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光: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战略思考

01.02.2016  11:06

      1995年中国就有了农业“走出去”的提法,200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二十年间,中国农业“走出去”经历了民间启动、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成绩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增长,投资地区、方式和产业日益广泛和多样化,投资收益和经验迅速积累;主要问题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存在自身能力缺失问题,如国际人才匮乏、境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等;二是体制政策层面存在国家公共服务缺位障碍,如国内融资政策不匹配、部分国家间投资协定未细化落实等;三是东道国层面存在环境风险挑战。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要走向全球,必须做到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定位精准、笃定全局、系统谋划。

  一、审时度势,深刻辨析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战略态势

  (一)现阶段是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判断现阶段是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基于以下三大事实:第一,中国国力迅速提升,已经具备在全球范围内筹划农业发展的国家实力。第二,全球未开发农业资源仍然充沛,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仍然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利用世界农业发展潜力,填补区域空白,衔接产业链条缺口,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正合其时。第三,中国农业企业成长迅速、农业技术发展成熟,造就了我国农业走向全球的深厚内功。以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雄师,以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利器,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正逢其时。

  (二)当前世界发展态势对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总体有利

  判断世界发展态势对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总体有利,基于以下挑战和机遇的综合评判:第一,虽然世界发展依然存在下行风险,大宗农产品价格处于洼地,但是全球经济处于危机后的修复期,全球货币政策总体宽松,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强化经济改革,亚欧非国家积极响应中国倡导的“一路一带”战略,世界经济恢复可期,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经济环境和农业发展环境实质利好。第二,我国农业“走出去”越来越凸显“亲、诚、惠、容”和“和合”理念,强调共同发展和互利互惠,助力东道国的农业发展,赢得了民心,收获了友谊,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国际环境越来越有利。第三,虽然海外农业经营风险凸显,但是我国农业企业走向全球的对外投资稳步增长,年均增速在20%以上,应对各种风险的战略工具逐步丰富,识别、应对和驾驭风险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二、运筹帷幄,重新定位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战略目标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长期趋好,国际格局深刻调整,风险可识别、可规避、可预防、可控制,国际环境总体有利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走向全球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选择,要运筹帷幄,精确定位,明确目标,顺势发展。

  首先,要树立“和合”发展的理念,坚持亲、诚、惠、容四字箴言,实现我国农业与东道国农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其次,要明确树立如下目标:拓展我国农业发展空间,提升我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资源配置力、市场控制力和国际影响力。第三,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主体,中国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是核心主体,积极参与全球农业市场的中小海外投资农业企业是有益参与主体,有关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智库部门是核心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部门是关键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最后,要贯彻如下思路: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布局全球农业产业链,打造一批重点跨国农业企业,深度融合和掌控全球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大增值节点,构建高效、持续的全球农产品供需统筹网络和农业科技与资源的全球配置网络。

  三、笃定全局,系统谋划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战略对策

  (一)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与支持

  农业发展走向全球,是一项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必须做好战略规划,加强国家支持,展开长期的战略谋划和落实,要持续强化对农业走向全球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能力。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全球的战略部署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与国家的外交战略、对外投资战略、对外援助战略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利益。战略规划要注重循序渐进,划分战略发展阶段。现阶段以发展稳定的农产品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农业援助为主,中期则以境外农业投资和国际农业合作为主,远期以打造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构建全球农产品供需调剂网络和农业科技与资源配置网络为目标。

  (二)加强对大型跨国农业企业的培育

  跨国农业企业是提升我国农业全球竞争力、资源配置力、市场控制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主体。鼓励各类企业加大境外农业投资力度;尽快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基础较好,有从事对外农业投资开发的经验和基础,经济实力强大,人才尤其是国际经营人才储备充足”的跨国农业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打造一批能够在国际农业产业链条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灵活运营、长期发展、能够与ABCD四大跨国农业企业同台竞技、拥有中国身份的实力派国际农业企业。

  (三)深化和拓展农业国际合作

  积极落实“一路一带”战略,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经贸合作;实施“和合”发展理念,重点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援助和农业资源合作开发,着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自给能力及出口供应能力;加强与农业资源富裕的发达国家密切开展贸易与投资合作,积极参与其农业综合开发及全球供应链建设,多渠道增加全球农产品有效供给。

  (四)布局全球农业产业链条

  应从全产业链布局角度出发,在农业科研、农资研发、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诸环节合理布点,长远谋划,形成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可以布点到农业生产相关领域,为当地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及服务,以技术和服务换产品与市场;延展到农产品加工领域,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延伸到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农产品运输的物流体系。政府要积极支持我国农业企业布局全球农业产业链关键节点,形成以资源开发和农业全产业链合作为核心的多元化共赢局面。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研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倾斜,提升农业对外投资层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一号文件再次聚集农业:不提产量重视质量

来源:东方网 2016-01-28

绿色农业的提法首先出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这次也出现在一号文件中,显示出中央重视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思路。而一号文件所提到的农业产业融合,国家发改委去年已发文件进行支持,预计今年会有具体补贴政策出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集农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昨日发布。专家认为,本次再提农业和以往最大不同是不再提农业产量而是重视质量,从重视三农问题到以农民为主体。

中央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3~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主题均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农业部分也首先明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今年的一号文件全文约1.5万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2015年提到农业数量和质量双安全,2016年一号文件去掉了产量,着重提质量。

这就牵涉到产能过剩,也就是供给侧改革问题。郑风田认为,过去产业补贴政策以单纯增产为导向,产量高和收入高相挂钩,未来农民收入要和产量脱钩,按照收入目标来进行补贴,这方面美国有过尝试,退耕还林的效果也不错。

郑风田表示,供给侧改革重要是提高质量和效率,“中国粮食产量过剩,生产了大量非优质农产品,现在国人需要的已经不是吃饱,而是吃好吃健康,未来要多生产有质量的健康产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资深种业人士刘石认为,中国早在1991年就实现粮食自给并有所盈余,粮食安全早就不是问题,产业政策早就该调整了,产量低并不代表产值低,也不代表农民收入低。

有些品种早该淘汰了,比如早籼稻质量不高,没人愿意吃,只能做米粉或者酒精,而一些优质大米的产量不高,带给农民的收入却非常高。”刘石表示,单纯的产量思维不利于产业和市场发展,应该以提高效率和农民效益为导向。

去年中国粮食价格大跌,粮食库存高涨,农户收入大跌,业内人士认为产量导向已不合时宜。

文件指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

郑风田表示,以前是聚焦“三农”,这次则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日韩有不少可借鉴的经验,可以增加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融合,比如农民介入加工环节,从而提高收入。

绿色农业的提法首先出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这次也出现在一号文件中,显示出中央重视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思路。而一号文件所提到的农业产业融合,国家发改委去年已发文件进行支持,预计今年会有具体补贴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