骆驼舞”。这个舞蹈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固定的人物、服饰和道具,而且舞蹈动作以丰富的内涵向人们叙说着撒拉族先民东迁历程之艰难。舞蹈动作中尤为特殊的是,没有任何音乐伴奏,而是“骆驼”扮演者用手上绑着的铜铃按“骆驼”的脚步节奏,摇出声响。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