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倾力补短板 书写青海民生更加温暖答卷

31.01.2018  15:41

今日视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

民生短板在决胜全面小康中不断补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逐步变成现实。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承诺有声,践诺有行。

1月25日,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王建军郑重向全省人民宣布:2017年青海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天下民生事,最暖民众心。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已伴随青海高原人民十余载。十年时间年年十件实事逐年兑现,十年岁月彰显责任政府民生情怀。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集聚民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民生话题依然笔墨浓厚:既有五年来的工作梳理,又有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既有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又有2018年的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是富民强省的五年;

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未来五年政府的责任担当是:用信心和勇气开拓进取,用智慧和耐力成就事业,用实干和实绩赢得民心。

……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句“民生话语”掷地有声,激荡人心,振奋人心,温暖人心。

2018年和今后五年的“民生试卷”已经发出,一场民生“大考”再次揭开大幕,决胜全面小康,青海步履愈发铿锵。

所有的出发点是民生 所有的落脚点还是民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这几天,家住西宁市城东区的刘演银老人,心情格外好。她从原来不到60多平方米的筒子楼搬了出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高层,“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高层!”刘演银老人激动地说。

这一切得益于棚户区改造,使刘演银老人从“忧居”变成了“优居”。来自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字显示:2017年,全省棚户区改造新开工56323套。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的“民生数字”同样铿锵——

2017年,全省7个贫困县、525个贫困村、1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13项民生调标任务全面完成,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50元、350元;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3.1%。

过去五年,我省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9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11.1%。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感到民生改善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好,每年的报告里民生内容都笔墨多、体量大,足见政府将民生之事作为了工作第一要务。”省人大代表马复兴说。

作为一名老代表,他感触最深的就是,改善民生是贯穿两会的主题,而且政府有担当,敢于直面问题,针对民生领域的短板与不足,不回避、不掩饰,积极解决问题,这些年他在两会上提交的有关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等民生方面的建议都得到了解决,有些在逐步解决中,体现了政府浓厚的民生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我省正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加快补民生保障的短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

民生之利有更多保障 民生之忧有更多化解

哪里是短板就补强哪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问题:“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短板较多,社会和谐、风险防控底板不牢等问题,仍是我们需要应对的挑战。”

2018年,我省将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清单,实施民生项目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就业增收方面,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确保高效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多渠道增加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牧民、科研人员、基层干部等群体收入。

教育发展方面,全面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高中攻坚计划,扩大公办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搭建职业教育“一主五辅”政策体系,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和产教融合。

文化惠民方面,积极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建成5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卫生健康方面,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社会保障方面,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着力构建养老、敬老、孝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住房保障方面,启动新的三年棚改计划,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新的一年我省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脱贫攻坚继续推进:年内确保12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5万贫困人口脱贫;就业工作更优: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居住条件更好:改造城镇棚户区3.05万套、综合改造2万户、农牧民危旧房6万户;社会保障更优:新建、改扩建15个社区日间日料中心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

“青海贫困比例高,民生短板问题多,脱贫攻坚和兜底保障任务繁重,要本着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围绕满足群众的各种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统筹推进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省民政厅厅长诺卫星说,下一步,将着力在托底线、补短板、强弱项上求突破,全面提升民政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困难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省人大代表、当了20年村支书的湟中县多巴镇石板沟村党支部书记童学林则认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方面下功夫。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决胜小康,都是硬仗,脱了贫还要兜住底,不能再返贫,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热点问题,更要打硬仗、兜住底。”省人大代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长阿琼说,就在去年河南县已经脱贫摘冒,脱了贫,不返贫,建小康是目前他们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河南县脱贫攻坚“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

把人民幸福作为第一目标 把人民期盼作为第一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胸怀青海民众。

来自西宁市湟中县的“80”后养殖大户汪海霞,做梦也没想到困扰自己很久的“烦心事”能在这次“两会”上得到解决。

作为一名新当选的省人大代表,今年是汪海霞第一次参会,会议讨论中,她提出了一些大型养殖场有政府免费发放的疫苗却不能用的苦衷,没想到引起了相关省人大代表的重视,现场办公解决了她的问题。

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早日补齐民生短板,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青海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面积占比都在高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未来五年,我省将通过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在经济发展可持续、财力支撑有保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公众社会心理诉求,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发挥好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抓住各族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各族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认真做好机关离退休干部、企业离退休职工、乡村“三老人员”工作。

新时代、新起点必须创造新生活,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富足、更健康、更安全、更踏实的好日子。

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听到了未来五年青海“民生最强音”:未来五年,是富民强省的五年。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生产生活关系不断改善,财富“蛋糕”在绿色发展中越做越大,民生短板在决胜全面小康中不断补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逐步变成现实。

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未来五年,政府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把人民幸福作为第一目标,把人民期盼作为第一任务,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民生大于天,向富民强省挺进。我们坚信,到那时,青海民生短板在决胜全面小康中将不断补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也将逐步变成现实。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