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电话线:信任在那头,牵挂在这头, ——记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青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
叮铃铃、叮铃铃……
“喂,您好,这里是12316‘三农’服务热线,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
“您买化肥的时候,有没有留发票或是购买凭据……”
“您别着急,先把农药拍个照片给我们发过来,我们尽快请专家帮您看看……”
青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办公大厅里,电话声不断响起,接线员黄生慧和同事们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打进的电话。对于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快速记录好并在第一时间联系专家。他们知道,打进这个电话的农牧民,大多是遇到了火烧眉毛的难题,所以一刻也不敢耽搁。
青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自2009年开通以来,把倾心服务农牧民作为第一任务,把建设文明服务窗口、规范服务行为作为第一标准,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雷锋故事。
专家来了 农民笑了
“麻烦你们快请专家来看看吧,我们达拉乡扎什加村种植的当归抽薹严重,再这么下去,种植户连保本儿都难呐……”去年7月的一天,早晨刚上班,12316“三农”服务热线就接到了海东市乐都区农牧局的求助电话。接线员黄生慧心里一紧,她知道当归一旦开始抽薹,就失去了药用价值。
这边挂了电话,那边赶紧联系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藏药材种植专家景慧。听到热线反映上来的情况,景慧也非常着急,大家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前往实地查看。
车驶进村口的时候,老远就看见焦急等待的农户们。大家一下车没工夫寒暄,直接就往地里奔。现场的情况确实不太好,特别是赵海清家的当归已经开始大面积抽薹,而且伴有根腐病。专家们一边想补救的办法,一边就在田间地头给大家普及种植当归的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
这样的电话连两头的情景就是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工作常态。对于农牧民电话咨询描述不清,专家判断不准的技术类问题,热线办公室就会组织专家团到现场详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自热线开通以来,挽回农牧民群众经济损失900余万元。
在这里,学雷锋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纸文件,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推进和落实。在这个组织网络里,每个人都以“做好农牧人,干好农牧事”的理念,以“雷锋精神”把本职工作转化为学雷锋的实际行动。
热线之外 还有官网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的老杜这几年养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几年前,养殖场出现大问题时,正巧赶上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专家来做宣传,他是从准备返程的车上拦住了专家团,帮他度过了难关。
“省上来的专家二话没说,就跟着我去了养殖场。现场解剖,分析问题,还给场里的技术人员讲授了很多知识……”回想起几年前的那一幕老杜仍然很激动。
黄生慧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是常事,在任何时候,只要农牧民有问题有需求,大家从来不会以任何理由推脱,总是把农牧民的困难放在第一位。
为了更好地呼应农牧民发展的需求,12316热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把提高农牧业信息服务水平、推进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作为新的工作要求。
在服务大厅,每天都会有2位农牧业专家接听热线,第一时间为农牧民群众“支招”。同时,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多元化服务,向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通俗易懂的农牧业信息,拓展信息服务渠道。微官网集合了政策解读、农牧科技、市场行情等12个板块,提供专家咨询、农技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等多种服务。这里的6名工作人员和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病害疫情、农牧机械等9个专业领域的177名服务专家,为农牧民提供最直接、最便捷的信息服务。12316“三农”服务热线,被喻为信息进村入户的“高速路”,企业拓展农村市场的“直通车”,农村“双创”的好平台。
精神传承 不忘初心
记者了解到,为了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提升农牧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每年三月份12316热线积极响应号召,结合春耕备耕生产在全省深入开展“送政策、送科技下乡”学雷锋活动,宣传文明生活理念,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走进服务大厅,你会在显眼的地方看到一个“便民箱”,里面有老花镜、钢笔、针线包、地图和创可贴等便民物品,这些都是为前来咨询的农牧民提供的。同时,这里还是为附近环卫工人免费提供茶水和休息的地方,正如省农牧业市场信息中心主任王学江所说:“我们就是从这里开始,从自身开始,要形成温暖人心回报社会的良好氛围。”
据王学江介绍,工作人员们经常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坚持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学雷锋活动已成为全体工作人员感悟崇高精神、提升价值追求的生动过程。
同时,热线办公室还利用热线大厅内外LED屏、微信微博平台、手机短信等播放学习雷锋精神宣传标语,宣传学雷锋活动中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广大农牧工作者和农牧民群众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断追寻雷锋的足迹、感悟雷锋的德行、体验雷锋的心灵。
以前,12316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疑惑在那头,解答在这头;现在,12316是一张暖心的服务网,信任在那头,牵挂在这头。(王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