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打造慢行交通
制图:朱伟
慢行交通规划本质上是对空间的重 新布局规划。要通过改造,让市民感觉步 行、骑车或者公交,比开车方便。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奚文沁 全市首个区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21日正式出炉。这份由黄浦区编制的慢行交通规划,首次明确了构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空间网络的目标,作为该区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内容和发展低碳实践区的必然要求。苏洲河口至日晖港8.3公里的外滩滨江公共岸线将贯通,营造连续的步行空间、舒适的步行环境和丰富的步行方式。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思南路复兴路、打浦桥、新天地、豫园等六大核心区域则将被打造成“慢行优先区”。 发展慢行系统有效缓解拥堵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是缓解上海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2013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提出“进一步完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基本路权”。 这份由黄浦区制定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显示,区内将集中打造“一带贯通”和“六大慢行优先区”。“一带”是指8.3公里滨江公共岸线,“六大慢行区”包括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思南路复兴路、打浦桥、新天地和豫园,涵盖上海绝大部分重要地标。 “黄浦区是上海人流量最大的区域,交通环境复杂,公共活动密集,旅游资源丰富。”黄浦区发改委主任陈永亮表示,“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系统对黄浦而言特别合适。”慢行系统在黄浦率先规划,对全市交通规划的新思路、新举措有着示范作用。 规划强调,慢行系统建成后的黄浦区,将是一个“居民和游客均可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城区”,一个“将有限空间最优化利用的城区”和一个“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的可持续城区”。 滨江岸线与六大慢行优先区 规划的最大亮点,是打通从苏州河口至日晖港、长达8.3公里的滨江公共岸线。沿江部分营造多层次的滨江贯通路线,建设人行步道和景观平台,多条历史街巷将被打造成腹地渗透通廊。在文博区(即原来的浦西世博区域)还将规划两条南北贯通的自行车道路。 人民广场、豫园等六大“慢行优先区”,步行将拥有最高的交通优先权。人民广场慢行优先区将围绕上海博物馆和轨交1、2、8号线,重点打通步行道瓶颈,提高该区域的步行可达性。“中华第一街”南京东路慢行优先区内,数条支马路将得以改造,以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为全球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商业空间。 “特色漫步路线”将出现在环境优雅、底蕴丰厚的思南路复兴路慢行优先区和打浦桥慢行优先区,包括雁荡路—复兴公园的“林荫道”漫步线路、“打浦桥精品特色步行区”泰康路等。时尚与古朴融汇的新天地慢行优先区,则将发挥中西合璧的优势,重点提升慢行舒适度。 传统旅游区豫园慢行优先区将会设有一条慢行主干道,增加自行车专用道,满足现代生活和公共活动需求。 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黄浦区将在区域内设置三类步行区和四类步行分类引导道路,进行分级建设。其中“步行I 类区”和“I类步行道”内,步行将被赋予最高的交通优先权,上述的滨江公共岸线和六大慢行优先区均在这个范围内。 老西门、金陵东路、延中绿地等地被划入“步行II类区”和“II类步行道”,步行优先,兼顾其它交通方式。此外,III类和IV类步行通道,将挖掘支马路、里弄街巷的潜力,成为慢行空间网络的重要补充。这些通道与六大慢行优先区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空间网络。 “慢行交通规划本质上是对空间的重新布局规划。”规划的主要起草者、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奚文沁介绍,“要通过改造,让市民感觉步行、骑车或者公交,比开车方便。”今后,“以车为本”的交通规划要逐步转为“以人为本”,“快速通过”的理念要让位于“空间体验”,真正体现城区功能形态的协调和空间环境布局的融合。 据悉,首个“慢行交通”示范段外滩滨江公共岸线正在进行具体方案设计,明年启动建设。据透露,示范段内,仅打通日晖港、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三个路面“断点”,投资就将超过亿元。(记者 赵翰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