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愁、三保障”让都兰打赢脱贫攻坚战
青海新闻网讯 2017年,经国家验收组对都兰县全面评估,认为都兰综合贫困发生率低于3%,漏评率、错评率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高于90%,贫困户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总结出了五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加强领导是关键。始终把扶贫当作“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成立了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任组长、副组长的脱贫攻坚督导组,强化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组织、督导检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严格党内生活,督促落实“421工作法”、民事代办、村“三委”班子轮流坐班等制度,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县78名驻村扶贫干部带着问题走村串户、调查研究,解决了一大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工作保障是前提。从机关部门抽调13名业务骨干充实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配齐办公设备等配套设施。全力保障工作经费,州县财政为脱贫攻坚拨付工作经费233.7万元。其中,州级财政为18个重点贫困村和8个后进村拨付工作经费130万元,县级财政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拨付宣传经费25.7万元,为43个贫困村拨付宣传经费43万元,为25个一般贫困村安排工作经费25万元。2017年,拨付资金147万元,确保了驻村工作有序开展,为驻村工作组吃了“定心丸”。
产业发展是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7826.7公顷,高效益、经济型作物占比不断提高。依托都兰县枸杞产业园建设,引进企业11家,培育合作社135家,研发了枸杞酒、果酒等产品40余种,枸杞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依托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县建设,推广“哈西娃模式”等成熟经验,组建查汗西里、鸿格尔生态畜牧业联合社,草场、牲畜整合率达78.2%、85.6%。通过合理组群、分群管理、加快出栏等措施,全县存栏草食畜87.39万头只,仔畜成活率提高到97.83%。稳妥发展藜麦产业,鼓励支持藜麦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及基础研究,相继开发出了藜麦酒、藜麦挂面等产品。
园区建设是引领。以规模化种养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林田管网、水电路暖和研发、加工、物流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17年,产业园预计总产值达38.4亿元,主导产业(枸杞)产值达31.3亿元。产业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6%,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67%。通过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折股量化等方式,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产业园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5%。产业园哈西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万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3.3倍。园区每年吸引19个省区的务工人员达3.5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4.4亿元,人均收入达1.25万元,共享发展成效显著。
城乡发展是根本。自脱贫攻坚以来,依托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全县累计投资2.34亿元,先后建成高原美丽乡村13个,改造农牧民危旧房1330户,农牧区基础不断完善,农牧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香加乡有序推进整村搬迁,流转复垦土地规模化种植饲草,深度推进“农帮牧、牧扶农”产业发展模式,吸纳农牧民家门口就业。沟里乡依托秀拉赛堂定居点建设,组建跨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落实生态奖补政策,加大劳动力转移,动员牧民开展嘛呢石刻、藏族服饰制作等经营活动,成立金沟里工贸公司,探索“公司+合作社+牧户”发展模式,投资1700万元建设金沟里商区,积极探索发展“国道经济”,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