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书店迎来春天?要体验更要细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倡导阅读。
中新社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 应妮) 从今年2月正式开业以来,隐匿在北京广内街道的一家名为“甲骨文·悦读空间”的书店已被读者誉为“北京最美社区书店”。
事实上,去年以来,关于实体店开张的新闻一直不断。台湾“诚品书店”首家店落户苏州、MUJI BOOKS首次在上海开设旗舰店、图书电商当当宣布未来三年将开设千家实体书店,而亚马逊更是在去年底推出该品牌首家实体书店。
放眼当下,有咖啡有甜点似乎成了实体书店的标配。但,“体验”的深层意义并不止于口舌,能契合读者口味、让读者在这里找到回家的感觉,才是更考验书店经营者的核心要素。
作为北京最年轻的书店,“甲骨文·悦读空间”侧重服务社区居民。“我把它定位为‘打通阅读的最后一公里’”,创办人贺超如是解释为什么要把书店开在商业气息不浓的社区,因为这里距离读者最近,立足中老年阅读和社区亲子阅读。同时,从事阅读推广十余年,本身也是媒体人,贺超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开业不到三个月已经请来了阎崇年、虹影、周国平等名家,为书店赚足了人气。
在北京卓有盛名的万圣书园被誉为“文化地标”,目前位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样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段,开业至今已20余年,是民营学术书店和学人办店的先驱。其创办人刘苏里对书籍的品位之高早已获得广泛认可。书店中不仅有适合大众的公共读物,也不乏小众读物,出版大家沈昌文认为读者在这里省去淘书之苦。而这样有思想的技术含量是很难被其他书店超越的,进而形成读者在这里不可替代的独特体验。
位于杭州的理想谷,是作家麦家开设的“书店+咖啡馆+写作营”。无可否认,可能有些读者是冲着名人效应来的,但是这家颠覆了传统形态的书店给人的温暖确是毋庸置疑。小院里的绿植、免费的茶水咖啡、四处摆放着舒服的沙发。网友“黄胖胖子”说,“随意看书,自助就好。书不算很多,多是文学类。感觉进这种地方,整个人都变轻了。……读书就是回家,我会常回家看看哒。”
主打亲子阅读的金中都第二书房则位于公园里,是一个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城市阅读空间。西城区文化委员会提供的支持,包括房租全免,会员办卡补贴,图书采购补贴等。创办人李岩认为,政府应把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拿出一部分给体制外的社会机构以培养“鲶鱼”。这样的运营模式,既加强了政府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也给民间的文化建设力量提供了广阔空间。
正是由于各种书店体验的细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实体书店才有可能从“网络阅读”的大背景中脱颖而出。
《北京书店印象》的主编严彬亲历了“风入松”书店的关张歇业,见证了“字里行间”书店不断扩张新店,也曾为“第三极”书店关门而黯然。他道出对实体书店的期许,“我们为书店的光所吸引,像蚂蚁出入自己的精神巢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