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创文让百姓收获更多幸福
青海新闻网讯 2014年3月,西宁市吹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集结号”。城东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市创建工作总体部署,在推进创建任务全面达标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要求,从坚持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出发,依据西宁市《创建规划》和《行动方案》,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成立城东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解目标任务,与成员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定期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协调机制、目标考核等相关创建工作制度,并在全区广泛开展了创建宣传活动,全区上下一手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示范区创建,边实践边总结,努力探索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化、长效化,形成了全区上下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如今短短两年过去,该区围绕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涉及的文化馆、图书馆、镇及社区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城市及乡村文化舞台、社区流动图书室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等,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仅2015年区财政投入就达3600万元。全区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5个,42个群众文体活动点、区文化馆现有馆办文化团队15个,各镇、社区、村、居委会有文艺团队69个;电子阅览室28个,流动图书室31个。
强基础
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全覆盖
东区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镇、社区文化站基本达到“全覆盖”,达标率93%,建筑面积均达300㎡以上,配置了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在原有文化站基础上,大力实施镇、社区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全区重点建设项目——城东区文化艺术中心(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顺利推进,已购中惠紫金城3660㎡业务用房,目前转入设计装修阶段,2016年9月将投入使用。该中心全部建成后,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标准),图书馆、文化馆将达到部颁三级标准,不仅从整体上提升东区的文化建设水平,显著改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带动东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辖区内已建成泰宁花园城市文化舞台和五一劳动公园城市文化舞台,朱家庄村乡村文化舞台和小寨村乡村文化舞台;村(居委会)文体活动室设置率达到93%,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重供给
不遗余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东区始终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为目标,大力实施各项文化惠民、福民政策,不断丰富和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水平。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方式,依托传统节日,广泛深入开展“三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强化“三基”、促进廉政为主题的“百场”文艺宣传演出进社区、“千幅”春联送祝福、“万张”电影票送百姓的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活动;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0多场(次),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丰富了文化教育途径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创新开展文化惠民工程。2014年以来,累计为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社区)配备电脑187台、书籍5万余册,以区图书馆为主体的城东区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文化示范社区活动深入实施,全区目前已建成10个文化示范社区,较好地实现了文化基础设施配备“全覆盖”;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农民工流动图书室,增加了基层群众的文化“满足感”。
塑品牌
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
年均组织较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10余场,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借力“河湟情韵”原生态花儿歌会、“清真食品节”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让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嫁接”,继续打造城东靓丽新名片;连续举办四届城东区“乡趣牡丹文化旅游艺术节”,演出民间曲艺、花儿28场,吸引游客近2万人次;借传统民俗节日、法定节假日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特色民间艺术精品。目前,全区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民间拳术“八门拳”及传承人两个项目,促进非遗文化“八门拳”进景区,在景熙丰湿地生态公园建成“八门拳”活动基地;今年内拍摄完成反映东区历史变迁的人文纪录片《城东记忆》,以展现东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历史,全方位展示东区城市形象,呈现东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环境。
多亮点
让东区文化惠民工程不同凡响
●亮点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途径形式多样:西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开展以来,城东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西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等一系列工作指南及要求,从难点和重点工作入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精心组织实施,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轮大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夯实了基层文化阵地,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得到了保障。
●亮点二:“百”场文艺宣传演出进社区活动:★2014年5月以来,组成文艺宣传演出小分队,赴全区各镇、社区、村(居委会)开展演出活动,按照每周演出三场的计划,2014年5月-10月,共完成近70场演出任务,演出基本涵盖了全区每个镇、社区、村(居委会),观看演出的群众数以万计,反响热烈,收到了预期效果。★2015年5月-10月,组织文艺小分队,编排切合加强“三基”建设、促进廉政文化的文艺节目,深入全区各镇、社区、村(居委会)进行演出,群众反映良好,全年进社区演出68场,收到了预期效果。★与此同时,租用数字电影设备,为全区20个行政村放映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全年放映电影100余场。
●亮点三:送福进“千”家,社会各界夸:在每年“两节”期间,组织省、市著名书法家书写4000幅“福”字春联,送到辖区群众家中,为他们增添家庭过节的喜庆气氛。春节前夕为辖区群众义务书写春联是东区的传统,已经坚持开展了30余年。以往的做法是邀请书法家到农村、社区为群众书写春联。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开展以来,对传统做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新的内容,一是在保留深入农村、社区义务书写春联活动的基础上,在辖区主要大街上开展为群众书写春联的活动。二是为了给群众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制作了1000多个喜庆纸袋,内有纸质红灯笼、窗花、福字、春联,通过基层组织分送到辖区千家万户,为群众营造家庭节日氛围。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亮点四:“万”张电影票送百姓活动:因旧城改造、城市规划等诸多历史原因,城东区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仅有的两个影院被拆除,辖区暂时无电影院,加上目前在线影院票价较贵,给辖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观看电影带来不便。针对这一现状,东区创建办依托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2014年、2015年两年间由区财政投入60万元,按照每张电影票30元、不分电影场次和类型,购买了2万张电影兑换券,分别免费发放到辖区教师、一线清洁工和困难群众手中,大家凭兑换券可以在青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属的影院观看任何场次的3D∕2D电影,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亮点五:不断提升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是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区、推动发展的作用,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活动方式,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参与面广、内容丰富、传播正能量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全区人民享受文化新发展的成果。如举办各类免费艺术培训、配备图书下载机、免费开放社区图书馆等。
●亮点六:东关民族风艺术团走上大舞台:东关地区民族风艺术团自2014年7月成立以来,通过展示民族服饰和文艺节目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服饰,进一步展示了东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艺术团创办之初曾在西宁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举办了“欢乐节日·爱我中华”大型演出、城东区庆祝建国65周年警民联欢文艺演出、参加“2015青海文化旅游节·盛世霓裳青海民族风情服饰专场展演”等活动中大放异彩,进一步增强了东区文化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