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各自为战”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摄影报道)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此间地貌涵盖高山、冰川、森林、草原等,海拔介于2000至5000米,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涉及祁连、门源、天峻三县以及德令哈市17个乡镇60个村。
11月13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采访团走进海北州门源县,实地走访了解流经门源县境内的大通河各支流点生态修复情况。
2017年5月,国家批准将青海省祁连山区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全面提升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海北州作为试点主要区域,争取中央财政16.4亿元,重点开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4大类、7个重点项目、21项工程、96项子工程。改变以往治山、治水、护田等“各自为战”局面转而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先行实践,为民造福、打造生态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的新起点。
海北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何灿说:“两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祁连模式、青海经验’,举全州之力,推动试点项目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全州96个子工程中,累计完成工程量投资12.48亿元,入统固定资产投资10.78亿元。这两年,是全州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投入最多的两年,是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进展最大的两年,也是全州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最快的两年。”
门源县大通河流域作为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门源县生态修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对加快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功能和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47岁的马占海是门源县浩门镇白土沟村的村民, 2016年加入到巡护队伍中,从起初每年拿到15000多元的收入到目前已经增涨到19000多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与马占海一同巡护的是和他同村的三名护林员,“我们四个人每天从早晨的九点到下午六点进行巡护,偶尔也会不定期的在夜间开展巡护。”在村子附近两公里范围的支流便是马占海和他的三个队友轮流巡护的区域。当记者寒暄着对马占海说“护林员的工作责任重大也一定很辛苦”时,他这样说道:“责任是一定要有的,比起刚开始巡护那会的辛苦,现在已经不觉得太辛苦了,我们刚开始巡护的时候对河道里的垃圾进行了大量清理,现在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河道变得很干净,水也更清澈了,村民们的保护生态的意识也提高了,看着周围环境变好了我们在这里住着心里确实舒坦。”
截至目前,海北州96个子工程中,其中水利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4.5%;水源地保护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6%;林业项目(湿地)已完成工程量的100%;矿山修复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8.77%;退化草场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100%;环保+农业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26%;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4%;旅游示范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100%;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