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服务,让扶贫路越走越宽 ——记兴海县唐乃亥乡龙曲村“第一书记”孙海宁
9月30日下午,龙曲村广场上人头攒动、有说有笑。驻村“第一书记”孙海宁正在和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的工作人员给贫困户发放毛毯、月饼等慰问品,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有这样的搭档是我的荣幸,更是百姓的福气。”说起孙海宁,村委会主任马明良翘起了大拇指。
马明良说,两年来,孙海宁不仅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发展村级产业,而且多次联系医疗队来龙曲村为贫困户送温暖、为群众义诊,其服务已惠及附近多个乡镇、甚至全县人民。
一
龙曲村,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唐乃亥乡,是一个纯牧业村。130公顷耕地、6000多公顷草场、3万头(只)牲畜是全村418户1700多人的全部生活依靠。
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环保政策的实施,单一的牧业收入已无法继续维持村民的生活,加上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制约着外出发展。到2015年底,全村仍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属于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贫困现象十分突出。
2015年10月,省人民医院信息科副科长孙海宁奉命来到龙曲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
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孙海宁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第一步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
于是,他开始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了情况,每到一家,他总是耐心询问、仔细记录,回到宿舍,再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有时为了了解具体情况,在牧民家里的炕头上一坐就是半天。
一个月后,孙海宁心里已经有了一本全村贫困户的明细账——因残11户,因学30户,缺技术11户,缺土地6户,缺水8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0户……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就得对症下药。
2015年底,借助扶贫产业项目,县扶贫局为全村购置了120辆三轮摩托车。
“怎样发挥这些车辆的优势为贫困户增加收入?何不利用龙曲村位于县城周边的优势,发展运输服务业?”于是,孙海宁马上和村“两委”班子商议,大家一拍即合,成立了龙曲村运输队。
据马明良介绍,运输队整合了村里的劳动力与车辆,与施工单位合作揽活,有效增加了全村人的收入,对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在收入中提出来一部分钱分红。
为了激发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孙海宁又与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沟通,投入资金320万元解决了17公里村道;投入180万元改造危房20套;修建党员活动室围墙和地坪……不到一年,村容村貌得到改变。
“目前我们已争取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纳入到社会保障中,并投入50万元扶贫资金组建了扶贫互助协会,用于对特困户的精准扶贫;前一段时间,我们又组织村里的劳动力成立劳务服务队,正在和县城家政服务公司积极对接中,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孙海宁说。
二
一直以来,家庭成员疾病负担过重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农牧民群众脱贫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各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2016年11月,村民宽卓被诊断出肠梗阻,为了做手术,宽卓拿出了为数不多的积蓄,还欠下了外债。孙海宁及时将宽卓的情况汇报给省医院党委,没过几天,省医院就安排宽卓入院治疗。手术后,医护人员还给宽卓送来了慰问金和营养品……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只要村里有人去西宁看病,都会来找孙书记,他也是竭尽全力给大家帮忙。”说起自己的经历,村民大确吉感触颇深。
今年53岁的大确吉是村里的贫困户,常年患有骨关节、骨结核病,一直以来都依靠拐杖走路,有一次刚走出家门就摔倒在地,正巧被孙海宁看见。随后,孙海宁与省医院骨科联系,为大确吉确定了治疗方案,并为其争取到了8000元修建资金,给家里安装了封闭保暖设施。
在龙曲村,像宽卓、大确吉一样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多达74户,所以帮助这部分家庭走出贫困成为孙海宁的重点工作任务。
孙海宁说,省医院党委高度重视龙曲村扶贫工作,为此,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28人与龙曲村贫困户开展结对认亲活动,并多次组织医疗队来龙曲村为群众义诊。两年来,医疗队的服务范围逐渐延伸到了其他乡镇,扶贫路越走越宽。
据悉,为提高当地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孙海宁积极联系医院各业务部门,每年接收兴海县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免费在省医院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进修学习。
同时,省医院也多次派出专家对兴海县人民医院进行技术指导、专题讲座,手把手地指导、协助县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形成医疗资源纵向联动、深入农牧区的运行机制,让广大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优质的医疗服务。
“党组织培养了我,在扶贫工作中党组织又大力支持我的工作,我能做的就是用真情服务好群众,让贫困户按期脱贫。”孙海宁说。
从西宁到兴海,孙海宁用真情搭起了一座爱心桥,将党的温暖传递到了群众手中,也把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了草原深处。(刘伟 议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