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连续两年100%按时履约
CCER累计交易量240万吨,在全国7个试点市场中居首位——
上海:连续两年100%按时履约
7月20日,记者来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站在碳交易大厅K线图前,上海环境所副总经理宾晖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全国性市场,别看现在交易比较平稳,但在6月30日清缴履约前几个月交易十分活跃,成交量逐步提升。
截至6月30日,上海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414.3万吨,上海191家试点企业全部按照经审定的碳排放量完成了2014年度配额清缴,上海碳市场再次刷新纪录,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连续两年100%按时完成履约的试点地区。
上海碳交易试点企业共有191家,都是上海碳排放重点企业,涉及17个行业。上海神火铝箔有限公司是试点企业之一,总经理马文宏说:“政府给我们碳排放的配额是根据2009年到2011年3年的排放情况核定的,近几年我们的产量大幅提高,从2009年的21680吨提高到2013年的27500吨,但2013年总排放量仍有下降,实现了碳配额盈余。”
碳配额有盈余的神火铝箔却并不打算出售配额。马文宏说,企业产量如果进一步提升,总排放量就会有所增加,可能造成配额不足。而经过不断实施节能技改工作,进一步降低能耗的空间已极其有限。今年6月,神火铝箔顺利履约。“我们会不时关注、了解碳排放交易价格走向,通过交易价格的变化,预判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政策导向,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马文宏说。
宾晖告诉记者,上海为推动碳市场交易健康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形成了“1+6”的交易规则,搭建起了一整套规范、透明、公平、有效的制度体系;设计建成了高效安全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还制定了完备的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制度。
自今年4月上海完成首笔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至今,上海碳市场CCER累计交易量已达240万吨,在全国7个试点市场中居首位。
宾晖说,上海碳市场今年日均成交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五成,交易参与方数量增长21%,吸引了包括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爱建信托、中信证券等近50家机构投资者参与,也为上海碳交易试点成功引入抵消机制奠定了基础。
据《上海碳市场报告(2013-2014)》显示,上海碳市场自2013年11月26日开市,运行一年多以来,交易量稳步攀升,参与主体逐渐增多;191家试点企业2013年实际排放量在2011年基础上减少433万吨,降幅2.7%。碳交易作为碳减排工具的作用初步显现。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原清海告诉记者,经过持之以恒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共计减少能源消费量超过830万吨标煤,相当于全市居民一年半的用电量;减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再造了100个上海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世纪公园。
上海191家试点企业占上海碳排放总量超过50%,他们对上海全市的碳减排举足轻重。经过第一个履约期的运行,试点企业均对上海碳排放管理规则和碳市场交易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熟悉了上海碳市场的履约机制、市场行情、系统操作等,并逐步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碳排放管理决策机制与交易策略,不仅主动履约意识明显增强,对自身配额余缺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对使用CCER抵消的接受度也较高,多数试点企业开始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碳市场中。
与去年试点企业在6月清缴期集中交易不同,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试点企业就陆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配额买卖,提前做好了清缴准备。5月28日起,上海4家电力企业总计购买了超过50万吨SCCER,其中相当部分已用于2014年度的清缴履约。宾晖说:“随着CCER交易及履约作用的扩大,CCER在碳市场中的影响作用将持续扩大。”
在6月30日前的几个月里,已有50余家试点企业参与了2014年配额的交易,并有近20家企业通过交易满足了自身配额需求,为上海碳市场的活跃度带来了积极影响。6月30日下午,上海2014年度配额清缴工作圆满完成。
宾晖特别介绍了今年4月8日在上海环境所完成的首笔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他说,这次CCER交易是金融机构首次参与CCER购买活动,充分说明CCER在金融领域中已被认可。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可以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者,给碳市场带来更多流动性,提高碳市场活跃度,并进一步释放金融创新活力,为推动碳市场金融体系的建设以及后续碳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相信随着上海金融中心优势的不断发挥,更多金融资本会被吸引进入碳市场。”
目前上海环境所的碳交易产品创新不断推出,今年5月,《协助办理CCER质押业务的规则》在国内率先发布,上海环境所协助完成了两笔CCER质押贷款。6月,发布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借碳交易业务细则(试行)》,并启动了掉期交易等中远期交易产品设计开发。(经济日报 记者 沈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