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60年】乌鲁木齐黑甲山社区:棚户区改造带来幸福新生活
改造前的黑甲山社区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改造后的黑甲山社区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几年前,提起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黑甲山,市民通常会摇摇头。黑甲山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城乡结合部附近,这里由于是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自建房屋多、卫生和治安条件较差,片区内巷道无序,路面泥泞难行。记者于今年8月来到这里,如今的黑甲山,已经是高楼林立、绿草茵茵,各民族和谐相处,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天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黑甲山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占地面积约58万平米,需征收户数1855户,征收建筑面积34.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安置楼78栋,安置房9514套,建筑面积98.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5亿元。截至2015年8月,已完成征迁1716户,涉及人数7000余人,征迁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生于139户。已累计完成回迁安置2258套,安置面积15.0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完成率达92.4%。
在做好回迁安置工作的同时,政府还大力兴建配套基础设施,在进行房屋改造的同时公共服务设施一并建设。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建设了黑甲山阳光雅居小区幼儿园,大湾北路西社区托幼点。此外,还建设了一大批经营性商业用房,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在社区活动方面,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就业培训基地1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卫生服务中心1个,便民服务站3个。新建成的小区采用了数字化管理,安装了门禁系统,同辖区社区数字化平台联网,极大的改善了辖区治安管理。置身小区,柏油路面宽阔平台,停车位也相当充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走进每个家庭。
克依木?阿布力孜是阳光雅居二期物业分公司的保安班长,曾经家里几口人“蜗居”在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如今夫妻俩和二儿子住在80平米的大房子里,大儿子已经成家,也在同一栋楼里。他回忆,过去的黑甲山就是贫民窟的样子,私搭乱建非常多,家家户户只能通电,水要去村口挑,取暖烧煤炉,污水遍地横流。棚子房子经常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居民都是流动人口,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文化程度低,就业难。
“政府对我们的政策好,回迁安置有很多选择,全听我们的”阿布力孜说,政府在改造时尽可能的让百姓得到实惠,50平米一下的住户改造后都按50平米计算面积,并且可以享受两次面积增大的优惠政策;对于不能一次性缴纳差价的居民,政府协调申请分期付款优惠政策;人口多的家庭,给予分户安置或公租房等等,就这样,居民们都顺利的安置回迁,政府的工作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离居民区不远的黑甲山综合农贸市场于2014年6月开业,2500平米的大棚保障了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黑甲山片区管委会党政办主任乐涛介绍,大湾夜市取消后,管委会选择将所属的一家雪菊市场改建成农贸市场。“我们联合企业对市场进行装修,一共设了160个摊位。”乐涛说,针对之前夜市商户,他们采取了减免部分摊位费等优惠措施,已有120余户商户进驻。
据悉,自2010年实施“民生建设年”以来,5年间,新疆用于民生改善的财政支出累计超过5000亿元,“每年70%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这一庄严承诺,一件件事关百姓冷暖的民生大事,一一破题;一项项事关衣食住行的惠民工程,接连开工,新疆民生建设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受益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自治区承诺的重点民生工程全部如期兑现,朝着“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的目标坚实迈进。(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