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谈“十三五”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三大关键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
2016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
今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功能是对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进行部署,而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重心则是确立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即在其中被明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习近平同时要求,“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习近平通过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深度解析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词。
习近平说,“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中国经济光明论成为一个客观现实。”3月24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十三五”末,我们必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一:速度变化
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分析认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不小。考虑到正向引导市场预期和留有一定余地,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习近平指出,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
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6%-7%。事实上,从官方近期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今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苗头已经显现。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今年2月份,中国的全社会用电量为38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1-2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用电量下降2.1%,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1.9%。
2016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800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较2015年1-12月10%的增速有所回升。这也是近一年来该项指标首次出现环比回升。
“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这是因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将持续乏力,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形成新的市场空间需要一个过程。”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所作的说明中说。
习近平进一步解释道,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资源安全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将压缩经济增长空间。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风险,如杠杆率高企、经济风险上升等,都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同时,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表示,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
习近平还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关键词二:结构优化
“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发展主线进行了明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俊江认为,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其手段则是“三去一降一补”。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学习时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2016年2月2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刘瑞认为,当前,通过改善生产、降低成本、革新技术等改善供给侧,推动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使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个改革过程也离不开创新。
关键词三:动力转换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这样形容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性。
光明网刊发理论文章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20%。相比之下,30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推动了经济高增长。
光明网理论文章同时指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的系列成果,有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的科技队伍,有4200万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创新驱动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理由之一。
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也特别指出,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
习近平认为,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指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近年来,在习近平的历次讲话中,“创新”成为高频词。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2016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创新驱动是“十三五”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竹立家建议,要使创新驱动成为常态,就必须通过行政体制、决策体制改革,来配合技术的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要围绕如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同时,要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澎湃新闻记者 张家然)